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针对聚丙烯(PP)超细纤维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以聚酯(PET)和PP为原料,采用共混熔喷法制备了PP/PET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PP/PET双组分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指数和热性能,并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特征和柔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形貌为典型的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特征,细纤维与粗纤维在水平方向上交错排列形成叠合形态;且随PET质量分数从8% 增大到15%,纤维的平均直径从5.52 μm逐渐降低到3.61 μm;在双组分纤维内,PET与PP之间有清晰相界面,且PET以直径为10~100 nm的微纤形式存在;样品的韧性得分随着PET质量分数的提高从29.91增到35.20。  相似文献   

2.
《丝绸》2021,(10)
聚乳酸(PLA)生物可降解熔喷非织造材料因其超细纤维结构和环境友好性而体现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但PLA由于其本身力学韧性不足,限制了拓展应用。文章以高流动性热塑性聚氨酯(TPU)为PLA的增韧材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熔喷非织造用PLA/TPU复合母粒,对其相结构形态、热-结晶性能、热稳定性和晶型结构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制备了PLA/TPU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果表明:PLA与TPU为不相容体系,TPU对PLA的结晶过程和晶型结构几乎无影响,但使PLA的热稳定性有所下降。TPU共混质量比在20%以内,PLA/TPU的熔喷加工性较佳,PLA/TPU熔喷非织造材料相比单一PLA熔喷材料体现出更好的强度和拉伸延展性。  相似文献   

3.
熔喷非织造材料是一种由超细纤维直接组成的柔性多孔介质,具有纤维比表面积大、结构蓬松和屏蔽性好等特点,在医疗防护和个人卫生等贴肤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部分熔喷非织造原料的固有脆性,导致熔喷非织造材料存在柔软舒适性差的问题。因此,提升熔喷非织造材料柔韧性,已经成为贴肤用纺织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整理熔喷聚合物原料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研究进展,介绍了熔喷非织造生产工艺对材料柔韧性影响规律,阐述了熔喷非织造材料在柔性贴肤领域应用形式,为熔喷非织造材料柔韧性提升与贴肤性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聚乳酸(PLA)的韧性,分别使用具备可降解特性的不同分子质量聚乙二醇(PEG)和PLA熔融共混,制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EG的PLA/PEG共混材料。通过熔喷工艺,制备得到具有良好韧性的超细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系统探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EG对PLA材料的断面形貌、流动性能、热性能、结晶形貌以及对PLA熔喷非织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熔喷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工艺技术及关键部件喷头装置,探讨熔喷超细纤维非织造布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熔喷非织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家斌  陈廷 《纺织导报》2012,(6):144+146+148-150
熔喷是一种制备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加工方法,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文章分别从生产技术、原料开发和产品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熔喷非织造技术的发展状况,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共混弹性聚合物切片性能,探索其熔喷工艺加工性能。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剪切速率有利于纺丝的顺利进行;温度对共混弹性聚合物切片熔体的流动性影响显著;利用高速牵伸引导纤维结晶取向,提高熔喷非织造布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8.
熔喷非织造布是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在国内外被誉为是流程最短的聚合物一步法生产工艺。其产品具有纤维超细、柔软、过滤阻力小、过滤效率高和纤维自身粘合缠结等许多明显的优点。近年来,其在医卫防护、过滤、吸油、吸音、保暖以及电池隔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熔喷非织造工艺原理和原料,重点综述了熔喷非织造材料在过滤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将不同比例的负离子母粒与聚丙烯切片共混,制备了聚丙烯负离子熔喷非织造布,并研究了负离子母粒含量对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负离子母粒含量的增加,熔喷非织造布的厚度、面密度和抗静电性能变化不大,透气性和力学性能下降,抗紫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熔喷非织造材料在制造工艺、结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介绍了聚乳酸、聚丙烯等常用高聚物原料的特性,分析了以其为原料所制备熔喷非织造材料的性能特点,总结了熔喷非织造材料在空气过滤、液体过滤、医用抗菌、智能电子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未来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拓展熔喷非织造材料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为开发在中高频和宽频范围内具有优异吸声性能的汽车吸声非织造材料,添加RGO,并将静电纺丝技术和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技术有效结合,制备出RGO/PAN纳米纤维膜/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材料。采用SEM、TG、XRD、表面电阻、吸声系数对制备的非织造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研究是否添加RGO以及不同添加量对RGO/PAN纳米纤维膜/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GO/PAN纳米纤维膜/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材料中存在RGO;添加RGO后改善了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当RGO质量分数为3%时,抗静电性能最好;在500~6 300 Hz范围内,添加RGO后,双组分熔喷非织造材料吸声性能的改善较为显著,最大增幅为24%。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防护口罩用非织造滤料的研究现状,分别介绍了纺粘非织造滤料、针刺非织造滤料和熔喷非织造滤料的应用基础与制备技术。归纳了电晕驻极技术、水驻极技术和热空气驻极技术的原理与特点,针对性地阐述了三类非织造过滤材料和驻极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聚合物改性技术、驻极处理技术对非织造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认为防护口罩用非织造滤料及其制备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是聚合物的改性技术、新材料的高速成网技术和驻极处理技术,并需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热塑性聚氨酯(TPU)优良的弹性,将TPU与聚丙烯(PP)共混(TPU质量分数为10%),制备PP/TPU切片,并采用熔喷工艺制备PP/TPU非织造布。研究了凝网滚筒转速对PP/TPU熔喷非织造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TPU切片可纺性良好,所得纤维呈TPU为"岛"、PP为"海"的海岛型复合结构;所得PP/TPU熔喷非织造布性能优异,手感柔软,弹性良好,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14.
熔喷丙纶非织造布是一种超细纤维结构材料。阐述了熔喷丙纶非织造布镀铜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聚乳酸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复合工艺及主要性能,叙述平行板喷头和熔喷辅助喷嘴的研究进展,以及熔喷非织造布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6.
熔喷丙纶非织造布是一种超细纤维结构材料。阐述了熔喷丙纶非织造布镀铜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与传统无纺布纤维(直径约20μm)相比,具有螺旋结构的微纳米纤维材料,不仅具有较小的纤维直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好的弹性,而且由于螺旋结构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纤维的比表面积。通过熔喷纺丝技术,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分别和聚丙烯(PP)组成共混体系,进行熔喷纺丝,制备出了具有螺旋结构的微纳米纤维。一、螺旋结构纤维的制备技术(一)静电纺丝制备螺旋微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8.
熔喷聚丙烯芳香非织造布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熔喷纺丝机上采用共混方法加入香母粒可以纺制芳香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选择香料时应考虑香料的耐热性、挥发性和安全性。香料的复配可使香味更具魅力。文章还讨论了熔喷聚丙烯芳香非织造布的纺丝工艺 ,如纺丝温度、压缩空气温度与压力、接受距离等。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聚乳酸(PLA)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空气过滤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掺杂Ag的SiO2气凝胶(SiO2-Ag),并采用熔融共混法获得不同比例的SiO2-Ag/PLA共混材料,经熔喷加工制备出SiO2-Ag/PLA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通过对复合熔喷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空气过滤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Ag能够均匀分布于PLA基体中,随着SiO2-Ag含量的增加,复合熔喷材料的平均纤维直径和孔径略有增大,过滤效率与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过滤阻力下降,透气率和品质因子提高。当SiO2-Ag质量分数为3%时,SiO2-Ag/PLA复合熔喷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分数由0%增大到1.5%,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冷结晶温度从116.02℃降至93.58℃(降低约23.9%),熔融温度从164.10℃降至150.58℃(降低约8.9%);材料中超细纤维(纤维直径<5μm)的数量占比从0%增大至57%,同时5μL水的浸没时间从0.24 s降低至0.06 s,液体扩散面积从36.05 cm2增大至78.26 cm2,吸水速率从4.38%/s提升至9.15%/s,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从2.21 mm/s提升至8.34 mm/s,表明液体导液特性有所提升,可用做敷料和补片等医用护理材料的基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