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是一种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40~100nm的囊状小泡,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作为天然内源性的物质转运载体,采用外泌体负载药物具有毒性低、无免疫原性、渗透性好等优势,目前,外泌体已成功负载小分子化学药物、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肿瘤及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文章将基于外泌体的发展情况就外泌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2.
汪雨潇 《硅谷》2010,(10):168-169
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低氧、低PH、高压的特殊理化性质,其中存在的多种重要调控因子,以及它与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内在关系都对人们从认识肿瘤到治疗肿瘤都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3.
《纳米科技》2006,3(6):72-72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顾宁教授介绍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肿瘤检测方法。包括诊断材料与器件等。正处于积极的研究与发展阶段。如基于发现肿瘤标志物并快速表示的微阵列芯片、纳米碳管传感器、微流道传感器以及检测肿瘤细胞的光纤探针传感器等,部分研究已显示出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纳米金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综述了纳米金的结构组成、粒径尺寸、形貌特征对其本身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纳米金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作为造影剂对肿瘤成像的研究进展,着重评述了纳米金应用于体内外肿瘤光学成像方面的研究情况,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德国ParticleMetrix(简称PMX)在2019ISEV大会上推出F-NTA四激光荧光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 QUATT,一台仪器具有405nm、488nm、520nm和640nm激光器,为外泌体的荧光标记研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这也使得ParticleMetrix公司在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展开了新纪元。同时感谢KlinikEssen大学和HansaBioMed的技术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纳米技术与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纳米技术不但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而且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这对于开发新型药物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构筑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手段多种多样,自组装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利用自组装可以构筑出具有新型结构与功能的超分子组装体,对探索和设计新型功能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环糊精自组装来构筑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自组装可以避免复杂的合成步骤与纯化工艺,具有方便、灵活与快捷的优势。通过两方面(共价偶联方案与聚轮烷方案)介绍了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范钟允 《硅谷》2010,(18):8-8
作为肿瘤治疗中极具发展和研究前景的Aurora激酶,因为其的表达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了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就Aurora激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存在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敏感地检测CTCs对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价和临床的个体化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该文在综述CTCs的富集、筛选和鉴定技术的基础之上,对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做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纳米药物载体能有效穿过肿瘤血管间隙,滞留在肿瘤部位,起到增强抗肿瘤效果的作用。针对第一代纳米药物的不足,王均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双重响应药物载体。博士后杨显珠等人使用一种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的"黏合剂",通过组装技术将聚乙二醇"黏合"在载体表面,当载体到达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中,聚乙二醇层便会脱落,释放出携载药物的纳米颗粒,完成第一重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  相似文献   

10.
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是目前分子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发展的几个阶段、载药方式,以及其作为药物裁体在增溶、缓释、靶向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单复频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人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自制的复频聚焦换能器激活血卟啉,以肿瘤细胞K562:为研究对象,采用MTF法(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在不同超声处理时间、不同频率、不同溶液环境下、不同孵育时间条件下,声动力学激活血卟啉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表明,复频聚焦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效应,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姜立新  胡兵 《声学技术》2006,25(1):43-47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肿瘤无创治疗新技术,而温度监控是该治疗的关键,故温度场检测成为超声医学工程学研究的热点。该测量方法中的有损测温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且易引起肿瘤细胞的转移;无损测温方法包括超声、微波辐射、电阻抗成像和MRI(磁共振)等,文章对这些新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完成一系列离体实验川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活体研究,离体实验表明,小鼠肉瘤细胞5180在感染重组腺病毒ADV/RSV-tk后对GCV的处理显示出致死敏感性。因4L以S180肿瘤细胞进行活体实验,小鼠腋下接种3×106S180细胞,当能触摸到瘤块时在瘤内注入ADV/RSV-tk,并腹腔注射GCV连续五天;种瘤后10天杀死小鼠剥离瘤块称重,治疗组瘤重为对照组的1/14。实验结果表明,以腺病毒为载体介导HSV-tk基因结合GCV作用对肿瘤细胞有强杀伤性,是有应用前景的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疗法。  相似文献   

14.
程金生  朱文娟  万维宏  张志顺 《材料导报》2015,29(12):54-57, 61
利用真空热还原法制备得到氧化锡粒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SnO2/GR),该过程中,石墨烯氧化物原料既是氧化锡粒子的有效载体来源,也是新型的活泼氧给体,可同步将零价锡氧化为正四价锡,石墨烯氧化物原料则被还原为石墨烯。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别对氧化锡粒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尺寸、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该新型材料在近红外(NIR)激光照射下的强光热转化性能,使相比健康细胞更易受到温度影响的胰腺肿瘤细胞内部产生过高热(Hyperthermia),从而诱导胰腺肿瘤细胞热损伤及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在1064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对照组胰腺肿瘤细胞仍保持较高活性,而实验组的胰腺肿瘤细胞活力则大幅降至5.03%,充分显示了氧化锡粒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胰腺肿瘤热疗领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全球性疾病。迄今为止,化学药物疗法仍然是治疗癌症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目前采用的化疗药物通常不具备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细胞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将抗癌药物输送至肿瘤组织并增强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吸收是当今癌症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药物控制释放技术通过功能化载体材料对药物进行负载,对药物释放位点及速率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载体材料是实现药物控制释放的技术关键,因此,设计并开发多功能药物载体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理想的药物载体通常需具备高稳定性、低生物毒性、非免疫原性及组织靶向性等特点。目前,无机纳米粒子、脂质体、水凝胶、聚合物胶束、微囊等多种药物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基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药物载体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因此,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化学修饰构建药物载体也已成为药物控释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多糖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在自然界中种类丰富、水溶性高、容易进行化学修饰等优点。多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反应基团(羟基、氨基和羧酸基团等),经过特定的化学修饰,改变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可形成水凝胶、胶束、囊泡等结构,其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常用的多糖修饰方法包括疏水性分子接枝、醛基化改性、原位二硫键修饰等。修饰后形成的基于多糖的药物载体具有药物释放速度可控、生物安全性好等特性,并且可以实现改变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及在体内的分布,被动或主动靶向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作用部位,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本文综述了多种对天然多糖进行化学修饰,构建水凝胶、胶束及囊泡类多糖药物载体的方法,并简要讨论了基于多糖的药物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景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化疗协同光热治疗(PTT)是提高肿瘤疗效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本研究拟合成一种亚细胞器靶向的近红外响应纳米药物Fe3 O4@PDA-TPP/S2-PEG-hyd-DOX(Fe3 O4-ATSPD)作为新的光热制剂,它可通过磁靶向增强肿瘤细胞的摄取,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和光热转化效率.在近红外光(NlR)照射下,光热剂多巴胺(PDA)产生光热效应,促使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同时,在内涵体/溶酶体低pH值环境下,Fe3O4-ATSPD释放偶联药物DOX进入细胞核损伤DNA,最终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本研究制备的纳米药物能有效整合诊断和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协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芮  姜立新 《声学技术》2017,36(3):257-261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s)是肿瘤细胞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和耐药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CSCs的活体示踪对于实时监测CSCs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CSCs活体示踪的分子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光学成像、核医学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光声成像、多模态成像。这些成像方法的发展对于CSCs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CSCs的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利于诊疗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文章就CSCs活体示踪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描述泌浅10区所处的大的沉积相带位置,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综合应用地质、测井信息,根据单井的岩性、电性及沉积旋回性,对整个古城油田泌浅10区进行地层划分和小层对比。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测井相模板,对泌浅10区沉积微相进行研究,明确了该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和砂体展布特征,为该区的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双聘研究员陈乾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郭振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王海宝副主任医师三课题组合作,利用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具有pH响应性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它能够将疏水药物青蒿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同时释放出可作为青蒿素抗癌的诱导剂的Fe2+,从而大大提高了抗癌药效。博士生陈健制备出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Fe3O4@C/Ag@mSiO2纳米粒子。利用该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实现了高的药物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而导致肿瘤免疫响应性低,成为肿瘤免疫疗法面临的巨大挑战。文中从肿瘤免疫治疗遇到的难题入手,基于聚氨基酸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易功能化等优异特性,总结了聚氨基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及在肿瘤免疫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聚氨基酸结构设计及在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与临床转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