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2年9月26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完工的世界最先进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新者"号由中远船务集团公司在浙江省舟山市成功建造交付。据介绍,"创新者"号钻井平台全长104.5米,型宽65米,型深36.86米,平台总高103.8米,约35层楼高;平台设计最大作业水深1500米,最大垂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的作业能力,对比分析了国内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与其他国内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国外典型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主要参数,并总结了该钻井平台实际钻完井的作业情况;比较了国内主要半潜式钻井平台及国外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深水钻井作业的情况。比较结果表明国内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井周期、作业时效等参数均优于其他钻井平台,说明该钻井平台的钻井作业能力不仅优于国内其他钻井平台,而且也优于国外典型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相似文献   

3.
《断块油气田》2012,(3):408-408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日前透露,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将在中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这也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2008年4月28日,代表当今世界钻井平台先进水平的世界第六代3000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兴建。这是我国首次建造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据悉,该钻井平台钻井深度将达12000m,设计寿命30a,计划于2010年年底完工。  相似文献   

5.
代表当今世界钻井平台先进水平的第六代3000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于2008年4月28日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兴建。这是我国首次建造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专业人士指出,此举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钻井平台项目上的空白,而且对于提高深水作业能力和海洋工业装备制造水平,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一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工程项目的设计实践,总结并探讨半潜式钻井平台结构设计的核心技术.旨在为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钻前风险识别阶段,根据南中国海天气海况条件,分析了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定位能力。分别针对1年一遇季风、5年一遇台风和10年一遇强台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推进器辅助模式的锚泊系统能够满足作业条件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若要满足最大漂移量为水深的2%要求,则最大允许波高、波速分别为3.82m和11.40m/s。确定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适应南中国海天气海况的定位能力,为制定钻井作业的应急反应策略和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块建造技术、公差分解技术以及船体建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对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系统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精度控制技术进行论述,具体介绍"蓝鲸一号"的双钻塔钻井系统的精度控制方案。该方案可保证"蓝鲸一号"双钻塔钻井系统的成功安装。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建造完成。1月20日,从海洋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烟台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海上深水油气平台建造  相似文献   

10.
半潜式平台的结构型式对于其水动力性能、总体强度以及制造加工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半潜式平台发展到第六代,除了撑管型式和数量外,整体结构已无较大区别。以“海洋石油981”平台为主体,分别参考“981”、GM4000D、GVA7500的撑管型式以及无撑管结构进行建模。通过比较其运动响应和极限强度,分析撑管型式对平台性能的影响,对深水半潜式平台型式的选型以及未来半潜式平台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动力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有限单元法 ,对海洋导管架平台进行了结构动力优化设计。建立了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动力优化的数学模型 ,采用零阶法 ,以动冰载荷作为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的主要环境载荷 ,对锦州 2 0 2MUQ平台进行了结构动力优化计算。优化结果表明 ,平台的重量比原设计方案减轻了2 0 17% ,获得了明显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可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续 《海洋石油》2022,42(2):116-122
鲁棒性是结构安全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导管架平台作为进行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设施,应在设计阶段考虑足够的结构鲁棒性。此文确定了基于Pushover非线性分析原理计算导管架平台结构鲁棒性的方法,明确了导管架平台的结构鲁棒性评估指标,建立了导管架平台结构鲁棒性评估流程。以东海某导管架平台为例,针对不同的结构损伤模式,进一步探讨了结构的冗余度,计算求解结构鲁棒性参数,并通过剩余影响系数(RIF)评估了平台鲁棒性。研究结果表明,腿杆件、水平杆件以及斜杆件三种损伤失效模式中,损伤平台的结构鲁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杆件损伤失效、斜杆件损伤失效及腿杆件损伤失效。RIF可以用来识别结构杆件的重要性,从而为平台结构设计或定期检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导管架平台疲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破坏是海洋工程结构的一种主要破坏模式。导管架平台受到海洋复杂载荷的作用,由于交变应力的随机性以及材料性能的分散性,结构的疲劳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要从概率的角度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导管架平台建模,利用S-N曲线模型以及Miner线性损伤理论,对结构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评估。将整个导管架结构系统简化成串并联模式,应用分枝限界法来寻找系统的主要疲劳失效模式,并对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以供工程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穿刺工况自升式平台动力灾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涛  徐长航  陈国明  刘红兵  赵康  梁学滔 《石油学报》2016,37(11):1435-1442
针对穿刺引起的自升式平台结构损伤问题,系统研究其动力灾变行为。考虑损伤积累对刚度衰减影响提出构件失效准则,在定义结构抗力和地基抗力基础上提出穿刺工况下平台结构失效准则,以121 m桁架式自升式平台为研究对象,考虑构件损伤演化及桩土动力耦合作用建立平台整体分析模型,并从入泥承载力、损伤影响、约束条件3方面验证了模型适用性;进一步基于整体失效准则开展穿刺工况下平台动力灾变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构件损伤演化降低了平台极限承载能力并影响其整体灾变演化规律,CEL法可以有效模拟复杂土层桩土动力耦合作用;穿刺工况下平台失效模式受结构抗力和地基抗力共同影响,其演化规律为未穿刺桩腿与桩靴连接区域杆件由于船体倾斜产生较大弯矩发生塑性变形,随着穿刺深度的增加进一步演化为上下导向块区域桩腿杆件屈曲变形,这与穿刺工况下观察到的桩腿失效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半潜式平台远洋干拖过程中平台及垫木的结构安全,采用水动力软件对半潜船及半潜式平台整个系统进行运动响应分析并组合4种典型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半潜式平台及垫木进行结构强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设计的最大有义波高条件下,半潜式平台及垫木的结构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半潜船载运半潜式平台在设计的最大有义波高的海况指导下航行,顺利完成该航次任务,验证技术的可靠性,为保证半潜船装载类似超大型货物的结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潜泵应用于锦州9-3东油田浅水平台所面临的问题,对传统葫芦型下置式电潜泵进行了结构改进设计,提出了圆柱型上置式电潜泵的结构设计方案,并成功地应用于该油田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为浅水区域海洋设施的海水供给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焉耆盆地地层顶面构造及顶面形态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将其分为斜坡区、平台区和鼻状区3种基本类型.盆地实际的构造顶面特征则由这3种基本类型复合而成.3种类型对盆地油气成藏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平台区和鼻状区对油气成藏有积极作用,而斜坡区则不利于油气的成藏.具体到某个盆地它们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要结合其他因素来决定,如盆地油源的充足程度就是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焉耆盆地现今油气分布受其二级构造带限制,几个重要的油气区都位于与生油洼陷毗邻的构造带上.对地层顶面构造形态与主要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认为,焉耆盆地油气分布与地层顶面构造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盆地中从二级构造带伸向凹陷中的鼻状构造对于油气从源区到圈闭的聚集成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对张力腿平台典型结构型式的模型进行应力监测试验研究,测量并分析施加不同载荷作用产生的结构应力。将光纤监测模型试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平台结构应力监测方面的适应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纤传感器布设方便灵活,由光纤监测和有限元仿真得到的结构应力数据相对误差较小。在控制监测影响因素条件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可以可靠监测结构物的应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标量型ARMA模态识别方法和遗传算法,研究了导管架海洋平台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针对导管架平台的结构特点,利用模态的方向特点,有效地解决了模态识别误差对损伤诊断的影响。数值算例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损伤诊断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800t全回转自升式起重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起重平台,在结构上兼具起重船和自升式平台的特点。该平台和传统自升式平台最大的区别是在艉部设置了全回转起重能力800t的大型起重机,除了巨大的吊机自重和起重载荷,还会产生其它载荷效应。因此该类平台的主桁结构、围阱区、抬升装置、桩腿、桩靴及起重机基座结构会承受比传统自升式平台更大的栽荷,对结构的屈服和屈曲强度带来挑战。该文对此平台进行了结构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详细讨论了起重平台的载荷、变形和应力分布特点,并对该平台的原结构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