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深埋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陵水组储层埋深为3 000~5 300 m,储集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储层物性为中孔、低孔、特低孔纵向演化,在3 700~4 000、4 200~4 500、5 000~5 200 m 出现3 个相对高孔隙带,孔隙类型为原生孔与次生孔组合型。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是相对高孔隙带发育的原因,强压实作用及差异胶结作用是导致该区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滨海沉积的临滨砂坝与扇三角洲(三角洲) 沉积的水下分流河道利于孔隙保存与次生孔隙形成,是深埋藏砂岩有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局部粒度较粗砂岩段发育相对高孔隙带,溶解作用的后期改善是宝岛区深部储层相对高孔隙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1650m的深度,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650~1900m的深度,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深度以后,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特别是在210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160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而在1850~2500m深度段最为发育;在南部缓坡带,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1900~2600m深度段。因此,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次生孔隙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室内电镜扫描和物性特征分析,对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中渗—低孔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该区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以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交代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溶解作用对储层改善起建设性作用。成岩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晚成岩A1期、A2期及B期,目前储层处于晚成岩A2期,原生孔隙大部分被破坏,次生孔隙发育,并在2 900~3 200 m和3 600~4 000 m处形成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砂岩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历史,探讨了川西北异常高压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集层孔隙演化的特征,指出次生孔隙的主要发育时期在J_2中期—J_3中期,并结合天然气性质和油气生成、运移规律阐明了砂岩储集层的致密性和非均质性以及异常高压的形成、保存条件,提出今后勘探该区应注意寻找裂缝和次生孔隙发育的地层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开展大港油田埕海地区岩性油气藏的精细描述,探明储集层成岩与孔隙时空演化规律,综合研究岩石物性、薄片鉴定、黏土矿物等各种分析资料,对埕海地区沙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孔隙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埕宁隆起物源影响,埕海地区沙二段发育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的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砂体,储集孔隙以粒间溶孔、长石内溶孔、颗粒铸膜孔等次生孔隙为主;区内碎屑岩储集性能主要受物源供给、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控制,物源供给与沉积相带控制原生孔隙,成岩作用控制次生孔隙;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4种成岩作用,经历早成岩A、B和中成岩A 3个成岩亚段;受溶蚀作用影响,埋深3000~3300m、3500~3700m深度段发育有优质储集砂体,是油气储集成藏的重要目标层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石薄片鉴定、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对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深部碎屑岩储层自生矿物演化特征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深部储层埋深3150~3600m处次生孔隙主要与碳酸盐类等酸溶性组分的溶蚀有关,埋深4250~4500m处的次生孔隙主要成因于碱性溶蚀作用。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埋深3350~3600,3950~4200和4500~4900m)主要与还原条件下酸溶性矿物的溶蚀有关;埋深5600~5700m处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与碱溶性组分的溶蚀有关。车镇凹陷埋深4400~4700m处的高岭石低值带、伊利石含量高值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东营凹陷北带和渤南洼陷深层绿泥石高值带与孔隙带发育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与伊利石含量呈消长关系。渤南洼陷在埋深3500~4800m处存在明显的粘土矿物转化异常带,且伊/蒙混层比高值带与绿泥石激增带及次生孔隙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长岭断陷层碎屑岩成岩作用与次生孔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岭断陷层碎屑岩储层为扇三角洲、水下浊积扇、河流相的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有机质热成熟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脱出的水对易溶物质的溶蚀.成岩阶段可分为早成岩A期、B期,晚成岩A期、B期、C期.晚成岩A期是断陷层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溶蚀形成.在腰英台地区现今埋深3 500 m(登娄库组)左右的深度范围内和东岭地区现今埋深2 100 m、2 400 m(登娄库组)左右次生孔隙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超压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砂岩储集层沉积微相、碎屑组分、粒级及高温强超压特殊成岩环境等与储集层物性的关系,研究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东方区DF13-1构造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储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来自西部昆嵩隆起物源区的海底扇水道岩屑石英极细—细粒砂岩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储集性能好,是东方区黄流组一段的主力储集层。高温热流体活动和强超压的存在是黄流组一段保留较好储集层物性的主要成岩因素:高温热流体活动促进了有机质生烃和黏土矿物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析出的酸性水以及富含CO2的热流体对储集层产生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强超压拓宽了生油窗范围,增加溶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使次生孔隙带发育在更深的地层中。此外,强超压还有利于孔隙的保存。东方区粉砂岩、极细砂岩、细砂岩储集层经济基底大约为3 100 m、3 900 m和5 000 m,黄流组一段极细—细砂岩在目前埋深(2 600~3 500 m)条件下,可以形成天然气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长岭气田登娄库组低渗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大量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分析数据和岩石薄片等资料,在沉积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分析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长岭气田登娄库组储层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母岩是储层砂体形成的物质基础,石英砂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沉积演化特征和次生孔隙发育段控制有效储层发育层段;沉积微相和成岩相控制平面非均质性;强烈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形成低渗储层的主要原因,但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形成了相对高渗带,使原本低渗的储层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榆林气田山西组2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榆林气田主力气层山西组2段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集岩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该储层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以岩芯观察为基础,结合对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后认为,榆林气田山西组2段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和粘土杂基的充填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晚成岩阶段A期。山2 段储集砂岩孔隙中,原生粒间残余孔隙占44.7% ,各类次生孔隙占5 5 .3% ,可见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特征的一个关键因素。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的破坏、次生孔隙的形成和次生孔隙的破坏3个阶段,其中压实、胶结作用起主要破坏性作用,溶解作用起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千米桥潜山构造凝析气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潜山构造是在中生代的褶皱-逆冲作用的基础上经历伸展正断作用后形成的.该油气藏为凝析油气藏,油源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油气藏含蜡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具反转现象,说明其为多期成藏的产物.气侵作用是千米桥潜山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生成的原油以油相形式运移,首先进入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集层中,成熟阶段中期,以气相形式运移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12.
辽河西部凹陷船舱式油气运聚系统特征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发育2套区域性异常流体超压封盖层,将凹陷分隔成上、中、下3层各自独立的层状流体封存系统。因超压封盖层深度较固定,不随层位变化,将其称为“船舱式流体封存系统”。下舱的顶板深2900~3300m,是形成最早、演化程度最高的油气发生器,生成的油气最丰富,大部分已向上运移到中舱和上舱;中舱深度为1200~2900m,具有广泛分布的高孔渗优质储集层和良好的超压封盖层,并发育良好的圈闭,最有利于油气成藏;上舱为1200m以浅,是开放式油气赋存系统,其边缘开启带处于湖盆岸线附近,是上、中、下3层舱泄漏油气的共同排放带,油气来源丰富,成为稠油富集带。西部凹陷应加强中舱的勘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以寻找岩性等隐蔽油气藏为主;在上舱,应注重寻找浅层气和稠油;下舱勘探以寻找各凹陷的低潜山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四段上亚段为主力气源岩层,其埋深一般小于 3000m。采用从德国引进的油气水三相运聚盆地模拟软件(IES Petroflow)进行运聚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该区浅层天然气可呈多相态运移,但初次运移以溶解相为主,二次运移主要为游离相态,形成浅层次生气藏;平方王潜山及其附近地区天然气的主要运移期在明化镇组和第四系沉积时期,运聚方向受古地形控制,以侧向运移为主。东辛永安镇地区由于断裂系统发育,天然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主要成藏期仍为明化镇期和第四纪。整个济阳坳陷的中浅层天然气藏可分为双断式凸起带、单断式凸起带、断裂带及斜坡带 4种运聚型式。  相似文献   

15.
司学强  张金亮 《特种油气藏》2006,13(6):22-24,31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构造、沉积体系、储层成岩作用、储集性能、烃源岩发育特征及输导体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过程中砂体受到大气和水的淋滤作用,从而促使了次生孔隙的大量发育。改善了砂体的储集性能;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通过高青断裂带附近的输导体系向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运移并聚集成藏。该研究为高青油田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洼槽区已成为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深入认识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生烃能力、油气相态、沉积砂体分布、储层特征以及成藏期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有利条件及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优质烃源岩较斜坡带更为发育,有效生烃强度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处在油气混相生成阶段。洼槽区砂体来源于西部陡坡带,砂体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在埋深2 300~2 500 m、2 800~3 000 m区间存在异常孔隙发育带,具备成为优质储层的条件。凹陷存在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第一期主要在斜坡带发育,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聚集成藏;第二期主要在洼槽区发育,成藏动力强,烃源岩中后期生成的油气准连续聚集成藏,形成近源致密油和源内页岩油气成藏模式。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洼槽区勘探与研究成果对其他富油凹陷洼槽区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营、潍北盆地位子山东省北部,两个盆地内已知第三系天然气藏的分布从盆地内部到边缘呈4个环形带。首先是盆地内部的深层原生天然气藏带,其气藏是深层生油岩进入生气门限温度后,在洼陷内形成的原生气藏,这种气藏的天然气的δ13C1值较重,为-37.87‰;其次是盆地中部和边部的中内环带溶解气藏、中外环带气顶气藏和外环带浅层气藏带,这3种气藏均是生油岩进入成熟生油门限温度后生成的油气运移至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圈闭中聚集成藏的结果,由于地饱和压差从盆地内部到边缘逐渐变小,故使油藏中的溶解气脱出程度不同.从而出现前述3种不同天然气产状的气藏,因为它们都是油型气,所以其δ13C1值很相近,为-50.4‰~53.0‰。  相似文献   

18.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晚白垩世(107.8~67.8Ma)和始新世后(51.3~34.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研究了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900m的深度,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在埋深达19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在1900~22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2200~3500m的深度段。200多口井15000余个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这是由有机酸对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化学反应自由能所决定的。有机酸溶蚀长石的化学反应自由能(-154.49~-17.92kJ/mol)低于溶蚀碳酸盐(46.89kJ/mol)。在2200~3500m深度,沾化凹陷烃源岩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千米桥潜山构造油气藏成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华坳陷板桥构造带。1998年钻于该构造的板深7井在奥陶系试油,获凝析油143.36t/d、气275309m3/d,这一成果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印支期—早燕山期的挤压逆冲使石炭-二叠系遭受剥蚀,奥陶系长期风化淋滤大量形成晶间溶孔,挤压逆冲还使奥陶系形成大量裂缝。晶间溶孔与裂缝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有利的储集条件,这是形成千米桥潜山奥陶系油气藏的重要因素。千米桥潜山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板桥凹陷沙三3段烃源岩。沙三3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成烃条件,并在沙一段沉积末期开始向千米桥潜山排烃。千米桥潜山圈闭形成时间早(印支期—燕山末期),上覆中生界、沙三段泥岩盖层厚度可达1300m,第三纪的构造断裂活动对潜山构造影响很小,有利于潜山油气藏的保存。图5(姜平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