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断裂对岩溶作用的影响,通过岩芯观察与应力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区中下奥陶统顶面(T47面)进行断裂期次划分.此次研究将T47面断裂划分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3期断裂.其中,海西早期比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海西晚期断裂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断裂对岩溶作用的影响,通过岩芯观察与应力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区中下奥陶统顶面(T74面)进行断裂期次划分。此次研究将T74面断裂划分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3期断裂。其中,海西早期比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海西晚期断裂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4.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区域流体分布特征、原油成熟度、岩石样品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烃源岩生烃历史、古构造演化和埋藏史分析,综合确定了托甫台地区不同区域主要油气成藏期,深入分析了奥陶系缝洞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托甫台地区岩溶发育具有"北强南弱"的特征,而原油密度"北重南轻",成藏"北早南晚",即托甫台北部与艾丁地区成藏一致,为"早期成藏,后期调整改造型",而中部可能为海西晚期成藏,而南部成藏更晚。进一步分析托甫台地区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储层发育程度的强烈不均一性、相互联通性的差异以及局部构造高点是控制油水平面上复杂分布的主要原因,而后期古构造、断裂、裂缝的影响,不同构造部位晚期油气充注程度和再调整幅度的差异,是导致奥陶系原油物理性质南北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塔中地区构造解析,识别出多条具一定规模的NE向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其形成与加里东末期塔里木克拉通南、北两侧发生的强烈碰撞作用以及盆地基底存在的北东向构造有关。走滑断裂对碳酸岩储层改造、火山活动、圈闭形成、油气运移以及成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古岩溶主要经历加里东期,海西早、晚期和印支期。在古岩溶发育的古构造背景及此4期演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古岩溶特征,进而分析影响该区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自生矿物K-Ar定年等方法对川西、川中、川南上三叠统气藏成藏年代进行分析,确定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气藏成藏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中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早期与中期(印支期与燕山期)为烃源岩生烃成藏期,晚期(喜山期)为油气调整成藏期.区域差异表现为,川西地区成藏时间相对最早,稍晚为川南地区,川中地区成藏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10.
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之一,也是孔雀河地区有望获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勘探目的层.分析认为:该区是一个在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构造斜坡,长期处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寒武系-下奥陶统是孔雀河地区主力烃源岩,志留系存在有效的储盖组合,运聚系统良好;加里东期-海西早期为主要油气充注期,喜山期属于早期油藏晚期裂解.在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不整合是控制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表生岩溶储层的影响更为明显.巴楚-麦盖提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加里东晚期第三幕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发育了3个大型不整合面,分别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T47、志留系底不整合面T07和上泥盆统底不整合面T06.按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可划分为4种类型.3个重要不整合面对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和溶蚀,形成了广泛的风化壳岩溶储层,这对该地区油气运移和有效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塔里木盆地多油源、多旋回和多期生烃的特点,从油气成藏系统化、动态化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静态组合和演化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发育史及成藏过程将本区输导体系划分为加里东中、晚期限制性横向为主输导网络模式、海西期-印支期非限制性输导网络模式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局部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输导网络模式.具体研究该区轮南、轮西和塔河三个典型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输导体系与油气藏成藏规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了阿克库勒凸起复杂的油气运聚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规律,为发现油气富集区提供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潜北钟市地区潜北三维的精细构造解释,对该区结构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该区总体上为"两洼、一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潜北断层控制。潜北断层为多条北东向断层展布的断裂系。潜北断裂系下降盘共发育四期断裂,形成了剖面上及平面上多种断裂组合样式。该区共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较好的构造条件,其晚期活动断层控制的陡坡扇为该区下步勘探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徐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3,(5):17-23,55,128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裂输导、封闭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由于油运移方式不同,2个地区断裂输导油和聚集油作用存在差异性,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断裂对葡萄花油层油运移起垂向输导作用,杏北地区断裂对扶余油层油运移起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聚集在油源断裂上盘,即断裂密集带内,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的下盘,即断裂密集带两侧,且反向断裂断距越大,越有利于油聚集.该研究结果对认识松辽盆地凹陷区下生上储式和源外隆起区上生下储式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渤中地区油气的成藏和最终分布.本文将定性评价与半定量刻画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渤中地区的断裂系统特征和62条Ⅰ,Ⅱ级断裂活动速率(FAR)的差异,探讨了晚期断裂活动对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强烈活动(FAR>25m/Ma)断裂对油气主要起输导作用,微弱活动(FAR<10m/Ma)断裂主要起封闭作用,中等活动(10m/Ma相似文献   

16.
选择巴楚地区典型的地震剖面,对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以及海西早期形成的T18,T47,T07,T06不整合面进行研究.根据不整合面与之上、之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将不整合分为整一/整一型、整一/削截型、超覆/整一型以及超覆/削截型4类.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整合面类型以及分布范围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测井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早古生代古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巴楚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明显的差异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巴楚地区在寒武纪呈坳陷形态,地层均匀展布,无明显的差异隆升特征;中奥陶世,巴楚地区整体均匀隆升,造成巴楚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恰尔巴克组的缺失;从晚奥陶世开始巴楚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隆升特征,呈现出西南高、北东低并向北东倾的斜坡形态;志留纪-早中泥盆世,巴楚地区东南部成为整个地区的构造高部位,进而表现为南东高北西低、北西倾的斜坡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期,构成了该地区的成藏过程。早燕山期以博格达山前二叠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山前凹陷由南向北沿三台-北三台构造梁运移最远至北三台南坡。晚燕山期以阜康凹陷二叠系和侏罗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凹陷向北东、东和南东方向运移,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的总格局与晚燕山期一致,在三台-北三台凸起高部位油气以垂向运移再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在重、磁、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油气勘探、野外考查等资料,分析了盆地主要地质构造时期的演化过程及其力学机制,认为盆地盖层断裂十分发育且断裂大多继承、追踪基底断裂的走向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里东晚期,盆地基底先存断裂在周围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发生活化,为盖层断裂形成和演化奠定了基础,在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山期的多期应力场综合作用下,盆地盖层断裂广泛发育.根据方位可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根据规模可分为盆地级(100 km)、坳陷级(50~100 km)、区带级(10~50 km)和圈闭级(10 km);根据力学性质可分为张剪型、挤压型和剪切型.这些断层倾角大多在60°~90°之间且具走滑性质,地震剖面上同相轴错断不明显,隐蔽性较强.盖层断裂和裂缝带对油气运聚成藏有重要意义: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通道,且断层活动使油气聚集形成圈闭;断层活动形成的裂缝带改善了低渗储层的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先决条件;断裂带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储层差异性等因素研究莫北地区油气成藏机理.莫北地区紧邻生油凹陷,油源条件优越,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时空配备;该地区断裂的封堵性较好,对油气的保存起到主控作用,应力集中部位储层得到改善,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该地区储层差异可造成不同断块之间油藏特征差异.研究其成藏模式发现,该地区烃源区为盆1井西凹陷,从西南方向注入,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早白垩世,第二期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