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如何推动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新加坡为例,阐述1960年代独立后政府在市场经济框架下拓展城市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新加坡花园城市和公共城市的经验.城市的空间和社会发展建立在城市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基础之上,花园城市和公共城市的模式与城市经济提升相辅相成,造就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李琴 《安徽建筑》2010,(6):24-26
就当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使用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文章尝试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评价,挖掘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深层因素,以期为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充分利用CBD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城市转型,奠定了其在全球性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本文研究新加坡城市转型过程中CBD的演化历程,着重剖析CBD发展背后的经济和政策因素.结论显示,CBD的演化是城市转型的空间反映,我国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CBD的规划和建设,并改变传统的CBD规划思想和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制度,加快CBD向CAZ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空间定义、发展的研究总结,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国内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瑞瑞  陈可石  崔翀 《规划师》2012,28(8):107-111
乌节路是新加坡闻名世界的城市中心商业街,堪比纽约第五大道、东京银座大街,乌节路商业街的建设是基于城市设计导则的实践。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形态控制性、特色引导性的内容,较好地指导了商业街的街道空间、建筑、交通层面建设,使乌节路呈现生机勃勃的街头生活、繁荣的林荫景观、混合的交通模式、无缝连接的步行网络、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多重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成效评价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振宇 《新建筑》2005,(6):50-52
就当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水平而言,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尝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其加以评估,挖掘影响公共空间使用成效高低的深层因素,同时致力于树立科学、理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华益  顾勤芳 《规划师》2008,24(5):37-40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如何准确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并塑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界的重要课题.宿迁市项王故里详细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以建设富有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为最终目标的城市设计方法,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公共空间、将特色空间资源与公共空间体系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发展背景、内部功能组织及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进行阐述,并以新加坡港湾区综合体为研究实例,论述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其内部功能并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以期对国内目前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连续性原则,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公共性和步行行为为切入点,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耦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公共空间动态增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性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地域特质的发掘,从公共性、线性以及介质三个层面反观当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8个典型案例的解析,指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地域特色营造具有非自觉的特点,它是现代化、国际化、商业化热潮下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是新时期上海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从公共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分析入手,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袖珍广场、活力街巷、文艺复兴、街区更新等规划设想和举措,探索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岳华 《华中建筑》2014,(11):109-114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重要的公共领域以及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自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以来,伴随着当代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的空间载体,其市民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为样本,探讨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之市民性及其空间表述,以期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城市,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而城市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目前,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四个方面的不和谐现象是:城市空间的"二元"现象、居住空间的分异、城市公共设施的"贵族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相对应的,城市规划应加强科学性;充分发挥公共属性;合理布置道路网,防止"巨型社区"或"大楼盘"的肆行;提倡混合居住模式;约束建设行为,尊重自然地形.  相似文献   

16.
2010世博会推动上海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伍江 《时代建筑》2009,(4):20-23
文章通过分析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选址、规划等,指出这届世博会可优化上海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方面提升上海的城市功能,并留下一批丰富城市空间与生活的优秀建筑和公共艺术作品。世博会不仅是上海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为上海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While the current urban public spa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constru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health,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 is insufficient.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a specified group of us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mental desi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urban mental health by spatial design. The "Tokyo Loneliness Tree Hole Plan" project suggests reconsidering and reshaping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of loneliness based on the Salutogenesis Theory and proposes a design guideline for tackling urban loneliness. The project utilizes a scenario-based research method to conceive a systematic strategy for establishing an urban "spiritual infrastructure," which offers the lonely individuals a chance to get along with themselves, the space, and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As the new typology of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publicity and privacy simultaneously, "Urban Tree Holes" create empathy about solitariness between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humans in oriental design aesthetics,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urban loneliness and respond to the mental desire. "One Person Park" a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future landscape 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of "private-public space," which might fulfill the new desire of using public space in a post-pandemic era.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晓川 《华中建筑》2000,18(2):89-90,114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热潮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在改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措施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