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细胞模型,考察不同吸收剂量~(60)Co γ射线对HaCaT细胞的损伤及机制。单次剂量~(60)Co γ射线对HaCaT细胞进行照射(照射源距细胞3 m,剂量率100.68 cGy/min),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水溶性四唑盐染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调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和炎症相关蛋白。~(60)Co γ射线照射HaCaT细胞(18 Gy)24 h后,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细胞活性降低至57.50%,MDA升高到66.28μmol/mg,SOD抑制率升高至32.12%,细胞凋亡率升高至18.05%,炎症因子表达增加。~(60)Co γ射线照射(18 Gy)后孵育24 h,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HaCaT细胞模型,细胞发生损伤的机制可能与细胞氧化损伤、凋亡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复方芍根口服液正常剂量预防组(照后当天给药),复方芍根口服液大剂量预防组(照后当天给药),复方芍根口服液正常剂量治疗组(照后7天给药),复方芍根口服液大剂量治疗组(照后7天给药),西药治疗组(照后7天给药).用60Co γ射线一次性局部照射43 Gy诱导大鼠食管炎的发生,然后采用不同方式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饮食和饮水情况,体重变化情况;于照后14天处死大鼠,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制作食管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食管粘膜的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器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复方芍根口服液及西药对食管的放射性病理损伤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复方芍根口服液正常剂量预防组的细胞器恢复正常.复方芍根口服液预防、治疗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饮食量和饮水量均增加,尤以中药大剂量预防组饮食、饮水量增加明显.西药治疗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饮食量略下降,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分类下降.复方芍根口服液各给药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可提高淋巴细胞百分数.复方芍根中药口服液具有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作用,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长耳白兔受单次与分次~(60)Coγ线不同剂量照射后一个月外周血 T 淋巴细胞 DNA 的合成能力。结果表明,单次照射各剂量组均在照后第1天 DNA 合成受抑最严重,照后第3天各组开始恢复,第7天各组都恢复到照前水平。当剂量率、累积剂量均相同,仅分次照射的次数不同时,0.05Gy/d 组受抑恢复比0.10Gy/d 组慢。  相似文献   

4.
超大剂量6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超大剂量6 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10Gy、20Gy和30Gy全脑单次照射,应用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定量分析大鼠脑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脑组织中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大鼠全脑受照射后,均存在脑组织中Ca2+含量升高、Mg2+含量下降和脑水肿的发生.其中20 Gy照射后24 h脑组织中Ca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Mg2+含量在照后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在照后7天,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幅度为30Gy组>20Gy组>10Gy组.基于大鼠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Ca2+、Mg2+含量发生的变化,探讨了电离辐射所致脑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小剂量 X 射线分次全身照射和低剂量率~(60)Coγ射线持续全身照射对雄性大鼠下丘脑组织中 LRH 含量,血清及尿中 LH 和睾丸酮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接受 X 射线照射的大鼠,全身累积吸收剂量为1.5Gy 和3.0Gy,下丘脑组织中 LRH 含量均于停照后1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 LH含量在3.0Gy 组于停照后4周高于对照组;尿中睾丸酮含量1.5Gy 组在停照后2和4周及3.0Gy 组在停照后2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受~(60)Coγ射线照射的大鼠,于照射结束后24小时血清 LH 含量在全身累积吸收剂量为1.76Gy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睾丸酮含量在1.37和1。76Gy 组、尿中睾丸酮含量在0.98Gy 组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耿永建  茅子均 《辐射防护》1990,10(2):113-116,131
本文用体视学方法对~(60)Coγ线照射Wistar大鼠后粘附于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胸腺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实验大鼠分为受0Gy(对照组)和2.0、8.0Gy剂量照射的三组,在照射后6小时处死,制备淋巴细胞粘附主动脉内壁的标本,做主动脉段横截面的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计数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淋巴细胞数。结果表明,受~(60)Coγ线照射后胸腺淋巴细胞粘附于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数量有显著下降;胸腺和主动脉同时受照射后,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淋巴细胞数量较单纯照射胸腺时为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溃疡形成、发展、愈合的影响,采用雌性Wistar大鼠,以^60Coγ射线局部照射法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并以手术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观察病变55d,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单纯伤口及皮肤溃疡组织中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照射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溃疡,之后逐渐扩大、融合、加深。皮肤受照射区多种细胞,特别是溃疡床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皮肤组织有所增强,但与单纯伤口组比较,溃疡组织中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辐射诱导的皮肤溃疡组织中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X射线单次大剂量局部照射的方法,对SD大鼠进行不同剂量的照射,通过观察照射后大鼠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的建立方法。结果表明,X射线大剂量单次局部照射 18 Gy能成功诱导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该模型适合用于放射性直肠损伤药物治疗效果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60)Co源γ射线外照射新西兰兔后臀部皮肤后,观察局部组织胶原代谢指标及全身和局部与胶原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并研究了不同年龄性别组Wistar大鼠皮肤胶原含量及型别分布差异,以阐明γ射线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中胶原代谢变化的分子机制。实验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γ辐射对大鼠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初步筛选与γ辐射损伤密切相关的特征尿代谢物。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60 Co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0.7 Gy/min ,剂量6.0 Gy )后不同时间点(照射前1天及照射后第1、2、3、4、8、18、30、45天)和分次照射后不同累积剂量点(剂量率18 mGy/min ,累积剂量分别为0、0.2、0.4、0.6、0.8、1.0 Gy )大鼠尿液的代谢成分进行检测。主成分分析法(PCA )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 )分析检测数据。筛选单次照射和分次照射所致辐射损伤的共同特征代谢物。结果单次照射后,大鼠尿牛磺酸、脯氨酸相对含量在照后第1~45天持续偏高;分次照射后,尿牛磺酸、脯氨酸相对含量均有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γ辐射可导致大鼠长期代谢紊乱。尿牛磺酸、脯氨酸相对含量与照射剂量有相关性,可作为γ辐射损伤的特征代谢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微核实验、Annexin Ⅴ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双荧光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VND3207对60Co γ射线照射人淋巴母细胞AHH-1基因组损伤和凋亡的防护作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5~40μmol/L VND3207能显著减轻2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的即刻DNA双链断裂损伤,其表现为与未加药组相比,VND3207保护组细胞的DNA双链断裂损伤(彗星尾矩)显著减小(p<0.01),保护效果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更明显。同样,VND3207在5~40μmol/L浓度下,能显著降低0.5Gy、1.0Gy和2.0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的微核率,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40μmol/L浓度作用下2.0Gy照射细胞的微核率减少40%。Annexin Ⅴ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双荧光染色法检测均显示,4.0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后8~48h,凋亡发生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40μmol/L VND3207能显著降低4.0Gy照射诱发的凋亡率及坏死率。本实验结果表明,VND3207对60Co γ射线致细胞基因组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电离辐射对大鼠脑组织中稀醇化酶、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超大剂量6MeV电子线照射后大鼠脑组织NSE、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对成熟的(Sprague-dawle,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10Gy、20Gy和30Gy全脑单次照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脑组织中稀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6MeV电子线对实验组大鼠进行20Gy全脑单次垂直照射,分别于照射后1d、7 d、14 d和30 d处死大鼠,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上述时间点,脑内海马区S-100和NSE表达有时间规律,照射后7 dS-100蛋白的表达和照射后24h NSE的表达组间存在一定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NSE表达显著下降(p<0.05),S-100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照射后7 d,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幅度为30Gy组>20Gy组>10Gy组.电离辐射可诱导脑组织中S-100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NSE在神经元中的表达,脑组织中S-100和NSE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辐射诱导的急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直线加速器 β 射线和 Co 源 γ 射线外照射动物局部 60组织,试建立放射性皮肤烧伤动物模型;观察了局部组织代谢指标的改变及组织病理变化,以选择放射性皮肤烧伤的较佳动物模型及揭示放射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 γ射线外照射可引起局部组织代谢指标的改变,在大剂量组可引起深部溃疡,而同时伴有的全身性损伤易引起动物死亡;(2) β 射线外照射在 15 Gy 及以下剂量组可引起局部代谢指标改变,但不引起致死性损伤,而 45 Gy 组能产生深Ⅱ度创面溃疡,且与 γ 射线外照射比较,死亡率大大降低;(3) 不论 γ 或 β 射线都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改变,并在生化代谢指标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知:以直线加速器制造的放射性皮肤烧伤动物模型具有可靠性和易行性,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4.
电离辐射诱发体内旁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孕鼠受γ射线照射对旁效应器官胎鼠脑组织神经发育的影响。将怀孕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0.5 Gy全身照射组、0.5 Gy头部照射组、1.0 Gy全身照射组、1.0 Gy头部照射组、2.0 Gy全身照射组及2.0 Gy头部照射组。照射组用60Co治疗机对实验小鼠于孕9 d单次急性垂直照射,于孕18 d取胎鼠脑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及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5 Gy和1.0 Gy头部照射组胎脑Ach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2.0 Gy头部照射组胎脑AchE及Ach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0.5 Gy全身照射组胎脑AchE含量明显升高(p0.05);2.0 Gy全身照射组胎脑AchE及Ach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孕鼠急性头部受照,电离辐射能够诱发体内旁效应,其胎脑效应类似孕鼠急性全身照射后胎脑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火箭免疫电泳法观察了不同剂量~(60)Coγ线全身照射对大鼠血浆甲_2巨球蛋白(α_2M)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Gy组,α_2M含量在照后3周内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在8.5Gy组,α_2M含量显著上升,照后3和7天,α_2M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0和39倍;在15.0Gy组,α_2M含量随照后时间急剧上升,照后8天,α_2M含量为对照组的43倍。  相似文献   

16.
采用60Co γ射线对小鼠腹腔进行一次性照射,照射剂量为8.0 Gy,在照射后第15 d的恢复期,观察小鼠十二指肠的病理变化,分析BCL-2和TGF-β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 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十二指肠病理出现绒毛萎缩、变短或脱落,严重者可见肠粘膜上皮广泛性坏死剥脱;(2) 照射组BCL-2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TGF-β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结果说明,该照射方法下恢复期时放射性肠损伤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出生前氚水照射对大鼠脑细胞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志远  郭月凤 《辐射防护》1989,9(2):116-120,115
本文报道了氚水(HTO)照射妊娠大鼠对仔鼠脑发育影响的实验结果。采用脑细胞计数技术,观察了大鼠出生前受氚水照射后其大脑锥体细胞数的改变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以恒定放射性浓度的氚水喂养妊娠大鼠(两组21天龄仔鼠累积剂量分别为0.36—0.47Gy 和1.53—2.02Gy)或给妊娠大鼠单次腹腔注入氚水(两组19天龄仔鼠受照剂量分别为0.59和0.56Gy),皆可导致仔鼠大脑锥体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值(p<0.01);而且脑神经元细胞在其增殖的最活跃时期对氚水照射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蜂胶对大鼠骨髓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0C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大鼠,观察不同时期给予蜂胶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前、后给予蜂胶均能够显著抑制受照大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降低,减轻大鼠骨髓的辐射损伤并促进白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比格犬受到60Co γ射线不同剂量(2、3、4 Gy)单次全身单侧照射后,观察不同时间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 Gy和4 Gy照射均可启动内源性凝血机制、形成血栓继而出现纤溶亢进,而4 Gy照射引发出血死亡的机制与血凝、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精上皮周期理论,以定量组织学方法,结合采用电镜组化技术,观察了~(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大鼠后睾丸生精上皮、曲细精管界膜和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改变。探讨了~(60)Coγ射线对生精上皮的损伤特点,曲细精管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辐射敏感性,以及界膜和界膜内碱性磷酸酶与生精上皮在辐射损伤、修复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分化型精原细胞对辐射最敏感;4Gyγ射线全身照射后,大鼠生精上皮仍可恢复,幸存的耐辐射精原干细胞是修复上皮的唯一来源;支持细胞超微结构随照射后生精细胞数量的减少而改变;照射后界膜明显增厚、分层、皱折;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辐射耐受性较高,受照后12天碱性磷酸酶反应产物明显减少,其恢复早于生精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