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型蜂窝状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纤维的表面和横截面均有微孔结构,为了研究这种改性涤纶纤维及其织物的性能,将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纱线和普通涤纶纱线分别与同一种纯棉纱线交织制作成两种织物.对两种交织织物试样进行吸湿性、吸水性、折皱弹性、透气性及手感的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改性涤纶织物的吸湿性、快干性、透气性及折皱回复性均比普通涤纶织物明显提高,且改性涤纶织物手感柔滑,蓬松性和染色性能均优于涤纶织物.  相似文献   

2.
《印染》2000,26(7):51-52,54
莱卡涤纶机织物具有高强度和高伸长,耐高温性优良,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手感,舒适的伸缩性及幅宽稳定等优点,提高一莱卡在涤纶机织物上的使用价值。杜邦公司就不同粗细的莱卡对弹性涤纶机织物的品质、生产效率、织物性能等影响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涤纶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探讨了经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性能和手感的变化。结果表明,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同等染色条件下,经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织物染色速率及染色上染率较未处理样品都明显提高,而且,经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处理的涤纶织物在110℃条件下染色可以达到常规130℃条件下的染色上染率。涤纶细绒织物经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手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乙二胺对涤纶织物改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飞  顾振亚 《印染》1998,24(5):8-10
涤纶织物经烧碱和乙二胺改性处理后,不仅改善了织物的悬垂性和手感,同时在纤维上还可引入一定量的氨基,有利于涤纶与丝素蛋白质分子结合。表面被丝素包覆的涤纶织物其假用性能可大大提高。本文重点研究了乙二胺对涤纶织物改性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涤纶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探讨了经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性能和手感的变化.结果表明,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同等染色条件下,经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织物染色速率及染色上染率较未处理样品都明显提高,而且,经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织物在110℃条件下染色可以达到常规130 ℃条件下的染色上染率.涤纶细绒织物经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手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文章讨论了天丝^R/涤纶非弹力织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天丝^R/涤纶交织物的发展趋势以及织物设计对成品手感影响的一般因素。并指出,可产生自身原纤化的天丝^R应该成为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对涤纶织物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旭凡 《纺织学报》2003,24(5):78-80
探讨了经壳聚糖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一些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涤纶织物吸湿性、抗静电性、耐起毛起球等不良性能的改善及手感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贺良震 《染整技术》2009,31(11):46-48
提出了涤纶机织物在生产中测量克重的多种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主要特点和适用场合,讨论了涤纶机织物克重和手感的控制方法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涤纶机织物硬挺程度、柔软程度和滑爽程度的简易测量方法。最后指出,合理使用新型纤维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涤纶机织物手感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涤纶织物的亲水整理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亲水整理剂PC在涤纶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优选了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PC不仅能增加涤纶织物的亲水性和易去污性效果,还能提高抗静电性能,改善织物的手感。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涤纶织物已广泛采用碱液进行仿真丝处理,使其具有柔和的光泽,软糯滑爽的手感,轻薄飘逸的类似丝绸的风格。但对织物性能而言,普通涤纶的仿真丝碱处理只是停留在外观、手感和风格上,由于大分子链并无变化,吸水性增加甚微,因此对易沾污、易积储静电、易起球等一系列缺点仍无法改善。评价织物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卫生性,吸水性好的织物能吸收人体表面蒸发的水分,并将水分挥发到大气中去,从而调节体温,消除湿闷感。  相似文献   

11.
徐宏  李达  张正松 《纺织导报》2016,(10):138-140
本文在防透涤纶长丝的研发基础上,优化防透单纤维的截面结构,以及防透涤纶长丝的复合结构和规格;制得了防透涤纶短纤维与棉纤维等亲肤性好的其他纤维的混纺纱线,由该纱线作为经纬纱织造、或由该纱线与防透涤纶长丝交织,制得兼顾防透视效果和服用舒适性、符合医护人员使用习惯的白色服装面料,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夏季衣着暴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添涛  廉志军  王建明 《印染》2012,38(10):1-4,16
研究了聚酯/聚酰胺嵌段共聚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和耐碱性,并与常规聚酯织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聚酯/聚酰胺嵌段共聚纤维织物100℃染色就能达到常规聚酯130℃染色的K/S值和上染百分率,且干摩擦牢度4~5级、湿摩擦牢度4级,耐熨烫色牢度可达4级以上。在相同的温度、碱用量和促进剂用量下,改性聚酯的碱水解要比常规聚酯的剧烈;在相同减量率下,改性聚酯的顶破强力下降,但比常规聚酯的缓慢;随着碱量率的增加,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织物的K/S值都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聚酯纤维的弱点,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都致力于改性聚酯纤维的研究开发。新的聚酯纤维层出不穷,这些新材料在纺织生产中应用,能赋予纺织产品新的性能和风格,提高纺织产品的档次;能突出纺织产品的个性化、环保化和功能化的特点。文章介绍了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多种新型聚酯纤维的性能、规格及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具有抑菌、防紫外线、凉爽、护肤保健等功能的涤纶纤维,选用亚微米级ZnO为主要功能性添加剂,通过对常规涤纶生产工艺进行调整优化,对功能性涤纶凉爽纤维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最终确定工艺为:添加剂加入量4%~6%,纺丝温度285~295℃,干燥温度170~180℃,纺丝速度3000~3100 m/min。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中纯聚酯的分拣问题,以聚酯、棉、锦纶、羊毛、聚酯/ 棉混纺、聚酯/ 锦纶混纺、聚酯/ 羊毛混纺织物共计276 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样本的原始近红外光谱图,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CM-2000 对样本原始近红外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并用偏最小二乘法作为校正方法建立废旧聚酯纤维制品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所建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4,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989,校正标准偏差为1.832,验证标准偏差为2.065,内部预测正确率为90.58%。用未参与建模的173 个样本(7 种织物)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正确率为88.44%,而对纯聚酯样本的外部预测正确率可达96%。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将纯聚酯织物从废旧纺织品中鉴别出来。  相似文献   

16.
聚酯超细织物匀染性评价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鼎  董振孔 《印染》1999,25(12):5-7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聚酯超细织物与普通聚酯织物染色性能上的差异,指出了影响聚酯超细织物均染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建立了分散染料上染 细织物均染性的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17.
合成纤维于二战前后开始研究和开发,随着石油工业的壮大,真正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发展最快的当推聚酯纤维,2010年世界产量已达3 641.3万t,占合纤总量的84.7%.如今发展的是新聚酯纤维(如PTT、PLA纤维)和芳纶、芳砜纶高性能纤维,产量正逐步上升.这些新纤维都用分散染料染色,所不同的是PTT纤维可用PET纤维适用的传统分散染料,芳纶和芳砜纶则需使用特殊添加剂存在下的载体染色,要求载体无毒、无味、易洗除、给色量高、不影响色牢度.而PLA是脂肪类聚酯,与PET、PTT芳香族聚酯性能有所不同,由于分子结构相差大,存在介电常数,极性与染料作用力有所不同,造成匀染性、色相、色牢度存在差异.采用溶解度参数或无机性值/有机性值,从传统分散染料中筛选或设计PLA专用分散染料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我国化纤行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对以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以及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为代表的生物基聚酯、聚酰胺纤维的国内外生产现状,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对全球生物基纤维专利的分布、各主要开发机构的专利战略及技术情况进行了梳理及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高分子材料产业实际,对我国生物基聚酯、聚酰胺纤维的发展建言应重点攻关生物基乙二醇、对苯二甲酸、己二胺等战略性生物基单体制备的核心技术,同时就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超细旦涤纶织物的染色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杨栋樑 《印染》2004,30(5):42-49
阐述了超细旦涤纶织物的性能及其应用,概括了仿真丝绸类、仿麂皮绒类、桃皮绒类及超高密类产品的染整工艺流程,探讨与染色加工有关的染色性能、染色牢度及染料选择、染色方法等问题,指出碱性染色法是超细旦涤纶织物染色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纺织弹性纤维弹性机理及其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主要的纺织弹性纤维,包括聚氧酯纤维、聚酯类弹性纤维、复合聚酯弹性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聚醚酯弹性纤维、硬弹性纤维、形状记忆弹性纤维等的弹性机理,指出这些弹性纤维都是通过具有的"软"链段和"硬"链段交替连接的,或者是具有易伸长和回复的大分子结构产生弹性,除了具有本征弹性外,还结合了形态弹性,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能和使用性能.目前弹性纤维的性能经过不断完善,正朝着多样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