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位山穿黄探洞应急加固工程大堤的工作状态,确保位山险工段大堤安全运行,2000年1~3月在大堤上安装埋设了监测仪器,并按设计要求的方法和频次进行了观测。经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黄河大堤位移较小,主要是自然沉降和降雨导致,与洞内施工无明显相关性;大堤渗压主要受黄河水位影响,与洞内涌水、灌浆相关性不明显;洞内施工未引起大堤变形。  相似文献   

2.
在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爆破施工期间,通过对黄河大堤进行位移、渗压和振动等安全监测项目观测评价,了解隧洞开挖爆破情况下位山黄河大堤运行状况,为洞内开挖爆破施工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和黄河大堤的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明挖爆破施工期间,通过对黄河大堤位移、渗压和振动等监测项目进行观测,初步分析隧洞开挖爆破对位山黄河大堤安全影响程度,为洞内开挖爆破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明挖爆破施工期间,通过对黄河大堤位移、渗压和振动等监测项目进行观测,初步分析隧洞开挖爆破对位山黄河大堤安全影响程度,为洞内开挖爆破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振冲防渗板墙在鄄城县黄河大堤堤防加固截渗墙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墙体质量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满足设计要求;②振冲防渗板墙可达到有效提高堤防抗渗稳定性的目的,防渗效果明显;③施工管理简单,速度快;④施工期能确保堤坡与堤基稳定;⑤工程竣工后堤防整体稳定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6.
黄河悬河稳定性及治理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①地质构造控制机制;②河流地貌;③河床质与土体结构;④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悬河治理意见:①黄河下游临黄大堤不宜继续加高;②黄河下游大堤加固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③重塑黄河下游地貌;④充分利用中游水利工程调水调沙;⑤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⑥加强上游泥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云生  吴家茂 《人民黄河》1997,19(8):1-3,33
在对土方施工进行长时间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对黄河上大堤加培、新修大堤、新修险工坝垛三种主要土方施工程铲运机自碾的规律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估算,使推土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碾压量,防止欠压和减少局部过压,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8.
从洪水发生的机理看,其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说,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是地质灾害。因此,从地质学角度来讲,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对策有:①利用河道泥沙加宽大堤;②根据地质条件加固大堤;③重塑黄河下游河流地貌;④利用中游水利工程将泥沙输送到大海;⑤增大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人运用,四次加高了黄河下游的大堤,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自1958年以来,在黄河下游的河滩上修筑了生产堤。生产堤的总长达600km,围去了80%的行洪滩地面积。由于生产堤的修建,大多数的洪水都被限在生产堤间行洪,只有两生产堤间的滩地可以上水和泥沙淤积。大堤和生产堤间的滩地没有行洪和泥沙淤积的机会。因此,生产堤间的主槽和滩地要比生产堤与大堤间的滩地要高得多。这就形成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在主槽滩唇和近大堤的低滩之间形成很大的横比降。这就威胁到大堤的安全。有破坏性的横河、斜河可以发生,一旦遇较大洪水就要溢出生产堤并直冲大堤根部。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不可能阻止二级悬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为了保障黄河下游大堤的防洪安全,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拆除生产堤,恢复滩地的行洪沉沙作用;(2)利用泥沙加宽和加固大堤,淤筑相对地下河;(3)进行主河槽疏浚并将泥沙淤在生产堤和大堤之间,减小主槽和大堤根的横向高差;(4)将滩地的居民迁移至加宽了的大堤上居住,给他们解决去滩地耕种的道路和交通问题;(5)疏浚并整治主河槽,中水河槽的整治流量可以按3000~4000m^3/s,河道整治工程控导河势,但要允许洪水漫滩。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下水集中开采对黄河大堤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沙基(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位于黄河南岸的郑州北郊水源地范围内浅层地下水集中开采造成黄河大堤的沉降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沉降量基本一致。分析表明:浅层地下水开采稳定流场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渐变过程,所诱发的地面沉降量不大,不会对大堤造成危害;黄河大堤附近地下水位降低,提高了淤泥质土的强度,起到消除或减轻地震液化灾害的作用,对大堤稳定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工程位于黄河及黄河大堤底下,埋深浅、节理裂隙发育、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因此,为防止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节理裂隙扩张以及确保黄河大堤和隧洞本身安全,并有效提高开挖效果及开挖效率,开挖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黄河大堤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黄河筑堤立方施工在挖装运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由以往人力挑抬为主,现已发展为机械为主,由手推车发展为铲运机。挖掘机及自卸汽车等,但在土方压实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技术设备及方法,没有大的改进与创新。本文对有关筑堤压实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土方压实质量控制指标现行黄河土方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规定:一般筑堤工程压实后的干密度不得小于1.5t/m’,单元工程压实质量干密度合格率l、11级工程不低于85%一90O,Ill级不低于80O~85%。黄河大堤绵延上千公里,沿黄两岸…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沿黄开采地下水干扰抽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孝同 《人民黄河》2006,28(10):49-50
为确保沿黄长期开采地下水条件下黄河大堤和城市供水的安全,在开采区的石桥进行了大型干扰抽水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降深干扰系数在井距300m时为12%,井距500m时为6%;黄河大堤下的土体最终压密量是13.50~22.23cm,开采沿黄浅层地下水所诱发的地面缓慢沉降不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4.
刘阳  涂善波  李亚楠 《陕西水利》2023,(10):135-138
盾构隧道建设会引起大堤地层变形,危及堤防工程安全,特别是双线盾构掘进,对堤防工程安全影响更大。依托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建立双线盾构隧道穿越黄河大堤的数值模型,与盾构穿越黄河大堤全过程的大堤表面沉降和深层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双线盾构隧道穿越黄河大堤的沉降规律。结果表明:大堤沉降主要发生在双线盾构掘进完成后的工后阶段,沉降槽中心明显偏于先穿越完成的隧道一侧,双线盾构隧道穿越的叠加扰动对大堤沉降的影响较大,表面沉降变化略滞后于相应位置的深层沉降变化,但整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河下游大堤因堤防隐患和渗流防范不用而导致的溃决居多之情况,提出堤防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固堤身,并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黄河下游大堤堤身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各建筑物的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布置情况,以黄河隧洞和黄河险工大堤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监测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安全;并介绍了监测站及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水与战争     
纵观我国五千年发展史,横看当今世界某些国家间的水资源之争,可以定论,水与战争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一、在我国历史上,更毒的是把“水”作为军事攻守手段,以*代兵的事例屡见不鲜。最早的水攻战例,大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堤防,那时各诸侯国称雄割据,战争频繁,依河而居的各国统治阶级便凭藉着黄河水和黄河大堤进行着吞并战争。公元前359年,楚国攻打魏国,决开了黄河南岸大堤,“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以外”(《水经·河水注》);公元前332年,齐魏攻打赵国,赵国决开南岸大堤,借助黄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黄河大堤存在的裂隙、孔洞等隐患,采用有限元渗流方法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模拟,研究不同隐患对黄河大堤的渗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黄河大堤采用的放淤固堤的加固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隐患的存在加大了黄河大堤渗透破坏的可能,而放淤固堤的加固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小这种可能,使大堤的渗透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金都 《人民黄河》2001,23(9):12-13
黄河下游的涵闸同防洪大堤连为一体,构成了吉里堤防统一的防洪屏障,涵闸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大堤的工程地质问题同等重要。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归纳了黄河下游涵的闸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闸基持力层土的地震液化,沉降与回弹,渗透变形以及其坑排水等,并结合实例对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下游两岸防洪大堤除险加固工程中,通过对混凝土截渗墙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和在黄河堤防中应用的局限性,从而采取了解决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和正确施工,混凝土截渗墙应用于黄河堤防加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