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个人电脑》2014,(5):74-75
正2014年4月2日,在今天的2014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2014)上,英特尔公司举行媒体发布会,宣布了一系列最新产业合作计划,包括成立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设立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旨在抓住智能互联新机遇,深化协同创新,与中国产业共建智能互联创新生态系统,用中国创造去影响世界。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分析了全球智能互联创新的大趋势并指出:"正如过去20年间PC互联、移动互联创新推动了一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News     
《微型计算机》2020,(12):47-49
驱动实现智能X效应英特尔中国召开“年度战略分享会”4月9日,英特尔中国召开了“年度战略纷享会”。在会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介绍了英特尔在技术层面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并指出英特尔的指数级创新将在智能连接、智能存储、智能计算三个层面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英特尔研究院与东软集团研究团队在北京签署研究院际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研究院级合作。未来,双方将在嵌入式软件、智能设备、室内定位技术以及物联网相关课题如城市可持续发展、老年保健、基础教育等领域进行合作,立足未来3-5年内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以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东软集团是英特尔开展研究院级合作的首家中国软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和移动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我们正在面对一个难以支持的用电量快速攀升问题。据估算,当今数据中心消耗了全球约1.5%的电能i,年度成本高达260亿美元ii。从单个晶体管层面到处理器、服务器平台、数据中心和电网,英特尔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来应对这一能源挑战。今天,英特尔概括介绍了一系列能够显著提高数据中心能效的创新技术,其中包括英特尔R智能功耗节点管理器、英特尔R数  相似文献   

5.
《办公自动化》2013,(5):23+62
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结合触控功能,打造全新个人计算体验英特尔召开个人计算体验沟通会,分享未来愿景,描绘技术蓝图。从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到去年超极本TM诞生,在过去三十年中,技术进步不断带给我们新鲜与惊喜,同时也不断革新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个人计算设备性能持续增强、便携性屡创新高、用户体验大幅提升,而且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互联互通。如今,基于第三代智能英特  相似文献   

6.
邢帆 《中国信息化》2011,(19):51-51
英特尔博锐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商用电脑一更好的可管理性、安全性以及更加出色的能效表现。伴随商业用户对IT应用模式和计算体验的不断需求,英特尔博锐技术与中国企业信息化共同成长,相得益彰。2011年,基于全新微架构的第五代英特尔酷睿博锐技术将智能计算概念再一次升级,引领商用电脑继续向智能性能、智能安全和智能管理方向发展。 英特尔公司商用市场营销战略部门总监RicPeeler表示:“目前英特尔酷睿博锐技术被各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表示,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方向,两者结合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大家应该上下齐心共同推动"智能+产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去年12月中旬,2012年英特尔数字标牌和零售峰会在分别在北、上、深举行。英特尔携手多家数字标牌企业,集中展示多款基于英特尔架构智能数字标牌创新应用,包括智能多屏一体终端、商场电子导航系统、多屏拼接播放器及显示器、透明触摸展柜、3D全息投影、互动导览立牌等。这一系列炫目的数字标牌应用模式,将英特尔最新的智能技术融入当前零售业态中,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具视觉吸引和互动性的购物体验。  相似文献   

9.
《办公自动化》2012,(19):29
正英特尔发力通用和可扩展平台,助推物联网发展英特尔预测,到2015年将有超过150亿台设备连接至互联网,其中三分之一的互联设备将为智能系统。这一智能系统网络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物联网(IoT)的组成部分,其爆炸性增长将为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并伴随着众多新的IT挑战。为了简化并加快物联网的部署,英特尔推出英特尔R智能系统框架(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该框架包含一系列不断演进并具备互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一致、可扩展的方式,为不同设备提供连接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微电脑世界》2010,(4):95-95
2010年3月17日.基于英特尔酷睿策体系架构、32纳米制程工艺以及创新的智能计算理念的英特尔新一代智能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5600系列(研发代号为Westmere-EP)正式上市。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英特尔向全球媒体介绍了如何与其他公司合作,通过名为英特尔RealSense技术的全新软硬件产品系列,将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引入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设备。英特尔将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引入未来基于英特尔架构的2合1设备、平板电脑、超极本、笔记本电脑、一体机和其它移动设备中。这一全新的软硬件产品系列名为英特尔RealSense技术。  相似文献   

12.
《办公自动化》2012,(19):21+10
正感知计算重塑人们与设备的交互方式英特尔公司首席产品官浦大地先生表示,从将在明年推出的第四代智能英特尔R酷睿TM处理器开始,低功耗处理器将为移动计算体验和创新的超极本R、变形超极本和平板电脑设计等,构建全新的标准。与第二代处理器相比,基于下一代"Haswell"微架构的第四代智能英特尔R酷睿TM处理器家族,在平台闲置功耗降低20倍以上的同时,提供卓越的性能和迅捷的响应速度。从2013年开始,英特尔在产品路线图中增加了一条产品线,纳入基于相同微架构、而功耗更低的处理器。  相似文献   

13.
《个人电脑》2015,(3):75
2015年2月2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已就收购Lantiq公司签署最终协议。Lantiq公司是领先的宽带接入和家庭联网技术提供商。本次交易还有待满足惯例成交条件并经监管机构批准,预计将在大约90天内完成结束。交易细节并未披露。英特尔正努力成为一切智能互联设备与技术的最佳选择,其中智能网关和智能接入网络是重要的因素。此次收购将扩展英特尔在电缆式住宅网关市场的成功,并延展产品线进入包括DSL、光纤、LTE、零售和物联网智能路由器在内的其它网关市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17日,本刊讯,英特尔公司在北京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5600系列。据了解,该系列处理器传承了英特尔创新的智能计算理念,主要用于  相似文献   

15.
英特尔携合作伙伴,共话移动互联产业的增长和机遇英特尔携手移动互联产业的合作伙伴,以"创新智汇,起航未来"为主题,在深圳举办首届移动互联技术峰会。数百位来自电信运营商、原始设备制造商、独立设计公司、操作系统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商店的专业人士及移动应用开发者汇聚一堂,开展产业对话、共同拥抱创新和移动互联产业快速的增长所带来的全新机遇。  相似文献   

16.
《数码时代》2013,(10):126-127
当今社会,智能设备无处不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生活,最多只能是智能生活的“初级阶段”。智能生活并非由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来体现,而应该有一个围绕用户创建的“智能环境”。来自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行—项“身边的贴心智能”项目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他们的研究重点,不是局限于某一款智能设备的性能改进,而是整合我们的智能环境,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微型计算机》2006,(3):56-58
其实早在去年8月底,英特尔便发布了“欢跃”这一面向家庭数字娱乐的全新平台品牌。Intel公司副总裁Don MacDonald表示:“英特尔欢跃技术标志着一个交汇点,它将创新、众多数字设备,一流的娱乐设备和尖端技术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个人电脑》2015,(1):85
2014年12月17日,京东与英特尔在京签署框架协议,宣布全面展开战略合作,联手通过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用户体验。双方将共同建立"京东英特尔联合创新实验室",在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和建设企业级产品电商平台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其中涉及到在京东产品中应用英特尔实感技术(Intel Real Sense)、共同布局智能硬件产业链、在基础架构领域深度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定制服务器等合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数字     
500亿台,英特尔预测2020年接入物联网设备数 在IDF 2014上,英特尔预测了未来几年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前景。英特尔预测,到2020年未来的约6年时间里,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将多达500亿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些设备将遍布普通家庭生活、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市场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新品     
《电脑爱好者》2012,(18):72-73
英特尔全新超极本亮相2012年8月16日英特尔公司举办"超极本夏令营",全面展示基于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全新超极本。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消费者对于计算体验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PC诞生三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