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路 《中华建设》2011,(4):32-33
今年1月20日,北京市文物局拟定了《"人文北京"之文博行动计划(2010—2014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在该市开展《名人故居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的调研工作,计划以市政府规章的形式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的同时,许多名人故居遭到破坏甚至彻底被毁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北京市文物局的举动透露出政府部门对名人故居保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当然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2.
“名人故居”要有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一些“名人故居”。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 “名人故居”向国内外大量游客展示了名人们的贡献,尤其使一些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广博内涵。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名人故居”过滥。一些地区为了旅游业的需要硬把“无名”的房舍列入“名人故居”范围之内,还牵强地把一些“名人”曾经居住和暂住的房子统统命名为“名人故居”。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对各地“名人故居”进行鉴定、审核和规范。“名人故居”是指名人住过和生活过的地方,起码是出生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地方,原则上故居只能有一处。拿山东青岛来说,上世纪初先后有康有为、王统照、  相似文献   

3.
<正>江南水乡有的,绍兴都有。江南水乡没有的,绍兴也有。作为我国首批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素有"名士之乡"的美誉。在名人故居里寻访,令人皆生思旧怀古之心,而故居云集,更令绍兴这个古城彰显出卓尔不群的文化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名人是这个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见证者和书写者,而故居经历了时间的流逝,遗存至今,以现实的呈现向观  相似文献   

4.
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纳兰性德、曹雪芹、康有为、鲁迅……难以计数的风流名士都曾在古都北京居住过。那些散落于大街小巷的殿堂或房舍,见证过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然而,多年来,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却不尽如人意。打响"护国讨袁第一枪"的蔡锷将军在北京的住处——北京棉花胡同66号院成为破旧不堪的大杂院;承载了老舍先生年少记忆的北京护国寺大街小杨家胡同亦成为多家居民杂居之地……一座座院落、房舍在城市改造和建设的轰鸣声中消失,引发文保人士的连连呼吁和扼腕长叹。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人、画家,因其 才华横溢,超凡脱俗,且行为怪诞,故被后人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尤其是他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更为历代传颂。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时常以郑老夫子为楷模,对这位著名廉吏的故居更是魂牵梦绕。借春节省亲之便,我慕名造访了心仪已久的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座落在扬州市郊兴化东门郑家巷。故居门前左行,即古板桥旧址。前有门楼,上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郑板桥故居",大红门上撰刻着板桥先生自拟的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据讲解员介绍,过去这里东南方有法轮寺,内有文峰…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城市文化遗产被作为保护对象,片面地被看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被简单地保留和维修。近年来,其经济学属性即作为资产和商品的特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傅斌在《遗产保护不能羞耻于谈钱》一文中提出:"在今天的文物保护事业中羞耻于谈钱,不学习利用经济的杠杆,肯定是无法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收藏故居     
又是春风绿江南的季节,故居废墟上的草们,却只能在风中瑟瑟作响,丝毫也不打算吐出绿茵了。我便知道,故居是再也不能为我收藏故事,只有我来为故居收藏记忆了。故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仔细描绘的特征。在长江三峡中,这种子垒的农家小屋只要有炊烟飘香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就像那些纯朴的峡江人,它们没有什么刻意的雕饰,不管岁月怎样无情地剥落它们,也无怨无悔地为峡江繁衍一个又一个故事。故居在成为我们的故居前,曾有过辉煌。整齐的条形青石为王间房垒起了一个高高的基座,让它兀自产生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尊严。似乎是为登堂入室的…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     
《长江建设》2012,(8):65-65
《古城遗珠——苏州控保建筑探幽》由沈庆年主编,他们用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为苏州市控保建筑作了详尽阐释。本书分名人故居、庭院人家、状元府第、公寓别墅、寺观教堂、祠堂会馆、遗存别筑、附录。内容包括:钱大钧故居、宝易堂名人轶事等。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当前黄河大保护的重要工作。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利遗产保存现状,识别黄河流域水利遗产在遗产保护、遗产利用、文化传承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利遗产本体保护利用工程、名城名镇名村水文化提升工程、遗产区背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水利遗产文旅结合发展工程、水文化传播交流工程等六项具体工作建议,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每月荐书     
《中华建设》2012,(8):65
正《古城遗珠——苏州控保建筑探幽》作者:沈庆年主编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月装帧:平装开本:16开定价:58元【内容简介】《古城遗珠——苏州控保建筑探幽》由沈庆年主编,他们用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为苏州市控保建筑作了详尽阐释。本书分名人故居、庭院人家、状元府第、公寓别墅、寺观教堂、祠堂会馆、遗存别筑、附录。内容包括:钱大钧故居、宝易堂  相似文献   

11.
1项目背景唐寅故居文化区是苏州市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核心区域,是片区综合改造的启动区,规划定位是建成以唐寅故居、双荷花池为核心的吴文化展示区。河道水系方面,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改造在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重点整治、合理利用"的原则上,根据宋代平江图、明代水道图、清代三横四直图以及苏城全图的历史考证,拟恢复街坊里的内城河,与第二直河相连,同时在双荷花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组织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积极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这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  相似文献   

13.
张璐 《长江建设》2012,(6):50-51
奥运会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一件盛事,出现在奥运会上的场馆建筑也以它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人们的眼球。伦敦奥运会水上中心建造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东南角,能容纳17500人,它是伦敦奥运会场馆建筑中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也是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最有看头的场馆建筑。  相似文献   

14.
沙扬 《中华建设》2013,(3):42-43
历史遗产保护起源于欧洲。法国在1790年设立了遗产保护机构,在约两百年后又创建了首个文化遗产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倡导并缔结了《遗产公约》,根据《遗产公约》,将各国的文化遗产集结成《世界遗产名录》。四十多年过去了,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在研究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5.
张璐 《中华建设》2012,(6):50-51
正奥运会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一件盛事,出现在奥运会上的场馆建筑也以它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人们的眼球。伦敦奥运会水上中心建造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东南角,能容纳17500人,它是伦敦奥运会场馆建筑中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也是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最有看头的场馆建筑。这座独出心裁的建筑由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扎  相似文献   

16.
正早春垂柳,江岸扁舟,天边飞鸟,孤岛茅庵,亭台轩榭,小桥流水……这样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风景,却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为常见的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在英国,无论是博物馆、古堡里的瓷器展品,还是名人故居、贵族王室的家居陈设,亦或街边随处偶遇的咖啡馆、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能见到这种饰有中国山水风景的青花瓷盘。因为图案正中绘制着一株随风摇曳的柳树,这个纹样被后世习称为"柳叶纹"(Willow Pattern)。  相似文献   

17.
正华灯起,车声响,夜色朦胧,纵使有再多的金属感,上海的窈窕也非别的城市所能模仿得来,举手投足都让人对上世纪30年代充满了想象。一边是掷地有声的金属感,一边是爵士乐般的妩媚动人。即使岁月不留情地在脸上划满沧桑,那份气质总是跑不掉的。坐拥着英国花园别墅建筑宋家老宅、透着法国古典主义花园建筑浪漫气息的荣宗敬故居、新古典主义教堂代表建筑西摩会堂等历史名居的上海陕西北路,一度成为了怀旧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刘阳 《中华建设》2010,(6):42-43
今年4月10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其主题“文化景观遗产”引起了文保界的一致关注。更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论坛的另一大成果是,形成并通过了《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提出了加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六点倡议,呼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加强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贯彻黄河保护法,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黄河文化“天人合一”理念一致。黄河治理文化,不仅给黄河保护治理以启迪,还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尚存在遗产家底不清、部分遗产面临消亡、基础研究不足、一些河工技术面临失传等问题。进入新时代,黄河治理文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需要加大黄河治理文化内涵研究、遗产资源普查及制度建设、文物征集复制及典籍整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保护传承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河南是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