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的一个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文化地域、自然景观、亲水景观等各方面理念。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开展景观设计过程,就必须要重视低碳、环保,实现生态平衡,下面本文以低碳生态下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展开构想,对滨水区低碳景观设计方式加以有效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城市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实际,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节能和生态低碳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例,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从增量模式,已转变为综合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存量模式。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过去的旧滨水景观开发模式往往忽视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性或社会性。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和“自然理念”的倡导,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滨水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文章将探究NbS对城市滨水景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上寮河碧道公园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NbS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方案,并探讨了其实可行性,为滨水景观更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5.
城市内河构成了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空间,对城市滨水景观改造,是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的重点。增城市增江借助亚运龙舟赛场建设启动两岸滨水景观建设,但因该河段存在生态、历史等多种影响因素,景观的规划设计引入适应性城市设计理念,探讨适应滨水地带特性的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建构生态、多样化、可持续的滨水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论文分析海滨景观存在的问题,探讨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婧 《山西建筑》2010,36(20):24-26
从水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意义出发,结合现实状况和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性,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特点以及设计中应整体把握的生态、安全和景观要素,并进一步探究了城市滨水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以期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战略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其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双修在滨水空间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太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河道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的滨水空间优化发展的规划策略,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滨水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人们生性爱水的特质。对滨水空间的打造满足了人们感官需要以及对生态功能的要求。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的植物景观特点与周边环境特征,可将其分为自然式滨水空间和城市开放滨水空间两大类。 自然式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自然式滨水空间通常以自然的植物群落为主,没有过多的人工构筑物,驳岸亦多为模仿自然的生态驳岸。依照植物造景方式,大致分为开敞式、疏林草地式和郁闭式三种植物景观类型。·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多由地被和草坪等低矮植物组成,位于平地或缓坡之上,鲜有乔、灌木,且多为孤植点景。该景观空间通透感较强,视野开阔,可以直接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水体的需求,往往成为滨水空间中人们集会、游赏、沐浴阳光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君 《山西建筑》2009,35(10):13-15
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变分析入手,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旅游功能等,探讨了在现代城市架构下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空间景观、生态环境为研究重点,对水体与水岸、滨水开放空间和生态绿化、滨水建筑布局与形态等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了低碳建筑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建筑低碳设计的原则,即景观协调,生态性,以人为本,工程优化与经济性,并以实际工程———武汉市东沙湖连通工程为例,对其进行了初步尝试,从而建设符合滨水区域特色的低碳建筑。  相似文献   

13.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笑 《中外建筑》2011,(6):108-109
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何在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能够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指出了中国滨水景观设计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滨水景观的特性,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以期对中国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康体场所,具有景观和生态功能。地域特征的挖掘和表现是形成有其特色的关键所在。规划在注重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的深入理解和对地域文脉的挖掘,力图创造一条符合地方精神、生态效应良好、市民使用舒适的带状滨水开放空间,并有效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促进人、城市与湘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何春阳 《中外建筑》2010,(5):144-145
在当今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景观设计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设计理念与园林设计实际的结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运用园林景观设计及生态学一般原理,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设计理念和具体设计思路;并结合邵阳资江风光带实际应用实例,对于地域人文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滨水临江城市生态风光带的园林景观特点与特色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京城滨水新景观——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中 《中国园林》2007,23(3):16-23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媒体制作、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都市空间。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带游憩规划设计-以上海浦东张家浜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滨水区处在陆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界,其景观生态边界效应明显,如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生境多样等,但同时也是城市游憩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以上海浦东张家浜滨水游憩带为例,探讨在滨水区物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其生态功能与滨水区游憩功能的协调、统一,创造系统完整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理想的生态走廊.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诸多新的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特性,并从分析目前城市滨水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入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20.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