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影响并催生 当时各禅宗派别寺院建成。其中的庭园作为禅宗寺院内禅僧日 常参禅礼佛、居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其风格同时受 到禅学宗派文化及日本庭园地域性等多因素影响。以类型学的 基本思维为研究思维框架,对日本禅宗多个派别寺庙的庭园空 间特征及造园手法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极简枯山水 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 5类庭园空间原型,并最终结合各类禅宗庭园所处时代的山水 观念、政治经济背景及禅宗文化思想进行综合讨论,形成了 类型化、符号化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结论与研究方 法范式。  相似文献   

2.
施静  周玉明 《建筑知识》2013,(10):138-138,142
禅宗对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营造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本文由探索禅宗思想入手,到禅宗如何影响日本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庭园又如何营造禅宗意境。浅析了禅宗思想与枯山水庭园造景艺术的内在和精神内涵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3)
日本造园艺术借鉴了中国造园技法和思想,同时融合了其本土化的禅宗思想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简洁婉约,日式园林艺术的典范枯山水庭院艺术正是如此,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被誉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峰。文章从日式枯山水庭院艺术的特色入手,解读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下禅宗思想和造景手法的内在联系,进而更深层次的对枯山水庭院艺术的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园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江 《中国园林》1994,10(3):60-61
“枯山水”一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11世纪末)桔俊纲编著的《作庭记》,书中写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这取自周礼论中的”山泽无水谓之枯”之意。 日本平安时代的枯山水形式,有断臂悬崖、荒坡野岭,散置数石或叠石造山,并作为寝殿造园林的一部分、到了镰仓时代,枯山水一词在《源平盛衰记》中成了“乾山水”或”乾泉水”了。著名的西芳寺庭园便是最早期枯山水形式的写照。到了室盯时期,社会上具有文化的阶层从朝庭贵族转到了禅宗僧侣身上。  相似文献   

5.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艺  吴隽宇 《中国园林》2003,19(9):72-75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佛教众多派别中,其中影响日本造园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文章通过分析禅宗思想对日本古代庭园——枯山水园和茶庭的影响以及该思想在日本当代建筑中的延续,试图揭示出日本庭园建筑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
日本的造园艺术借鉴、融合了中国的造园方法,是在其神道教、本土化的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日本枯山水是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是通过山石、白砂的组合变化体现时空变换的艺术特色的极致代表。文章从地理、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对其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竟能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  相似文献   

8.
《重庆建筑》2004,(5):1-1
《景观设计》2004年7月《重现于现代的日本庭园(连载)》文/三桥一夫这个连载想通过传统的日本庭园思想和技术以及各自的历史背景,触及现在已经完成的可以看到的国内外的“日本庭园”对世界的日本庭园爱好者带来的影响以及那些庭园的现状。通过这篇连载,希望诸位在庭园建造和景观设计方面以及在涉及多领域的环境等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面,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启示。学习日本庭园,与文化有着广泛的关联,是综合性艺术。来自大陆文化的影响是历史性的事实,佛教思想形成了平安时期的净土庭园,而镰仓时代的禅宗思想又造就了枯山水庭园。这些又与建筑、…  相似文献   

9.
枯山水庭园以大自然作为主体,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庭园以不等边三角形布局,与严肃的对称型建筑相区别,体现了一种自然和闲适。每一座枯山水庭园都有一个创作的主题,它把人们内心世界通过庭园式的三维空间抒发和表现出来。枯山水并没有实际的功能,其作用是让人们可以在屋内观赏,庭园的设计理念追逐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创造和体现的也是人们理想中的世界,身临其中可以享受难得的闲适和恬静。此外,枯山水庭园以大自然为主体,又与大自然相区别,让其不至于在茫茫大自然中消弭,体现出了其与大自然的对立统一。文章主要研究禅宗理念与审美意境在日本枯山水庭园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禅宗对于日本人来说非常熟悉,它对日本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禅宗触及日本人的多个生活层面,同样也对以枯山水庭院为代表的日本传统庭院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分析禅宗在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中的表达为引导,以日本科学未来馆外环境设计为例,试图通过以场地的设计主题到空间形式和素材选用等的分析为基础,阐述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中常用的“禅”在日本现代设计中是如何进行传承并创新的.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初,日本建筑界对装饰的、或历史样式的建筑已无兴趣,很少触及纯粹的仿造风格,但对民族趣味的偏爱却广泛存在,这是受日本民族性的直接影响。民族根生性是使建筑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总能回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能的、非意识行为。日本的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内涵,而形成日本现代建筑内涵的核心因素是日本民族的根生性。他们表现在建筑形态的物哀式表达、建筑环境的共生式表达、建筑审美的神格式表达和建筑技术的精准式表达。通过建筑实例与民族理论的结合分析,得出现代日本建筑创作思维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脉和坚固的民族根生性、多变的非线性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森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背景,对日本建筑师的空间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很多日本建筑师所创作的很多空间都有着森林文化的缩影,不确定性、匀质、暧昧、连续等词经常用来形容当代日本空间,而以森林文化为积淀的“森林空间”其实包含了上述的种种特性,也很可能是这些空间的原型。森林文化依托“森林空间”所表现的平等与循环往复的思想也可以被理解为很多建筑师所追求的最终空间精神状态与境界,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当代日本建筑空间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浩 《中国园林》2002,18(3):57-60
城市公园绿地制度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本论文主要考察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公园绿地体系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有全国统一的配置标准,重视防灾功能,都市公园以小公园为主。本文最后讨论了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变画是对佛经内容进行图示化表达的一种中国独有的佛教艺术衍生品,其方便人们更直观的看懂佛教义理。这种艺术形式从出现到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化,无论是从画面内容、画面题材、画面大小、画面布局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敦煌壁画中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本文将通过对敦煌经变画中佛寺空间的平面还原,研究其空间布局及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独栋式住宅是现代日本中小城市重要的住宅建筑类型。它无论在规划布局、庭院环境、空间格局、建筑形式,还是结构形式和构造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本文从这五方面出发,论述了现代日本中小城市独栋式住宅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hist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greenways in Japanese New Tow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umber of societal changes such as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a lack of economic prosperity mean that Japanese greenway planners will be faced with a number of new challenges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se societal changes will be particularly dramatic in the Japanese New Towns, which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late 1950s. Some of these New Towns marked a departure for Japanese planning by including a network of greenways, which were planned to provide pleasant corridors for pedestrians and bikers. Around 3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se areas were developed; today the greenways in these New Towns have become corridors with dense and rich greenery. Such matured greenways, which were supposed to provide an amenity for local residents, have increasingly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 cause of fear of crime. To try and mitigate this, trees and shrubs along the greenways are now closely trimmed or even removed.However, such mature vegetation along the greenways may be regarded as a feature that maintains the history of the town. Such vegetation is also expected to provide ecological corridors that accommodate wildlife species which were abundant in the rural areas surrounding these New Tow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proposing an optimum management scheme for Japanese greenways, the following study aims to explain and discuss how the fear of crime on greenways can be prevented whilst maintaining their ecological and historical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9.
随着建筑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与国际接轨。许多建筑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外模式中国化还需要面临很多挑战。本文根据成都万科金色海蓉项目部日式管理的实例,简要介绍日本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