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集层的微相砂体几何规 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根据双河油田地质条件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建立方法。精细骨架模型是建立在沉积学原理、微相砂体识别标准、微相砂体分布规模、河道密度和特殊砂体的形成条件等地质研究基础上的,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地质知识确定微相砂体的边界和内插微相砂体。通过解剖双河油田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微相砂体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和河道发育定量规律,并建立IV油组2小层骨架模型。提出的方法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储层精细描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储层精细研究指导油田开发后期高效调整井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Ⅳ1-3层系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通过密井网资料对该层系进行精细解剖,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分布类型和地区,指导高效井的部暑。经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关系的基础.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等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沉积微相及其分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前缘浊积体、水下溢岸砂体等5种微相砂体).同时分析了各小层的砂体组合、前缘相位置、三维连通性、骨架砂体与非骨架砂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小层为单位划分出4类相结构模式:透镜拼合型、透镜连接型、席状互层型、薄层孤立型.  相似文献   

4.
应用露头知识库进行油田井间储层预测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井间储层预测是地质精细建模的主要难点之一,即使在密井网区井间预测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相同沉积类型的露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井间储层变化的地质信息。滦平扇三角洲露头和丘陵油田三间房下油组具有相同的沉积类型,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建立了露头和油田的储层地质知识库,确定了油田与露头储层类型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综合露头小尺度和油田密井网大尺度的砂体分布变异信息,合成变差函数反映不同规模尺度的砂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将露头检验选定的序贯指示建模方法应用于油田储层建模,储层预测符合率较高。应用该种方法将露头知识库用于油田地质建模有助于提高井间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文中在沉积微相研究一般的"点—线—面"(取心井单井相—连井剖面相—平面相展布)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密井网区岩心、测井、录井、分析测试、实验测试、生产测试等资料及沉积演化特征、物源分析,对河道砂体进行精细解剖,依据各种识别标志确定单河道的边界,并利用注采关系加以验证。对密井区单河道宽度和厚度进行统计,拟合出密井网区单河道宽-厚定量关系式。据此关系式推测出稀井(探井、评价井)区单河道的宽度,再结合探井、评价井的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完成从密井网区到探评井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编制出研究区精细的沉积微相平面图,这为储层特征分析、储层综合评价、开发动态分析、流体分布、有利区块预测、剩余油挖潜等储层精细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吕晓光  雷顺 《石油学报》1997,18(2):66-71
河流相储层在大庆油田的产油层中占有重要比例,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是影响其非均质性的主要方面,是油藏精细描述和建模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采用露头调查类比的方法进行油田地下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工作,但受限于沉积环境、沉积条件的不确定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将沉积过程分析、界面分析、测井曲线分析及油田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应用于油田地下研究,进行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重点探讨了储层细分微相、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及砂体之间的连通性等内容.研究成果对老油田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丘陵油田三间房下油组储层砂体和滦平露头砂体在沉积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可将露头地质知识库的相关信息应用在油田研究中.通过地质研究,将油田砂体沉积微相进行组合并与露头砂体微相间建立对应关系,然后借助露头砂体的小尺度变异特征和通过油田储层得到大尺度变异特征求取合成的变差函数,此函数反映了露头和油田砂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用序贯指示模拟对油田进行井间预测,抽稀检验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钻遇率较高,随机模拟20个实现的平均符合率为89%;河口坝和前缘砂符合率稍低,符合率为72%,但通过调整变差函数参数和模型,符合率明显提高.作为对比,仅用丘陵油田得到的长程变异特征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砂体平均钻遇率为58%.上述结果表明,露头地质知识库用于密井网区储层砂体井间预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井下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河油田处于开发后期,只有对某储集砂体进行解剖,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才可能确定其剩余油田的分布状况。建立模型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地质知识库。选择密井网进行解剖,利用岩心和测井曲线建立地质知识库,内容包括:一维的砂体密度、颜次、厚度、上下岩相;二维的砂体宽度(长度)宽厚比、对称系数、左右岩相,所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只适于建立确定性模型。为了取得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还应当采用随机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庆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呈现出"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格局,剩余地质储量仍主要分布在河流相储层中.为寻找和挖掘厚油层剩余油,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的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从平面宏观砂体分布到储层内部建筑结构,从二维定性微相模式预测到三维定量夹层建模表征,对储层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近年来在河流相储层...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Ⅳ油组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 ,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制图 ,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 ,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富集区 ,指导高效井的部署。经现场实施 ,新井投产后 ,比同期老井日增油 7.3t,综合含水下降 2 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在小井距井网条件下,通过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确定了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储层油砂体和单砂体的宏观储层特征。河流砂体分为主河道、决口水道、充填河道和边缘河道4种微相砂体单元,岩石相主要为粉细砂岩相,成岩胶结程度低。单期河道砂体主要表现为曲流河性质,河道宽度与厚度用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和厚度描述,二者之间为线形关系,砂体内部结构符合点坝侧积体的堆积规律。河流砂体不同微相单元决定了油田高含水期储层物理特性的总体规律。  相似文献   

12.
储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一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砂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内部非均质等6个描述层次,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储集层构型研究是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核心,可实现储集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在河流相储集层砂体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河流相不同类型沉积砂体叠置形成的渗流阻力区搭建数值试井模型,建立相应的试井响应图版,并以此确定各类沉积的储集层连通能力。通过对砂体叠置模式试井分析,明确不同叠置厚度以及不同砂体部位的试井响应特征,结合渤海某油田测试井实例,验证了基于地震、测井、沉积等研究的地质构型成果,为河流相储集层的地质模式研究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渤海某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缓坡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并定量描述各单元内沉积微相特征;结合相概率函数和砂体连通概率等定量约束条件,建立了半定量—定量储层地质知识库,实现了等时建模、成因控制相建模、确定性条件约束随机建模三者的有效结合;采用基于目标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对基于目标的分段模拟方法和河道模拟方法的沉积微相模拟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前者能更好地实现河道主流线、相概率函数、井间砂体连通概率等多个条件的约束,其模拟结果与地质认识更吻合。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砂体物性参数,采用协同模拟方法建立了物性参数模型。实际井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吐孜洛克气田因钻井资料稀少,应用大量丰富的地表露头信息,开展上第三系吉迪克组砂泥岩段储集砂体预测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在野外开展沉积微相分析及建立砂层组、储集层段规模两种不同尺度的原型模型,并运用储集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对砂体的类型、组合、规模及隔、夹层特征进行精细描述的基础上,运用原型模型提供的砂体几何形态、结构特征等参数,结合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条件模拟方法开展了吐孜洛克气田吉迪克组砂泥岩段井间储集砂体预测,研究表明,砂体以滨湖砂坝沉积为主,多呈板状,少量呈楔状或透镜状;砂体集中段砂体厚度较薄,见复合式向上“变粗”型,单向式向上“变粗”型,韵律型等三种类型的复合砂体;砂体垂向上连通性较差,侧向连续性好,纵向上以第一、第二亚段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段。  相似文献   

17.
针对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二段(J2t2)砂体开展了储层精细描述研究。采用地震正演方法确定了石南21井区砂体在东部与基007井区砂体的关系,认为二者并不连通。采用地震反演方法确定了砂体北部及西部岩性边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砂体较为发育。通过相控随机建模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确定了储层物性及钙质夹层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