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支河流体系(DFS)是基于对全球700余个现代沉积盆地中冲积河流沉积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它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通过梳理10 a来相关学者对全球范围内现代及岩石记录中DF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规模、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DFS的形态和分布是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构造活动是DFS发育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DFS研究应注重其近端、中段、远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接关系,以建立DFS沉积模式;最后总结了 DFS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支河流体系概念的提出及沉积模式研究,拓展了认识大型河流沉积体系的思路,使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沉积体系研究不断得以深入,对进一步认识中国陆相盆地的沉积体系及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储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一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砂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内部非均质等6个描述层次,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   总被引:97,自引:9,他引:88  
赵翰卿 《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概括地论述了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侧描述法,成功地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一旋回层(或单砂层)、沉积微相(或相对均质单元)、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层内非均质等6个描述层次,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1999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部级)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江汉石油学院研究室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同意批准成立。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江汉石油学院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调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河湖砂体分布,沉积规律和沉积模式研究,现代河湖砂体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古代露头砂体的层次分析,地面地下储层砂体的可比性研究,储层建模地质知识库的建立;河湖沉积砂体形成演变的物理模拟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湖盆缓坡沉积体系的形成机理、沉积过程、砂体演变规律研究,湖盆陆坡沉积体系的…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强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质建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里格气田属辫状河沉积,具有特低渗、强非均质性特征,有效砂体呈孤立状分布在致密砂岩中,规模小且连续性、连通性差。气田密井网解剖区的实际建模表明,采用小网格建立井组(或局部)地质模型,有利于有效地表征储层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通过辫状河沉积储层的专家研究经验、露头观测和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所形成的地质知识库来确定关键的建模参数,并从多个实现中优选模型储量出现概率最大的作为地质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储层的复杂地质特点和强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现代沉积对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将今论古”的辩证思维观,对青海湖开展了现代沉积研究。结果认为:从湖盆周边剥蚀区至湖泊沉积中心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潟湖沉积体系、风成沙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丰富的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以及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地形、地貌、气候、断裂构造与水流决定着沉积体系展布的规模、形态和沉积相带边界及砂体分布。进而总结出了不同环境下各种沉积体系成因分布和储层展布规律,并借鉴现代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恢复古代含油气盆地沉积原貌,建立了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以期指导对该区复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  相似文献   

7.
BZ油田古近系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使得开发方案编制面临挑战。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通过量化沉积体系发育的主控因素,开展三维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古近系沉积时,共有南西和北东2个方向沉积物源向湖盆中心共同汇聚,其中南西方向物源供给速率大,砂体分布范围广;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发育4期砂体,晚期形成的2期砂体分布面积大,且两侧物源在湖盆中心交汇。以沉积模型作为约束条件,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储层岩相分布预测模型,并用新钻的2口评价井对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钻后结果表明,储层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吴起地区长8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区内长8段油藏具有储量规模大、储层渗透率低、砂体变化快、油层连续性差、单井产量较低等特征,为实现水平井规模效益开采,在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储层构型要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构型要素电测响应模式,重点开展了水下分流河道带单砂体构型解剖研究,分析了储层构型、砂体展布特征,提出了区内长8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带和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带的沉积模式,建立了一套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方法,为研究区水平井部署和水平段轨迹优化调整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沉积环境和地质背景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储层预测。为此,针对吉林油田红岗南三维地震工区,在详细分析确定目的层泉四段、青山口组—姚家组的地层沉积模式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展储层综合预测试验研究。其中,针对泉四段具有层状地层沉积模式、储层横向变化快的特点,采取确立标准层和精细标定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综合分析等手段;而针对青山口组—姚家组所具有的楔型地层沉积模式,采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地震属性综合分析和反演预测,形成了适合中央坳陷区西部沉积体系地质特点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精细油藏描述理论作为指导,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储层横向预测等理论方法,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北区潜3段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新的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录井及各种分析测试资料,从沉积相标志,岩相类型,沉积相特征,沉积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王场油田北区目的层段储集相带预测、储层评价以及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储层通常具有横向变化快、地震反射特征多解性强的特点,因而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难度大。将测井信息与地震多属性相结合实现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传统的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和BP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为井震信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通过构建井震学习样本,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井震融合储层预测方法。从储层沉积连续性角度,将地震数据看成具有纵向联系的时序数据,以CD地区100余口井馆上段地层的储层和非储层为学习样本,构建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方法,通过训练优选超参数建立井震融合的深度学习储层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应用于CD地区河流相储层预测的效果显著,细小河道形态清楚,预测精度高,有效指导了CD地区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2.
扶余油田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余油田泉四段主力油层为典型的湖盆三角洲沉积,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受单砂体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构型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依据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深入解剖了微构造、断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切叠、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井网部署、注采关系等因素对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机理,优选关键控制因素,建立由关键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三角洲储层剩余油预测的分析方法,总结了5种受多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为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储层预测的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准确性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率、预测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塔中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根据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精细分析,确定沉积微相的展布,发现砂岩、砾岩富集的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和形态特征。在上述条件的约束下,建立了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并对于有利层位进行了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储层随机建模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沉积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间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值。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寻求比较符合地质规律的地质统计模型和方法,来表征各种沉积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这种已知的规律,对井间未知地区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作出预测估值,并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  相似文献   

15.
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波  赵海涛 《河南石油》2006,20(1):21-24
储层精细表征的研究方法很多,如高分辨储层地震表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精细沉积微相和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等,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每一种方法单独用于储层精细表征达不到一定精度,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发现,通过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对保证储层表征的精度和准确性的具有重要意义,并总结出一套以高分辨率层序、沉积微相分析、储层随机建模和开发动态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和研究流程。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非常重要的油气储层,针对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比其他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和非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优质储层发育潜力这一科学问题,通过现代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特征和现代盐湖碳酸盐沉积特征研究、微生物有机质早期低温降解和晚期热解生酸模拟实验、早期沉淀和交代白云石成因模拟实验,揭示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特殊性,储层成因也有其特殊性,提出了“三因素”控储地质认识。①与其他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和非微生物碳酸盐岩相比,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具有更高的初始孔隙度和微生物有机质丰度,为储层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微生物有机质早期低温降解和晚期热解生酸使初始孔隙在沉积后得以保存和进一步扩溶,这是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关键;③早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隙的保存,碳酸盐岩-膏盐岩体系微生物碳酸盐沉积易于发育早期沉淀和交代两类低温白云石,这是叠层石和凝块石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体系中的原因。这些认识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也揭示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比非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更佳的储层发育潜力。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体系叠层石和凝块石发育相带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以及小规模的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广泛发育在拉张、挤压、走滑和克拉通盆地中,占据了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河道呈分支状分布,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河道规模向下游逐渐减小,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面积之比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与冲积扇模式外形相似,但内容相差很大。河流流域盆地梯度和流域面积与分支河流体系的表面坡降和面积具有正相关性。分支河流体系是随着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发展而提出的,也是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陆相沉积体系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是陆相盆地沉积学与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支河流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扇状沉积体系分类描述的系统化,促进了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沉积过程响应解释的精细化,促进了源汇体系分析的定量化。分支河流体系启发了对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展布模式、陆相沉积体系中河流沉积作用、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以及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再思考。研究分支河流体系对完善中国陆相沉积储层地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汉石油科技》2001,11(3):9-9
河流相储层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古河道几何形态和其迁移模式。模式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沉积背景的正确解释,传统的河流相储层研究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如资料的品质、数量、精度,使得许多河流沉积模式不太详细。甚至会引起误解。(AAPG Bulletin)V.84。No.8介绍了一种应用现代河流沉积序列的最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提出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1)反映河道沉积的岩相和岩石物理测井响应三维变化的新模型,能明显识别出不同叠置规模的岩层;  相似文献   

20.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沉积物供给物源的不同,各沉积体系所经历的构造、成岩演化等也各不相同,导致沉积体系内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辽河坳陷冷家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序,其中。层序Ⅱ和Ⅴ中的水进期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中等非均质储层,其余各层序沉积体系储层主要具强非均质性。总的来说.河流作用相对较强的高水位期沉积体系储层较水进期沉积体系储层的非均质性要强,最大洪泛面同时也是物性、非均质性转换面。采用秩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在层序地层等时框架内,定量研究沉积体系内砂、砾岩储层的纵向变化特征,建立不同沉积体系的五种储层非均质定量模式,其中线性增加型最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