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8,(10)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 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于8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农经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水利部规计司、淮委、江苏省计经委、江苏省水利厅、安徽省水利厅等单位。会议认为,《报告》提出的近期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可行,基本同意该《报告》。  相似文献   

2.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于1995年10月24日~27日在京通过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技术审查。审查认为,尽快实施入海水道工程,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十分必要;报告推荐入海水道采用远期开挖深泓、近期泓滩结合,滩地居民全部搬迁的方案,以利于顺利泄洪,保持行洪道通畅,并使群众有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可行;入海水道工程实施后,配合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和分准入沂等工程,近期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不低于100  相似文献   

3.
淮河入海水道水土保持工程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健  张颖良 《治淮》2008,(8):43-44
一、水土保持概况 淮河入水道近期工程前期工作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治水土流失,项目法人委托设计单位编制《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经水利部淮委审查通过后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单列水土保持投资10880万元,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类。其中工程措施有护坡工程、青坎排水、路面硬化、堤顶排水、场地平整、临时防护等,  相似文献   

4.
刘玉年  王世龙 《治淮》1994,(6):15-16
淮河入海水道规划是自洪泽湖东二河起,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东经淮安、涟水、阜宁,至滨海县入海,全长165公里。 入海水道工程酝酿已久。早在五十年代治淮初期,政务院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即确定开辟入海水道。1964年水电部规划局在《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为保障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安全,必须扩大入江入海泄量;除继续完成分准入沂相机分泄淮河洪水经新沂河入海外,考虑在灌溉总渠以北,结合当地排涝开辟入海水道。在以后的历次治淮规划中均肯定了实施入海水道的作用。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中,把入海水道工程作为洪泽湖及淮河下游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骨干性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5.
唐瑾 《中国水利》2007,(2):65-66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近日喜获200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是当前治淮单项工程获得的最高荣誉。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是淮河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为进一步了解淮河八海水道工程获“鲁班奖”对治淮及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艾,我们走访了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市场监管处副处长赵东晓。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利》2007,(2):66-66
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始试挖; 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00年4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加快实施步伐;  相似文献   

7.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境内,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分两期实施。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建成后,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将苏北灌溉总渠渠北地区1700多km2的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为淮河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简介  相似文献   

8.
《治淮》2007,(1):F0004-F0004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成立于2002年,是我国首柑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格单位,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监测、科研、评估等技术于一体,拥有信息化设备等先进的手段,多年来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参与了多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等工作。专业涉及水上保持、水利上程、环境、土壤、生物、遥感、计算机等多个領域。开屣的监测项目有:石梁河水库扩大泄洪工程、蚌埠闸扩建厂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二河枢纽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9.
二河新泄洪闸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一级枢纽,近期工程为大(1)型工程。本文介绍了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泄洪闸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顺利通过了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淮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江苏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淮河水利委员会上下共同努力的  相似文献   

11.
董开友 《治淮》2000,(12):15
淮安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南郊,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北侧,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近期工程包括:入海水道穿越京杭运河立交地涵、古盐河与清安河穿堤涵洞、淮扬上堤路及渠北闸加固等建筑物组成。其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持京杭运河航运现状,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 淮委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2.
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可为今后入海水道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瑾 《中国水利》2007,(2):I0004-I0005
看过秀美的千年灵渠,再来看我国现代治淮建设史上最大的单项工程、2006年度“鲁班奖”获得者——淮河人海水道近期工程。走在淮河入海水道大堤上,放眼望去,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二河、淮安、淮阜、滨海、海口等主要工程屹立其间,滔滔洪水在入海水道工程引导下东流入海。时隔800年,黄河夺淮以来缺失数百年的淮河入海通道终于得以恢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在此前后,该工程还荣膺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水利工程大禹奖。  相似文献   

15.
裔玉芹  陈艳 《治淮》2007,(8):15-18
自1991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正按照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确定的项目逐步实施,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临淮  相似文献   

16.
王凤德  庄恒超 《治淮》2002,(1):20-21
堤防工程是防洪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次防洪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提高堤防工程的抗洪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于1998年10月27日颁布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并于1998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新规范实施以后比较有影响的大型堤防填筑工程,笔者通过几年来从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施工实践,谈谈堤防填筑质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并上报。本文主要根据规划研究阶段分析成果,着重从宏观角度,就入海水道规划的基本思路,工程标准和断面形式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历次规划回顾和1991 年大水后的思考 (一)规划和工程安排的回顾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研究历史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已经过多次规划,反复论  相似文献   

18.
1997年8月15~23日,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淮阴市召开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项目建议书评估会议.专家组认为淮河入海水道项目建议书基本达到了规定的深度,项目经济上合理,近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为2270m3/s,规模适宜,可以使洪泽湖防洪能力超过百年一遇的标准.项目建议书提出的各枢纽布置基本合理,确定的各建筑物等级合适,技术上可行.专家组还提出要按照先通后畅,过流能力先小后大,启用水位先高后低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工程实施顺序.专家组认为淮河入海水道是解决淮河中下游洪水出路的骨干工程,应抓紧工程立项和动工兴建.淮河入海水道…  相似文献   

19.
一、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淮河洪水的出路 ,经国务院批准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入海口开挖和兴建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 2级枢纽 ,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其作用是实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 ,维持京杭大运河水路航运 ,同时满足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和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 ,以及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入海水道穿过京杭大运河的立交地涵是枢纽的主体工程 ,是亚洲最大的立交地涵。为了使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兴建十分重视其安全监测 ,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安全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