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立某型工程车辆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空腔声学有限元模型。对驾驶室结构和室内空腔声场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振动特性和声学特性。计算分析驾驶室声一结构耦合模型在特定频率激励下的噪声分布情况,同时考虑吸声材料对驾驶员耳旁声压级值的影响,总结出在新车型开发阶段进行车内噪声预测和控制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一家用小型制氧机的振动噪声,首先建立制氧机壳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结构模态分析、声模态分析和声固耦合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同时计算了制氧机在无油压缩机工作情况下的结构动力谐响应.然后利用SYSNOISE软件,对制氧机壳体声固耦合模型的辐射噪声、ATV声传递向量进行计算,得出其单元贡献度.最后,应用噪声振动测试仪进行了试验测量,根据理论和试验结果,制定了制氧机整体降噪方案及结构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LF520车室声腔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某车型的室内声场有限元模型,用SYSNOISE软件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得到声场的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将声模态分析结果与汽车内外部的激励源频率特性进行对比,为改善车内声学特性,对车内噪声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含门窗的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车内声场有限元模型及结构-声场耦合模型,进行了车内耦合声场预测。建立了车内声场声压灵敏度分析模型,研究了声场边界导纳和壁板振动速度的声压灵敏度,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关键板件的加强筋和厚度,优化后车内声压主要峰值降低2~3 dB(A)。  相似文献   

5.
冰箱压缩机壳体噪声辐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冰箱压缩机的噪声,并进一步优化壳体的声学特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壳体的振动特性和噪声辐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壳体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泵体支撑方式、壳体形状、厚度和阻尼等不同壳体参数对壳体噪声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泵体与壳体采用底部支撑方式联接、上壳体采用大的圆角半径、增大壳体壁厚、增大阻尼等均能降低壳体的噪声辐射.运用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在不同润滑油量下壳体的耦合模态,以及壳体在单点激励下的远场辐射,结果表明,第5阶和第10阶固有频率随着油面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壳体在1 000~2 000 Hz的噪声辐射其峰值随着油面高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并逐渐向高频移动,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试图推导出一种用于车辆内部噪声分析的声-固耦合模态综合法——分隔模态综合法。目前,许多论文提供的声-固耦合的模态分析仅在低频范围内进行。本文提供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简支梁桥冲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精确分析车辆对简支梁桥的冲击效应,基于模态综合法,建立了三维空间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基于车-桥耦合振动模型的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结果,并利用动力放大系数的概念,得到了车辆参数以及桥面不平整度、行车速度和车辆作用位置对冲击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桥梁设计规范中简支梁桥冲击系数的计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驾驶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结构模态分析;建立了驾驶室声学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固耦合模型,通过对其声学模态及耦合模态进行分析,对驾驶室声场有了初步了解.对驾驶室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位移结果文件,为后续声场分析提供了边界条件。利用Sysnoise声学软件计算驾驶员耳旁声压曲线,并进行声学灵敏度分析,深入研究引起驾驶室内噪声的原因。采用边界元法分析了驾驶室各板件声学贡献,确定了地板为声学贡献量最大的板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地板刚度对驾驶室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9.
变速器壳体是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主要噪声辐射件之一,其动态特性影响到变速器的结构振动,并产生噪声.对壳体进行模态分析有利于改进结构,而结构强度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壳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文章以某大型客车变速器壳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壳体三维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完成壳体的模态分析与其特定工况的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变速器壳体的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同时在特定工况下能够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流固耦合分析的P-φ-U方法中,每个流场有一个静压力,并且和φ-U方法一样,在流固边界,流体、固体与界面垂直的位移相同。本文φ-U和P-φ方法,提出了一种流固耦合分析的模态综合法。该方法不同于常用的结构频谱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发动机激励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通过对某款国产乘用车进行振动和噪声测试实验,采集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悬置振动信号和车内振动与噪声信号,利用阶次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通过计算各个悬置的隔振率,分析悬置隔振性能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左悬置和右悬置隔振性差是引起车内振动的主要原因,后悬置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发动机激励传递到悬置系统产生的振动是引起车内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汽车排气系统对车内噪声有重要影响,针对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车进行了多工况测试,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模态仿真分析.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排气系统悬挂点传播的振动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的重要因素,排气系统模态仿真结果表明,原悬挂点偏离模态节点需进行优化.对悬挂点优化后的排气系统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悬挂点优化后,车内噪声有明显降低,平均降噪2.5 dB(A),后排降噪量达5 dB(A),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3.
Active Noise Control of the Heavy Truck Interior Cab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noise of the heavy truck interior cab effectively,the active noise control methods are employed. First,an interior noise field test for the heavy truck is performed,and frequencies of interior noise of this vehicle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trum analysis of acquired noise signal,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main frequencies of interior noise are less than 800Hz. Then the least squares lattice (LSL) algorithm is used as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 of the controller and a closed-loop control DSP system,based on TMS 320VC5416,is developed. The residual signal at driver's ear is used as feedback signal. Lastly,the developed ANC system is loaded into the heavy truck cab,and controlling the noise at driver's ear for that truck at different driving speeds is attempted. The noise control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b interior noise is reduced averagely by 0.9 dBA at different driving speeds.  相似文献   

14.
车内噪声的声品质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车内噪声的声品质优化方法。车内噪声被分成由ERB临界频带组合的若干子频带噪声,并且每一子频带噪声的强度有降低、保持、增强三种变化状态。根据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了不同车速时车内噪声的正交试验,分析了子频带噪声对声品质的影响,并得到了优化车内噪声品质的优水平、最优组合和主次因素。通过实验,对用该声品质优化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声品质优化方法可用于产品的声品质优化改进,并指明了改善车内噪声品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高效而准确地对车内噪声品质进行评价,针对B级车稳态工况下的车内噪声,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声品质评价系统。用等级评分法对30个稳态噪声信号进行了主观评价试验,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了对声品质有重要影响的客观参量。采用RBF神经网络构建了车内噪声品质的评价模型,其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5%。以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和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声品质评价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的主观评价试验系统的测试时间缩短了90%,并提高了评价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某试验车型在怠速和N档全油门工况下排气口噪声很明显,对车内噪声影响很大,怠速排气口和车内55 Hz对车内整体声压级贡献较大.应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通过更换不同状态的样件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N档全油门加速行驶中,排气口噪声2阶对车内噪声2阶贡献很大,降低排气口噪声2阶声压级对车内噪声改善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能量有限元分析(EFEA)并引入车体隔声效应建立高速列车(HST)车厢结构和声腔模型,综合考虑机械激励和声激励源,预测分析车内全频噪声. 通过试验及仿真计算获取模型结构和声腔参数;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声学有限元法和非线性声学方法求解得到车外激励源,包括轮轨力、二系悬挂力、轮轨噪声和气动噪声. 通过验证激励源频谱结果的声压级(SPL)峰值频率保证激励源的准确性. 将模型参数和激励源施加到车内噪声EFEA模型上,并预测不同区域的车内噪声。将车内声腔各区域的预测与搭载试验车内噪声SPL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仿真与试验车内噪声声压级在分析频段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声压级总值(OASPL)误差小于3 dB(A). 由此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对于HST车内全频噪声仿真预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动架车机作业过程中,为保证架车过程的安全,必须将各台架车机之间实际高程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的问题,基于铁道标准要求,利用西门子S7—200PLC和MM440变频器等设计了一种双频调速同步控制方式,编制PLC程序控制电动机接入电源的频率,实现电动机工作速度的切换。通过对实际同步调整过程的监控,并获得高程和速度曲线,验证双频同步控制方式的可靠性。双频控制方式消除了以往架车机停机调整方式中存在的累计惯性误差,提高了架车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重点论述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和结构声的有源振动控制技术在车内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预测了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车内空气传播噪声的源-路径-接受者模型,提出了传递路径函数的m序列相关辨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噪声抗干扰性能。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为核心器件,连接外围电路,设计了移位时钟频率可调、长度可选的m序列发生器。利用m序列发生器进行实车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序列方法的测试误差比白噪声法小1/3,辨识精度高;测试环境的本底噪声能提高40dB(A),抗干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