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氧丙烯酸酯作为紫外光(UV)固化光纤保护涂料的活性低聚物,其固化膜硬度高,性能优良,但脆性也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在涂料研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对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ERA)低聚物进行增韧改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加入10%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时,固化膜的柔韧性、拉伸强度较好,其涂料具有优良的折射率和各种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种类光引发剂与丙烯酸酯型光固化树脂(APR)的紫外光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凝胶率的测定研究光固化速度的影响因素,对各种固化体系进行了漆膜性能测试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丙烯酸酯型环氧预聚物(AEP)、丙烯酸酯型光固化树脂、丙烯酸酯型光固化树脂/Omnicat-432-BPO体系热固化前后的涂膜结构.结果表明:光固化速度与光引发剂种类、丙烯酸含量及光敏剂有关;漆膜性能测试表明阳离子-BPO混杂光引发体系更有利于改善涂膜的硬度;阳离子-安息香丁醚混杂光引发体系不利于涂膜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新型活性催化剂,在常温下制备环氧-丙烯酸酯,用-OH聚醚与多异氰酸酯预聚体与之制成互穿网络涂料,并讨论了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的比率和选用不同环氧-丙烯酸酯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互穿网络涂料的物理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将其填充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材料中。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适量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在聚氨酯丙烯酸酯中分散性好。对含有不同质量分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材料的固化膜进行了柔韧性、铅笔硬度、拉伸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和抗冲击强度测定,结果表明:当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4%时,固化膜的拉伸强度达到6.68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1.88%,抗冲击强度为50 kg·cm。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以端羟基聚丙二醇为基础合成了端羧基和端环氧基聚丙二醇,对不同端基聚丙二醇改性环氧树脂体系进行了DSC、DMA、冲击性能和冲断面SEM研究。随聚丙二醇端活性基与环氧树脂反应性的增强,固化体系更倾向于形成均相结构,环氧树脂固化物玻璃化温度降低更多。端羟基和端环氧聚丙二醇都能明显提高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综合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聚丙二醇是通过增塑方式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而端环氧基聚丙二醇是通过提高交联网络柔性的方式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  相似文献   

6.
采用种子溶胀乳液聚合法,以水性聚氨酯为种子,丙烯酸酯为单体,制备了2种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考察了粒径、运动黏度、耐溶剂性以及热稳定性对改性前后乳液及胶膜的性能影响,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经丙烯酸酯改性后的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在耐溶剂性、热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中,都存在着氢键行为,氢键促进二者的相容性和共混.  相似文献   

7.
酚醛树脂/聚氨酯复合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端羟基封端和端羧基封端的聚氨酯(PU)预聚物分别与酚醛树脂(PF)固化,制备了两种体系的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该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两种不同的增韧机理进行讨论,冲击实验结果表明:两种PU预聚物均能提高PF的冲击强度,增韧效果与PU质量分数WPU有关,而端羧基PU能使冲击强度达到最大,显示了互聚网络增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光固化快速成型中光敏树脂合成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为基本原料,设计并合成了紫外光固化用环氧丙烯酸齐聚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程度的影响,确立了温度-时间控制函数,利用SEM和IR光谱仪对光固化行为进行了结构和红外性能表征.并测定了光引发剂含量不同的树脂体系的线收缩率.结果表明:环氧丙烯酸酯化反应的适宜温度为(90~110)℃,UV固化后树脂体系的线收缩率约为2.4%,且固化程度好,交联度高.  相似文献   

9.
聚苯醚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氰酸酯树脂(BCE)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优良的耐热性和工艺性,是电子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树脂,但其韧性较差,需根据应用要求对其进行改性。文中以耐潮湿性好、价格较低的热塑性聚苯醚(PPO)利用溶剂共混法对BCE进行改性,研究了PPO的加入量时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材料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当PPO的加入量为10%时,在热变形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材料的冲击强度可提高30.6%,原因在于固化过程中PPO可与BCE形成双连续相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具有超韧性能的丙烯酸酯类冲击改性剂AIM,为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及产品性能,利用就地增韧原理将AIM、马来酸酐(MAH)、聚氯乙烯(PVC)以及引发剂同时加入密炼机共混,再经平板机压片,制备AIM、MAH与PVC三元共聚物,即一种新型超韧PVC.采用TG-DSC联动量热仪、DMA等,研究AIM与PVC的共混比例对超韧PVC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IM与PVC共混,其质量份数比为18/100时,超韧PVC的冲击强度最好,冲击强度为304 kJ/m2,比纯PVC树脂提高5倍左右,大大缩短了塑化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制备丙烯酸环氧丙酯,研究了实验方法,催化剂品种和数量,阻聚剂品种及反应器的分水器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到产率高及纯度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L9(34)设计和双变量优化设计实验,研究了在吡啶或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吡啶盐分别存在下,丙烯酸和环氧丙烷反应合成丙烯酸羟丙酯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疏水单元丙烯酸十八醇酯与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醇酯共聚物水溶液性质的关系,及乳化剂SDS、NaCl等因素对共聚物疏水缔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单元丙烯酸十八醇酯在共聚物水溶液中的摩尔分数0.64%左右时,共聚物水溶液表现出高的表观黏度;一定质量分数(0.5%)SDS与共聚物水溶液可以形成特殊的微结构,有极强的协同效应,共聚物水溶液的表观黏度迅速增大,其值从未加SDS的35 mPa.s增加到6000 mPa.s;当共聚物水溶液处于临界缔合浓度以上时,NaCl的加入使表观黏度迅速上升,共聚物表现出较好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14.
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防水涂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含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涂料胶膜的低温柔性、力学性能、抗水压及防水涂料对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等。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2.5℃。涂料胶膜在20℃时不开裂,其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永久永形分别是1.56MPa、524%和26%。防水涂料对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为0.82MPa。涂料胶膜抗0.3MPa水压超过40min。本防水涂料的综合性能与德国BASF公司同类产品相近。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酸六氟丁酯为疏水功能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单体共聚,合成了系列粒径不等、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同、核壳结构不同的含氟碳聚丙烯酸酯乳液,并测定了各自成膜后的接触角。将粒径不等、Tg不同的乳液复配、核壳结构不同的乳液复配,并测定了复配物成膜后的接触角,讨论了它们可能产生的二元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含氟碳聚丙烯酸酯乳液疏水涂层可产生符合Wenzel方程的微纳米级别的粗糙面。通过SEM表征,观测到了这些微纳米粗糙面结构,其接触角超出了单组分含氟碳聚丙烯酸酯乳液涂层的接触角,最大水动态水接触角达到125.05°,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30°;还观测到以大量保护胶为壳的核壳结构乳液在成膜时产生了核壳剥离自组装行为,同样产生了二元协同的粗糙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聚丙烯酸钠的防垢效果与其分子量的关系,发现防垢率随其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加。合成了不同组成的丙烯酸钠-醋酸乙烯酯无规共聚物,并对其作了表征,给出了奇特的NMR谱。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NaA-VAc无规共聚物型双亲聚合物水溶性好,且具有优秀的防垢性能。  相似文献   

17.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苯丙乳液的合成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新产品的原料配比以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同时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及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主要单体的苯丙乳液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共聚物(ACR)合成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如调节剂、引发剂、乳化剂等对共聚物的特性粘度,转化率以及共聚物流变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测试了ACR的流变剪切速率,力学性能,流变温度,玻璃化温度等性能及粒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单体同丙烯酸酯缩水甘油(GMA),共聚反应所得共聚物中凝胶含量的变化,反应体系中加人调节剂叔十二硫醇(t-DDM),异丙基二硫化黄原酸酯(DIX)能降低凝胶含量,共聚物在干燥及塑炼过程对凝胶量也有一定影响,文中对共聚物中环氧值的变化进行了测试,用红外光谱仪和差热分析仪(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利用721A分光光度计和阿贝折光仪测定丙烯酸酯乳胶粒的平均粒径.选用5种单体配比不同的乳液,对其中每种乳液的7种不同浓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乳液的浓度小于22g·L-1时,用此法测得的乳胶粒的平均粒径与直接用电子显微镜测得的粒径很接近.该法理论基础严密,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处理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