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火根 《通信技术》2020,(4):854-859
卫星定点位置的公开化和卫星通信信道的开放性,使得卫星通信系统较易面临电磁干扰、截获、入侵甚至摧毁的威胁。随着信息对抗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电磁环境。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对抗性指标体系来指导系统的对抗性性能评估工作。基于卫星通信系统对抗性应用需求,从抗干扰、抗截获、隐身以及抗入侵等方面构建了对抗性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指标含义,提出了指标提升方法,可为对抗性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的融合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卫星-地面融合网络无缝切换技术也成为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异构网络无缝切换技术都是基于地面通信系统的,因此需要设计卫星-地面融合网络的无缝切换网络架构和相关协议。本文提出了卫星-地面融合网络架构,并参考标准的无缝切换协议参考模型设计了适合卫星通信系统的协议模型。使用改进的IEEE 802.21作为初始化准备协议。为了减少丢包率,使用SIP软切换完成业务切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Inmarsat海事卫星的发展历程以及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优势和特点,同时还对Inmarsat的空间卫星资源和BGAN宽带全球区域网络进行了介绍,并用实例说明了海事卫星通信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IP路由协议在MF-TDMA卫星系统中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F-TDMA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卫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灵活组网,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市场。同时,以IP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网络迅速发展,卫星通信作为一种广域网手段,实现对IP业务的接入,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研究了目前地面网络中常用的几种IP路由协议在MF-TDMA卫星通信系统中的适应性,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对MF-TDMA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给出了适合MF-TDMA卫星通信环境下的IP路由协议。  相似文献   

5.
时分多址(TDMA)卫星通信系统具有组网灵活、能够有效地利用卫星资源、支持各类综合业务的接入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卫星发展和研究的热点。针对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TDMA卫星信道带宽动态变化条件下的传输控制层协议(TCP)加速机制。利用OPNET网络仿真工具对TDMA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TCP加速机制能有效提高IP数据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6.
MF-TDMA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F-TDMA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节省卫星资源、组网灵活、网络易扩展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中主要介绍了在卫星通信中的MF-TDMA信号的识别和参数估计系统,该系统具有循环平稳特性.  相似文献   

7.
《电子世界》2016,(1):81-82
卫星通信是实现大范围通信覆盖的有效方式,但在城市以及室内存在覆盖性能不佳的问题。通过与地面通信网络的连接,可实现卫星的无缝覆盖。提出了卫星与WiMAX系统混合组网的方式,分析了卫星通信工作原理及其优点,分析了WiMAX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其适用于"最后一公里"通信的技术支持。给出了卫星与WiMAX系统混合组网的网络模型,提出了客户端的两种接入模式,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卫星通信链路设计是指根据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和业务需求所提出的卫星网络的可用度和误比特率等性能要求,对卫星链路进行设计和计算,以确定卫星地面站的天线口径、发射功率,以及载波特性的方法。文章对卫星链路设计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一款链路设计的软件,对卫星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诺达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近30年历史的专业卫星通信公司,是全球主要的卫星通信设备、系统、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日前,在第九届"2007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德国诺达卫星通信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舒华先生。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然后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有关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评价入侵检测系统的指标和CIDF标准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详细地讲解了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对于入侵检测技术深入讲解了误用检测技术、异常检测技术和混合检测技术;对于入侵检测性能指标详细讲解了漏报和误报、系统负荷、检测延迟时间和抗攻击能力。最后对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电子技术》2015,(21):105-108
主要研究包含神经网络模块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及系统,分析传统入侵检测系统的缺陷及神经网络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优势,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且包含误用和异常检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大量入侵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低的漏报率和误报率,可以很好地检测各种网络入侵类型,大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2.
胡茜  张彬 《数据通信》2004,(5):42-44
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入侵检测系统(IDS)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文章简要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史,对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和入侵检测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实例,并对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卫星地球站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卫星通信站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地球站向一体化发展,它同时担负着卫星数据传输和卫星站管理监控的双重任务,尤其是对远端站的管理监控。本文总结了以往卫星地面站监控系统优缺点,详细分析了卫星通信地球站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同时针对地球主站和远端站集中监控管理的规划设计和工作流程,并给出了使用效果,旨在为卫星地面站的监控设计和实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通信的发展,IP技术已经泛化,将IP技术与卫星通信相结合的卫星IP网络是通信领域众多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针对卫星通信的传输特性,分析了卫星链路在Intemet应用中的特点,介绍了对卫星链路协汉的改进,给出了当前卫星lP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卫星通信由单一系统向网络发展,从而出现了企业网,通过卫星实现Internet和多媒体接入,以及直播卫星业务。这些新的网络和业务将使人们获得更大的通信自由。  相似文献   

16.
李想 《数字通信世界》2023,(8):105-107+135
卫星技术的发展推动低轨卫星星群化的不断加深,低轨卫星网络可以为全球数据传输提供支持。当前卫星通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与低成本化是卫星通信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采用LEO卫星等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小的传播时延,通过对地面移动通信协议体制改进可以使卫星为地面移动终端服务。文章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结构与算法,介绍了HARQ技术类型,分析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HARQ方案,探讨了如何将HARQ技术拓展以适用于低轨卫星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7.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则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间的相互通信,是卫星通信的一种。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使得人们借助体积很小的手持终端就可直接与卫星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个人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未来个人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VoIP技术的发展,VoIP技术结合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nmarsat卫星系统是地球同步轨道系统,网络传播时延大,卫星VoIP电话的语音通信是否可行值得研究。结合VoIP关键技术和海事卫星通信语音通信应用场景,探讨了基于Inmarsat卫星网络实现VoIP技术的方案,并分析出此方案下VoIP系统通话过程的单向时延为350 ms,低于ITU G.114的400 ms的要求。在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Inmarsat网络下实现VoIP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方案实现复杂度低,可以方便地实现Inmarsat网络与地面电话网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可以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实现VoIP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入侵检测误警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虚警率与漏警率之和即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误警率。目前,误警是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性能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研究报告显示,高误警率是用户不愿意选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或者即使选用也关闭其重要元件的首要原因。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误警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可信能力。可以想象,若系统需要用户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解决攻击误警问题,那么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商业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如果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经常出现“狼来了”的虚警,用户对来自系统和网络的真正威胁也会低估。要让系统管理员或安全管理员愿意或者可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北京联通卫星局现有卫星通信网络特点,分析了与承载业务相关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指标,确定了保障业务正常传送的关键技术参数;细致研究、比较各类主流设备性能,顺应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业务传送、路由调配、集中网管、在线监测等各方面因素;立足于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卫星通信系统L频段升级的实施方案;并对其中相关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为今后卫星业务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