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火电厂发电项目中,针对新建机组应用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有利于降低燃油量,提高锅炉燃烧的稳定性。简要分析了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特性与技术原理,通过对改造交流等离子枪功能、提升煤粉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完善等离子点火系统程序、优化等离子点火系统布局、细化等离子辅助系统模式措施等方面的论述,保证机组在运行期间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果,为火力发电事业发展提供节能改造指引。  相似文献   

2.
云正宽 《特殊钢》1995,16(3):32-36
本文把湍流理论、辐射理论以及煤粉理论应用于锅炉燃烧室三维流动、气固两相、带化学反应的听数值计算,给出了数学模型、解法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运用所编制的计算软件对420t/h锅炉进行了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其结果能反应该类锅炉的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3.
分析目前国内微油点火应用的现状,提出了氧气助燃强化燃烧微油点火技术的设计,该技术具有燃烧火焰温度高、燃油燃尽率接近100%、降低煤粉的着火温度、煤种适应范围广、更符合锅炉升温升压曲线要求的特点,该设计以消耗部分纯氧的代价,获得燃料高强度的着火燃烧和高燃烬度的良好效果,使机组启动与稳燃的节油效果更显著,飞灰可燃物更低,同时不影响脱硫与脱硝系统的运行;对于直吹磨锅炉系统,还可以解决锅炉点火初期的热膨胀问题。通过对磨煤机的变频运行改造,降低磨煤机的煤粉出力,减少锅炉点火初期热容量,最大程度满足锅炉点火过程中温升曲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神华胜利发电厂内蒙古锡林浩特胜利煤田一号露天矿原煤为应用煤种,采用CFD计算模拟,在机组锅炉冷态启动点火参数条件下,分析大功率等离子点火特性,给出了不同横截面温度分布图、粒子运动轨迹图、燃烧器截面附近温度分布图、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图、流线与压力分布图。分析表明:采用功率为280 k W以上的等离子喷枪,在机组锅炉冷态启动参数条件下能够可靠点燃,对于实际工程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对回转窑内物理化学过程、气固两相流动、传热传质和煤粉燃烧等复杂过程进行详细的耦合模拟。通过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计算,得到窑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及窑内多种原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形成和物料分布,直观重现了大型回转窑内部的运行过程。以钒钛磁铁矿和铅锌矿为例,考察结构和工艺参数的变化对温度场和化学反应的影响,为回转窑的工艺优化和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混燃锅炉燃烧系统的三大目标,重点分析了其中的主蒸汽压力控制。根据煤粉直吹式混燃锅炉的燃烧控制特点,运用智能控制方法,解决了此类型锅炉相配套单元机组的主蒸汽压力控制问题,为同类型单元机组的控制积累丁大量的经验数据和实用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高炉煤粉燃尽率,增强高炉的喷煤效果,研究了直吹管-回旋区内气固两相湍流、传热和煤粉燃烧的数学模型,同时基于实际高炉工艺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鼓风温度、煤粉粒径分布、混合煤粉等对煤粉燃烧的影响,采用煤粉燃尽率衡量高炉内煤粉燃烧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煤粉粒径、提高鼓风温度、增大混合煤粉中挥发分比例均可使煤粉的燃尽率升高;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燃烧量达到100%,影响燃尽率大小因素主要是固定碳的燃烧量。  相似文献   

8.
高炉下部气固湍流和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炉喷吹煤粉时,由于煤粉的不完全燃烧,在回旋区处会产生未燃煤粉,影响高炉的透气性。建立了气固两相湍流和煤粉燃烧的三维数学模型,并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用所建模型对由直吹管、风口、回旋区和焦炭床构成的高炉下部区域进行了喷吹煤粉流动与燃烧现象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高炉炉内气固流动和煤粉燃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操作因素对评价指标煤粉燃尽率的影响,得到4个操作因素对燃尽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分别为喷煤量、富氧率、鼓风量和鼓风温度。而工况(喷煤量1 25kg/t,鼓风量1 950m3/min,鼓风温度1 523K,富氧率5.0%)为最佳优化工况,可实现提高喷煤量和煤粉燃尽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工业煤粉锅炉热平衡计算模型的分析,利用在线热平衡计算,研究这些因素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煤粉锅炉投入本系统后,燃烧效率和稳定运行情况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其高效稳定运行,达到了增产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热电公司热电二车间两台煤粉锅炉原有燃烧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利用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和锅炉结渣理论,阐述了低氮燃烧技术具体在煤粉锅炉烟气脱硝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炉氧煤喷吹技术讲座(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提高煤粉燃烧率4.1煤粉在风口前的燃烧为了尽可能发挥喷吹煤粉的效果,必须实现煤粉在高炉回旋区的完全燃烧。在这种情况下,燃烧的时间大约只有10ms。1992年日本住友公司使用可调式脉冲激光加热,用超高速录像机(0.17ms/图面)和超快速新型光学高温计付B应时间为0.1ms)对一粒煤粉的燃烧状态进行研究结果看出,单一颗粒的点火时间为10ms左右,从看火到燃烧终了的时间一般为25~40ms。所以煤粉从加热开始到燃烧终了只是“一瞬间”,仅仅是0.05s左右。但这OOSS对高炉风口前的煤粉运动却是很长的。如果按风口处风速200m/s计算,0.05s将…  相似文献   

12.
刘婕 《梅山科技》2005,(3):17-19
介绍了220t/h掺烧高炉煤气的煤粉锅炉的高煤燃烧器改造。锅炉原设计以焦炉煤气点火,采用煤粉升负荷,锅炉燃烧稳定后投入高煤,但是存在锅炉在点火过程中锅炉后部烟道积水、影响电除尘器的投运、高炉稳定掺烧量达不到要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原有的高煤管式燃烧器进行了改造,优化了管式高煤的燃烧特性,实现了通过焦煤引燃高煤,以高煤来升炉升压,提高了高煤的使用量,降低了动力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在高炉富氧喷煤过程中 ,直吹管使喷入的煤粉与氧气预混、预热 ,并促使煤粉的热解和部分煤的燃烧。运用多相流的拟流体模型建立了高炉局部富氧喷煤直吹管内气粉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 ,对气粉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 ,探讨了气相和煤粉的速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氧 -煤喷枪的结构、漩流数和富氧率等。结果表明 ,氧 -煤喷枪的漩流、富氧率等仅在氧枪出口的有限区域内对流场有较大的影响 ;喷煤对整个直吹管内的流场影响较小 ,但在氧 -煤喷枪出口附近区域会促使气相和煤粉激烈混合 ,动量和质量传输较强烈  相似文献   

14.
在高炉富氧喷煤过程中,直吹管使喷入的煤粉与氧气预混、预热,并促使煤粉的热解和部分煤的燃烧。运用多相流的拟流体模型建立了高炉局部富氧喷煤直管内气粉两流动的数学模型,对气粉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探讨了气相和煤粉的速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氧-煤喷枪的结构、漩流数和富氧率等。结果表明,氧-煤喷枪的漩枪的漩流、富氧率等仅在氧枪出口听有限区域内对流场有较大的影响;喷煤对整个直吹管内的流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锅炉燃烧工况的好坏无论是对锅炉机组或是整个发电厂运行的安全和经济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安全方面,燃烧过程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锅炉运行的可靠性;在经济方面,锅炉燃烧的好坏直接影响锅炉运行的经济性,燃烧过程的经济性要求合理的风与煤粉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袁振华 《工业炉》2012,34(4):5-7
采用CFD技术对不同气氛下煤粉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煤粉燃烧,获得煤粉燃烧的一些基础性参数,为实际应用提供相应的指导;建立包括气相湍流流动、气固之间传热、煤挥发分析以及燃烧等过程在内的三维数学模型;将不同气氛下煤粉燃烧的特性进行对比,研究气氛变化对燃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O2/CO2燃烧技术应用于燃煤锅炉是捕获和储存CO2的有效方法之一。高浓度、高比热值CO2的存在对煤粉的着火特性和锅炉炉内的温度场分布有重要影响。利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以300MW煤粉锅炉为物理模型,对比煤粉锅炉在O2/CO2与空气下炉内温度场分布的差异,分析含氧浓度、二次风温度对锅炉炉内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在O2/CO2比空气气氛下着火有所延迟,火焰中心位置升高,炉内的整体温度偏低,燃烧稳定性差;随富氧程度和二次风温的增加,煤粉燃烧与火焰传播特性改善,当O2/CO2体积比为29/71时炉内温度水平提高较快,与空气助燃条件下炉内温度分布接近。  相似文献   

18.
高利娟  李家新  李朝祥  王平 《河南冶金》2006,14(6):12-13,44
借助FLUENT CFD软件平台,以套筒式燃烧器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参数,利用数值计算程序对高炉燃烧器内的湍流气固两相流动、传热和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描绘出了氧煤燃烧器内的两相流场、温度场、挥发分浓度场和组分浓度场等,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优选燃烧器的结构尺寸和流动参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气力输送废塑料的气-粒两相湍流模型,采用k-ε方程描述管道内的气-粒两相流动,并采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直燃式煤粉热风炉是球团矿生产中为精矿粉干燥回转窑提供热源的燃烧炉.介绍了炉子的三维结构设计、重要热工参数的计算及煤粉燃烧的连续点火问题、炉内结焦问题和煤粉炉除尘问题的解决方法.该炉在鞍钢弓长岭球团厂获得成功应用并成为示范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