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10kV系统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对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深圳电网1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东  姜霞  林剑 《广东电力》2002,15(3):19-22
电网中性点接地是关系到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介绍深圳电网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应用,对10kV系统中性点接的基本概念、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小电流接地的作用及相应弊端,对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10kV配网系统电缆出线增多及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析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原理.探讨10kV配网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苏州供电局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珠海、广州、厦门、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对10 kV系统的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1 各单位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1.1 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35 kV、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原由电阻接地改为经消弧线圈接地,现在大部分又改为电阻接地。当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在试检线路或对线路分段时,往往会发生另一相接地,导致线路跳闸。 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设备仍按不接地系统选择。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保护时间较短,在非金属性单相接地(…  相似文献   

5.
35 kV系统中铁磁谐振过电压频繁发生,对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利用理论分析和EMTP-RV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35 kV系统3种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下由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饱和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系统中,只要消弧线圈或小电阻的参数选取合适,能够将中性点位移电压限制在电压三角形内,可有效抑制铁磁谐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3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和供电负荷的增加,白银电网在城郊建设多座110/10kV终端变电所,10kV出线绝大多数为架空电缆出线,致使配电网络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将急剧增加.根据国家原电力工业部《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规定,3~66kV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超过10A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因变压器低压侧为△接线,无中性点引出,故在变电所设计中要考虑10kV接地变、消弧线圈和自动补偿装置的设置。通过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接地变、消弧线圈及自动补偿装置的运用和接地故障的简要分析,重点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在电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配电网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小电流接地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针对35kV,10kV不接地系统易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以及老式消弧线圈的固定分级调档满足不了系统频繁变化时随时调谐需要的缺点,提出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的方法,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验,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怿烨 《上海电力》2006,19(1):69-71
随着市东电网用电量的迅速增长,线路电容电流增大,使35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介绍了市东电网35kV系统3种接地方式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事故处理及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并针对市东电网35kV中性点接地改造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郑瑜  蒋炯锋 《电气技术》2021,22(2):101-104
本文通过分析一起110kV A变电站因接地变保护误动而导致一段10kV母线失电压的事故,发现了该站在10kV系统中性点改造过程中存在接地变零序电流互感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接地变高侧零序保护电流互感器安装在接地变中性点小电阻处的解决方法.该方法能够保证接地变保护不会在消弧线圈补偿时、小电阻投入前误动作,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对10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的改造工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次10kV系统跳闸事故原因分析并结合运行实践经验,阐明了配电网中加装消弧线圈的重要性,指出:随着城农网改造工程的发展,10kV的电容电流随之不断增大,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改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市中心典型35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杰 《青海电力》1992,(1):17-21
本文就李家峡变电所1991年10月18月,19日35kV线路三相电压不平衡,接在35kV中性点上消弧线圈动作,“接地光字牌”打出,但线路却无故障等现象,进行了必要的试验,通过分析得出其原因为消弧线圈分接头位置调整不当,使35kV中性点位移电压超过消弧线圈动作指标,造成消弧线圈异常动作。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中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等三种方式。对3~35kV电网,常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高阻值接地的方式,当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不能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得多,所以,这种系统又称为小  相似文献   

14.
张引娣 《陕西电力》2002,30(2):60-61
通过对一次10kV系统跳闸事故原因分析并结合运行实践经验,阐明了配电网中加装消弧线圈的重要性,指出随着城农网改造工程的发展,10kV的电容电流随之不断增大,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改变.  相似文献   

15.
李长益  魏旭 《华东电力》2007,35(2):69-71
分析了某电厂110 kV Y y d三圈变压器在110 kV侧发生接地时造成35 kV系统的传递过电压引发事故的原因,建议该类35 kV系统中性点应采用小电阻接地或消弧线圈加并联阻尼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6.
35 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勇锋 《华东电力》2000,28(12):1-4
介绍了现阶段上海地区新建220 kV变电站35 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诮情况,就不同35 kV主接线结合新型自动跟踪调谐消弧线圈的应用,针对不同消弧线圈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长沙城区10 kV配网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沙城区10 kV配网现有接地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消弧线圈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具体表现为系统发生单相瞬时接地故障时,电弧不易熄灭,从而演变成相间短路,甚至多线短路等情况.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应将长沙城区10 kV配网部分不接地系统改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其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由继电保护动作,切断故障,从而保证配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8.
10kV中压电网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电网的发展,变电站10kV出线中电缆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导致10kV系统的电容电流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规程规定的10A(10kV为架空线和电缆线混合的系统)。因此需要在10kV中压电网中采用中性点谐振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理想的消弧线圈能实时监测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在正常运行时电抗值很大,相当于中性点不接地,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在极短时间内自动调节电抗值完全补偿电容电流,使接地点残流的基波无功分量为零。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基本能实现上述功能,技术现已相当成熟,能将接地故障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上海市南电网的实际情况,对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所辖10 kV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技术分析后,确定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由消弧线圈接地调整为小电阻接地的基本判据,以指导基建和改造的变电站采用何种中性点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引起的铁磁谐振的机理出发,介绍了铁磁谐振的特点与危害,重点对抑制铁磁谐振的常见实用方法作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对10 kV中性点绝缘系统,采用在PT一次侧中性点串接电阻型消谐器是比较成功的,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35 kV系统由于一般出线较长,增装消弧线圈是有效的,对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