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产流输沙量对地貌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丽娜  穆兴民  高鹏  粟晓玲 《水利学报》2005,36(8):0956-0960
地貌因素与径流泥沙关系分析是建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1959~1969年间的黄土丘陵区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20余条支流的年均径流量、流域年均输沙量及年均径流系数与集水区面积、河道平均坡降、流域高差和流域干流长等地貌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地貌参数与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年均输沙量和径流量与集水区面积或河道干流长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河道平均坡降呈幂函数减少关系,而与流域高差未表现出某种趋势性变化特征。年均径流系数与地貌参数之间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泥沙输移特性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中游干流4个水文站及8条主要支流1957-2018年实测降雨输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研究黄河中游区间输沙时空变化特性,结合双累积曲线法量化输沙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流各水文站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各站减幅自上游至下游沿程不断增大。区间8条典型支流多年输沙模数自1970s后均呈减少趋势,头道拐-龙门区间对中游区间输沙占比下降明显,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显著。研究显示人类活动是黄河中游输沙锐减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头道拐-龙门区间平均输沙变化贡献率为85.84%,对龙门-潼关区间输沙变化贡献为88.68%,淤地坝、梯田和水库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是输沙锐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河中游无定河等多沙支流实测资料,从悬移质泥沙级配、水流输沙率、水沙变化及河床冲淤调整等方面初步分析探讨了流域治理对河流泥沙输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泥沙输移比反映了流域与外界进行水沙交换的能力,对揭示流域水沙输送模式、水沙通量变化和评价流域水保措施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流及其重点支流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式,通过流域面积与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关系,得到研究区域流域面积与泥沙输移比之间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输移比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迅速减小,并在流域面积为150 000km2左右时达到最小值0.183;随后,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加也缓慢增加,但不超过0.352。对泥沙输移比和流域面积的小波降噪分析也佐证了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随尺度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尺度,这种变化趋势与一般认为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小的观点并不完全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及泥沙输移规律,选取嘉陵江中游的支流李子溪为典型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在实地调查,野外测验及应用1960年-1991年实测降雨、径流、输沙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输水利沙量、最大输沙率计算方程。在此基础上,参照径流瞬时单位线原理,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基础,建立输沙瞬时单位线模型。通过输沙单位线与时段净侵蚀量的卷积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输沙率过程  相似文献   

6.
皇甫川是黄河山、陕间右岸较大支流之一,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3246平方公里,发源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点畔沟,于陕西省府谷县川口村入黄河。其入口位置在黄河天桥水电站上游21公里处。该流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付区,泥沙侵蚀模数大,粗颗粒含量多,皇甫川是向黄河输送泥沙,特别是输送粗泥沙的主要支流之一。  相似文献   

7.
自1986年起,黄河水文部门开始对水文基层测站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站队结合的方式开展水文工作。10年来,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局依照《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的规定,根据上级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在全测区范围内分期分批实行站队结合,已取得一定成效。1基本情况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局所辖测区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头道拐至龙门,测区面积约13万km2,区内有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17条,设站控制的直接入黄支流20条,区内属黄委会系统的水文站36处(其中干流站3处),雨量站264处。本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洪水含沙量多…  相似文献   

8.
王高英  赵红  师奎 《陕西水利》2010,(5):13-15,22
北洛河足黄河中游地区的二级支流,水少沙多,泥颗粗,是陕西省第三大产沙区域,也是黄河流域龙门-潼关区间的主要泥沙来源之一。分析北洛河水沙变化趋势对本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对下游三门峡库区的淤积以及黄河下游的输沙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龙川江水沙变化关系统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世中  梁川 《人民长江》2006,37(4):28-30
基于龙川江流域主要控制站多年的径流、泥沙和降水资料,采用多元分析法,建立了龙川江不同季节水沙变化关系统计模型。研究表明:龙川江流量、输沙率、降水量间存在三次函数或幂指函数关系;干季河流流量、输沙率小,而雨季水沙变化幅度大,从而影响水沙关系统计模型预测精度;与降水时间变化相比较,流量和泥沙变化均具有滞后性,使流量和泥沙与降水量间相关程度不高;龙川江干流与支流流量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河流泥沙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萍 《东北水利水电》2015,33(2):29-30,71
通过吉林省内42处泥沙站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主要包括含沙量、输沙量、输沙模数,经分析计算,绘制输沙模数分区图来探讨省内各流域输沙模数的分布规律,以及与流域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输沙模数与集水面积有一定的关系,得出同一流域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输沙模数减小。一般河流上游输沙模数小,中下游大。年输沙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和时程分配。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年份,年输沙量就大,降水量小且分散的年份,年输沙量相对偏小。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环境要素对流域产沙影响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在自然地带性、非地带性因子对流域产沙影响的响应机制和交互作用分析基础上,定量得到河潼区间流域产沙的极值区形成的环境要素复合临界。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钱宁等关于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区域地貌特征及近年来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对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区对比研究,并结合典型流域产沙及河道淤积历史剖面分析,全面探讨了入黄泥沙来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长江上游干支流5个代表站即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乌江武隆站、嘉陵江武胜站和长江宜昌站的悬移质泥沙粒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发现,近40年来长江上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和干流控制站的悬沙粒径均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长江上游干支流悬沙粒径的细化趋势,与水库的修建有密切的关系。长江上游的水库均以蓄水发电和灌溉为目标,水库拦截了来自库上游流域的泥沙,其中粗颗粒部分淤积在库内,使得经水库下泄的泥沙显著变细。长江上游干支流绝大多数河流为沙卵石河床或基岩河床,已建水库下游河道均为沙卵石河床,通过水库下游的冲刷得到的细泥沙补给是很有限的。由于床沙中含细颗粒泥沙少,水库下泄的清水无法通过冲刷河床来得到大量泥沙的补给,故经过长距离的水流-河床相互作用后,因水库拦沙而显著变细的悬沙粒径不会因河床冲刷而明显增大。长江上游流域内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明显成效,使重点产沙区的产沙量减小。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拦截了较粗的泥沙,也会使进入河道的泥沙粒度变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沙来源区悬沙粒度的变化和两个重点产沙区产沙量的变化,对宜昌站悬沙粒度变化的影响。运用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根据上游各站悬沙粒径特征和两个重  相似文献   

14.
Information on a river basin's sediment yield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the Volta River basin of Ghana, data on suspended sediment yield are limited due to the lack of logistic support for systematic sediment sampl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using the available measurements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for eight monitoring stations in order to develop a simple predictive tool for estimating the suspended sediment yields for catchments for which no sediment measurements had been undertaken.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uspended sediment yield and both the mean annual run‐off and the drainage basin area.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sediment loads of the Volta River and its main tributaries (Black Volta, White Volta and Oti Rivers)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input to the reservoir and the equivalent specific suspended sediment yield from the catchment surface. Although these sediment yield values are relatively low by world standards, 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a basis for assessing future sedimentation problems in Lake Volta and for underpi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1950年以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裁弯后,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减少,下荆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相应增加,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8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游干流及洞庭湖出口的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由淤积转为趋向冲淤平衡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含沙量沿程恢复距离较长,但床沙质部分恢复距离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治理方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粗沙区来沙量与粗泥沙模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沙变化特点表明,黄河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不断减少之趋势,而上中游水沙关系则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已发生突变,1986年发生的突变属上中游同时发生的第2次突变。从百年尺度看,黄河水沙变化在1960年以前主要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径流泥沙系列随降雨丰歉而出现相应的丰枯变化,之后黄河水沙变化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影响,尽管不同时段降雨有丰歉变化,但径流量、输沙量都持续减少;近百年内年输沙量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年径流量趋势度的绝对值,中游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上游的;近30年是黄河水沙百年尺度中最枯的时段,其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来水来沙量不断显著减少,水沙变化程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泥沙主要减于中游而径流主要减于上游,水沙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来沙系数趋于降低,水沙搭配关系趋好。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泥沙输移与概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泥沙概算是一种通过研究泥沙在流域不同位置和一定时期内的时空分布,从而揭示河流水沙平衡状态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长江泥沙概算方法,探讨长江流域产沙、输沙和泥沙沉积三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流域侵蚀、沉积物和悬移质泥沙粒径级配的对比分析,计算得出每年从长江上游侵蚀下来的泥沙中,粒径大于0.5mm的近12亿t泥沙几乎都沉积在长江流域上游的沟谷和支流中,粒径在0.05-0.5mm范围内的4.92亿t泥沙有3.13亿t沉积在上游沟谷和支流中,而粒径小于0.05mm的5.36亿t泥沙也有2.02亿t沉积在这些区域。当长江上游(宜昌站)和汉江总输沙量超过2.86亿t时,长江中下游将发生淤积,总输沙量超过5亿t时的淤积量超过1亿t;当宜昌输沙量超过1亿t时,洞庭湖区将发生淤积。文章还根据长江干流、部分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沙关系,建立水沙动态图,研究分析了长江水沙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气候变化对黄河中上游水沙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1986 ̄1995年黄河中上游平均年径流量为50年代以来最小值,而入黄泥沙量去未出现相应减少的异常现象,着重分析了同期的气候背景,发现流域降水、气温、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茂高原区与印缅槽区的高度场、台风活动等要素都出现了气候突变。自90年代开始热带太平洋发生了百年罕见的持续性长ENSO现象,并连续发生了3次ENSO事件,均属百年罕见。正是由于诸因素的异常变化,从而导致黄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