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搭建一个伺服控制平台的基础上,针对所采集信号的编码特点,提出了一种消除干扰脉冲和因电机轴抖动而产生的误码脉冲的算法,将此算法应用于实际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结果表明在编码器分辨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的检测精度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姜文  贺昱曜 《电气传动》2008,38(2):35-38
为了提高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跟随误差的精度,在三环伺服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经典控制和智能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误差补偿的思想,在位置环上采用按给定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进行误差补偿,提高系统动态跟随精度.采用模糊PD参数自整定控制的思想,在位置环上设计了智能模糊控制器,对前向通道PD调节器的参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与PD控制系统相比较,系统的动态误差精度从10-3提高到10-4,明显地增强了系统的动态跟随特性,并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伺服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伺服控制已广泛地应用于采煤机上,本文对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环进行优化,提高了伺服控制系统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提升了采煤机的性能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伺服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伺服控制已广泛地应用于采煤机上,本文对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环进行优化,提高了伺服控制系统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提升了采煤机的性能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采用AT89C51单片机和CAN bus技术的智能制氢电源的新型控制方法,重点分析了控制器及主电路的原理和结构。  相似文献   

6.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是由交流伺服驱动器和交流伺服电动机本体构成的。交流伺服驱动器按照其所使用的电动机类型可以分为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和异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按照控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速度控制交流伺服系统、位置控制交流伺服系统和转矩控制交流伺服系统。在速度、位置精度和转矩方面,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控制非常准确,具有良好的交流伺服特性。本文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对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对相关的测试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1引言由于旋转变压器,感应式和光学式编码器在可达到的精度及分辨率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伺服电机选用哪种编码器技术应由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来决定。旋转变压器的主要优点是特别耐用,而光学编码器则在定位精度,运转平稳度和驱动的静音性能等方面优点突出。感应式编码器采用和旋转变压器类似的扫描原理,但可以达到每转17Bit的较高分辨率。伺服驱动常常配备有用作位置和速度控制的编码器或旋转变压器。对低成本,多转,而且和旋转变压器一样皮实的绝对式编码器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如何简单快捷地通过串行接口将编码器和控制器相联接也是重要议题。采用感应式扫描原理,拥有多转分辨率和双向EnDat通讯协议的编码器填补了旋转变压器和光学编码器之间的空隙。除了编码器的各项技术参数外,编码器的信号质量对驱动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限的分辨率和周期性测量误差会对伺服驱动的精度和运转平顺度有直接的影响。下面对不同编码器技术对伺服驱动控制环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2伺服驱动用测量系统采用光学扫描原理的编码器的核心是细微的光栅栅线,它使得通过电子处理达到极高的分辨率成为可能。光学编码器通常每转产生512或2048个信号周期,每个信号周期再电子细分12或1...  相似文献   

8.
CAN总线和DeviceNet协议及其在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的 应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CAN总线是现场总互领域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通信技术,在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用CAN代替以往的RS-485,将根本地改善监控系统的性能,文章在分析CAN协议和DeviceNet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主控单元及其智能I/O单元的实例,分析CAN总线技术在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电动执行器伺服单元智能化的必要性,介绍了智能伺服单元的典型组态,并从定位精度,刹车技术和可靠性等方面阐明了智能伺服单元在实际应用中优点,提出了惯性预测定位控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采用PLC和以8031单片机为中心的智能面板相结合的控制方案,由PLC完成系统各工步之间的逻辑量控制,由智能面板完成模拟量输出及系统状态显示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主电路的设计。该主电路由三相整流电路,智能功率模块,滤波电容,能耗制动回路组成。三相交流电流经整流变换成直流电流,然后经智能功率模块变换成三相交流输出。该三相电流为近似对称的正弦交流电流,以使PHSH获得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相似文献   

12.
陈刚  王洪诚  王钰涵  许瑾 《微电机》2012,45(7):50-54
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了自动相机聚焦(AF)镜头模块位置控制电机伺服控制系统集成电路(IC)的全数字控制设计。镜头模块位置控制驱动电机由具有数字伺服驱动的音圈电机(VCM)担任,数字伺服驱动包括数字伺服控制器、数字电流控制器和全桥DC-DC转换器,系统能为高性能、轻质量和超薄型的移动式自动相机的AF镜头模块位置控制提供完整的数字控制方案,使相机的AF镜头模块控制范围在30 ms内可以达到0.6 mm,控制分辨率小于5μm,驱动力峰值为30 mN,输出电流峰值为120 mA。  相似文献   

13.
数字式智能伺服控制器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波  王炎 《微电机》1994,27(4):41-43
数字式智能伺服控制器及应用高波,王炎(哈尔滨工业大学)1引言长期以来,高性能电控制伺服系统绝大多数采用直流伺服技术。但是交流伺服系统由于具有无电刷和机械换向器、系统的可靠性高、维护费用省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交流伺眼技术在国际上已取得突破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航空机电作动伺服系统中存在的外界负载扰动、内部未建模动态和参数时变等会严重影响伺服精度的问题,提出了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和全局滑模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建立机电作动伺服系统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并将建模误差及未建模动态视为未知干扰。通过构建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实时估计系统扰动,以在设计全局滑模控制律时对其补偿,降低控制律中的不连续项增益,削弱控制量抖振带来的影响。应用Lyapunov方法证明闭环控制系统渐近稳定。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位置伺服精度和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电液伺服位置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双作用液压伺服位置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智能控制算法,并通过Simulink仿真优化控制系统参数,最后应用LABVIEW软件开发实时测控软件,并进行油缸实时位置伺服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具有较好鲁棒性,较好改善了该系统位置控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系统位置的高精度控制,将智能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引入到三闭环矢量控制中,设计了基于PMSM的智能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系统的位置环采用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并由主、从两个模糊控制器组成,主控制器用于产生输出控制量,从控制器在线调节主控制器的输出比例因子,以抑制滑动模态的抖振.仿真结果表明,该智能型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在大...  相似文献   

17.
ECM系列电力通信网管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0引言 南瑞集团通信技术公司的ECM系列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是为了全面解决电力通信网络管理[1]而推出的,分为ECM—TMN及ECM—INMS两个部分。它们分别针对通信网的规模、要求有所侧重,可自成系统。ECM—INMS系统的综合接人能力强,特别适合作为电力通信网综合接人网管,负责接人大量分散的、智能水平不高的通信设备;ECM一TMN系统是基于高层平台开发的TMN网管系统,它兼容CMIP和SNMP协议,适合于较大规模的通信网络。 ECM—TMN与 ECM—INMS通过标准Q3接口紧密互联,实现互联…  相似文献   

18.
关丽荣 《电气自动化》2012,34(5):4-5,28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伺服系统,在分析影响直线伺服跟踪精度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反推控制策略对该伺服系统进行有效的补偿控制。考虑参数变化、外部负载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因素对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设计基于递归模糊神经网络(RFNN)的反推控制器,利用了递归神经网络具有捕获系统动态信息的优点,可实时补偿不确定因素对跟踪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明显降低了不确定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直线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了采用一种新型专用智能功率模块ASIPM,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开发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控制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控制方法,并对所选用的硬件装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运行特性好、可靠性高且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汽轮机EHC系统中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及运行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液伺服阀是汽轮电流调节系统(即EHC)的关键部件,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介绍了大港发电厂EHC系统采用的Abex公司伺服阀的结构原理和运行维护经验,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电液伺服阀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供汽轮机电液调节系统伺服阀的选型和运行维护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