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乙二醛复合法成功保护的天长纪庄汉墓一件银釦彩绘云气纹漆奁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角度阐述这件漆奁所代表的西汉中期扬州漆器制作特点,并结合该墓葬出土其他器物讨论西汉中期的妆奁文化。  相似文献   

2.
史前中国漆器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漆器的发明是长江下游的一大成就。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公开所见最早的髹漆器物——漆弓,开漆器文化之滥觞;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的朱漆木碗,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彩髹漆器,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彩绘陶质漆器的出现,表明了髹漆技术的进化;5000年前,良渚漆器文化艺术达到了史前高峰,出现了髹漆嵌玉漆器,开镶嵌漆器艺术之先河;4000年前,陶寺文化彩绘漆器大量出土,表明髹漆技术已趋成熟。史前漆器遗迹的不断发现,使我们可以穿透史前人类发展的黑暗空间,为我们今天了解史前的生活踪迹、认识往昔漆器艺术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漆》2017,(4):1-8
夏、商、周三代是漆器艺术的成长时期。夏代至先商时期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多,出土的漆器有漆觚、豆、匣、盒、盘、钵、匕、勺、鼓和漆棺等。夏家店文化墓葬出现的嵌贝漆器和薄木胎漆器可谓这一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至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彩绘、嵌贝、雕饰等髹漆技术基本成熟,髹漆工艺应用领域日渐扩大,出土漆器的数量渐增,分布地域渐宽,地点亦多,漆器款式趋向多样化。器形有觚、簋、壶、罍、豆、碗、杯、盘、尊、盒、俎、案以及漆盾等等。嵌贝漆器的兴起,是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4.
天长纪庄墓出土器物中有47件制作精美的漆器,为研究江淮地区西汉中晚期漆器提供了重要实物。文章对出土漆器从制作工艺、纹饰等方面整理分析,认为纪庄汉墓出土漆器符合楚国漆器风格,其轻盈、空灵、小巧的特点体现了江淮地区的髹漆风格,而巧思奇妙的装饰技巧也尽显江淮人民聪慧、细腻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漆》2016,(3):22-28
中国是一个漆器之国,漆器和髹漆技术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抗争中发现了桼的奥秘,创造了漆器,使其能够为人类的生活需要服务,开漆器文化发展之滥觞。跨湖桥文化遗址出现的漆弓,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漆器,距今8000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朱髹漆器标本。马家浜文化时期出现了彩绘漆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嵌玉漆器,彩绘艺术精彩,达到了史前漆器艺术的高峰。先秦时期,漆器艺术已趋成熟,漆器品种之杂,数量之多,造型之美,纹样之繁,色彩之绚,制作之精,工艺之巧,器物之美,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青铜工艺和治铁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漆器制胎技术的革命,漆器手工业无论在数量、品种以及制作技术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普及化、日用化、生活化、情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髹漆工艺溯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髹漆工艺是中国人的发明,是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具有多元性,从涂漆到彩绘,从粘贴到镶嵌,从针刻文字到款彩,从堆漆到雕漆,变着皆为器物髹漆技法。素髹是最古老的髹漆技法,始于远古,盛于宋代;髹画工艺是基于人类对色彩的追求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已趋成熟;镶嵌工艺发端于良渚文化时期,源于生漆的胶粘加固特性和对审美的追求,元代走向成熟;金髹工艺的兴起与金工技术和髹漆工艺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其发展顶峰;锥画技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表面针刻文字,为后世雕填、戗金、雕漆之先声;堆漆有如雕漆之美,商代可觅其踪迹,兴于汉代,由此催生了雕漆、纹髹等工艺;雕漆自唐代初兴,元代达顶峰,它是在汉代堆漆、锥髹、夹纻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明、清时代,髹漆工艺体系已经完备,不同髹饰技法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事业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7.
由于漆器本身制作材料、工艺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古代传世或出土漆器常存在漆皮起翘等现象,破坏了漆器文物的美观和完整性。在漆器传统修复中,常用不同种类的大漆、漆糊或者动物胶作为胶粘剂将脱落起翘的漆皮贴回本体。本文测试了面粉、粳米粉、红薯淀粉及糯米粉在制备过程中的糊化特征,对比了6种漆糊胶粘剂涂刷麻布后的剥离强度,分析了各淀粉糊和漆糊的微观形貌,探讨了各胶粘剂分子结构的区别。结果表明选用粳米糊添加到大漆中制备漆糊最理想,粳米糊加入大漆可提高大漆的力学强度和粘接性能。该研究对于漆器进行科学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属于这一历史阶段的漆器主要出土于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疆域之内。楚地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笔者拟从楚地的自然条件、铁制工具的广泛运用和思想意识的变革、漆器自身的诸多优点、楚墓的埋葬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楚旧地能出土数量庞大的漆器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志倩 《中国生漆》1992,11(2):43-46
<正> 古城扬州是我国著名漆器产地之一。扬州漆器品种繁多,除了彩绘雕填、漆砂砚、漆画、干漆夹(纟宁)等以外,还有百宝镶嵌、骨石镶嵌、螺钿镶嵌和其它镶嵌漆器工艺品种。一、扬州镶嵌漆器的历史发展扬州镶嵌漆器,始见汉代,成名于明代扬州漆艺师周翥之手。故扬州镶嵌漆器又称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漆器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次兴盛繁荣,这一时期的彩绘工艺承前启后,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从漆器彩绘的底色、色彩、手法及构图形式等四个方面,利用考古资料对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彩绘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漆奁是战国中晚期出现在楚墓中的小型日用器具,主要承担着盛妆器的功能。到了汉代,漆奁成为汉墓中最常见的一个漆器品种。以漆奁胎骨的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楚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漆器胎骨的多样性以及制胎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吴昊 《中国生漆》2013,(4):37-39
蚌饰镶嵌漆木豆复制工作依据实验室考古过程所获得的实物资料以及调查取得的相关信息,结合文献资料,综合考虑了文物原件的主体特点,在材料和工艺技术方面尽可能与出土实物相符合,选择了与文物原件相同或相似的原材料,采用了漆器制作的传统髹漆工艺。使复制品达到了与原样品"形似、质似、神似"的基本要求,可替代文物原件用于宣传展示。  相似文献   

14.
禽鸟主题是楚、秦、汉这一历史时期漆器装饰纹样中大量出现的表现题材,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之间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每个时期都形成了与时代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发展水平相契合的造型样式和构图形式。楚漆器禽鸟纹装饰已表现出明显的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追求,这一特征在之后的秦汉漆器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并逐步演化为画面动势的营造和表现。本文试图从造型、构图、装饰部位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这一趋势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漆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原则、漆器遗存剖析技术、漆木器遗存受损机理、彩绘病害以及修复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一部集体性著作,其中不乏大漆种植、用漆计划、用漆制度、用漆科学等珍贵农业史料。笔者拟就《吕览》之用漆农业史料为切入对象,并结合出土的战国与秦代时期的漆器,阐释其用漆制度与思想,以期解析战国秦代漆器艺术繁荣背后的经济制度、农业技术与艺术文化等一般性社会发展动力,为古代农业与古典工艺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一种农业史与工艺史以外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17.
漆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种类之一。陕西自古生漆资源丰富,产漆、用漆的历史悠久。"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长安地区长期处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本文以立都陕西的中国古代四个重要的王朝——周秦汉唐为研究背景,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部分对陕西古代漆文化进行梳理,并对四个历史时期漆文化的特点进行归纳,基本呈现陕西古代漆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广陵地区出土西汉漆奁的考古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汉墓出土的漆奁是汉广陵漆器中最具有特色的艺术品之一,集中代表了广陵漆艺的高超水平。通过漆奁的器形、装饰工艺的研究,可以加强对广陵髹漆工艺的认识。战国时期扬州漆艺深受楚漆艺的影响,至汉初,广陵漆艺的地方特色已初见端倪,西汉中期以后,广陵漆器的地方特色已完全形成,其发达的金银贴花工艺、镶嵌工艺堪称汉代漆艺之翘楚。  相似文献   

19.
陈华锋 《中国生漆》2020,(1):15-18,30
以安徽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漆樽为研究对象,并从胎骨制作、金属附件连接工艺等方面分析该漆樽的制作特点,研究发现其胎骨采用西汉广陵国成熟的薄木(顺纹)卷制而成,金属附件穿过樽壁,在内壁处用木钉连接固定,凸显了西汉时期扬州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李澜 《中国生漆》2012,31(1):9-12
本文介绍了对襄阳文物考古研究所105件出土饱水木漆器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的技术路线及其基本方法,所有文物经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均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