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彪西所推崇的印象主义音乐艺术在当时鲜有知音,甚至被怀疑为“孤芳自赏”。坚持与“庸俗”相对抗的信念驱使着他,终于在而立之年,德彪西将前奏曲《牧神午后》奠定为自己新音乐思潮的磐石!这首马拉美“奇迹般晦涩难解”的田园诗被德彪西运用了前所未有的“调色手法”,营造了一个半梦半醒、迷离恍惚的.仙界,显示了他喜欢色彩胜过线条、和声胜过旋律的“偏好”。  相似文献   

2.
海顿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他探索了大小调体系的全部可能性,完善并尝试了纯乐器的各种演奏形式,从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到协奏曲,特别是交响曲,都开创了音乐思想和音响的新世界。当这位和蔼可亲的“海顿爸爸”在拿破仑的炮声中不平静地阖上眼睛以前,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勋伯格的十二音系列吧! 翻阅西方音乐史等有关书籍,所谓“古典主义”时期,多  相似文献   

3.
王彤 《高保真音响》2012,(7):103-106
如果说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那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是时代象征的话,那么德彪西则用他的音乐表现了对神秘的大自然的崇敬。德彪西的音乐充满了色彩,他用他心中的音乐术语创作出了一首首不凡的音乐作品。在晚期浪漫主义的潮流下,19世纪末的音乐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发展到了顶峰,而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主义”在当时19世纪末却独树一帜的代表了另一个音乐观。德彪西的音乐很容易辨认出来,  相似文献   

4.
广州交响乐团本年度的乐季多以德奥和俄罗斯作品为主,但11月8日晚在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乐迷将欣赏到乐团乐季中唯一一场“诗琴幻意”印象派作品音乐会。曲目包括了德彪西的《大海》与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他们的作品好似一幅幅展开的音乐画卷一“音中有画,音画交融”,让观众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艺术享受,在音乐里闪烁着幻梦般朦胧色彩的美的幻影,这就是“印象派”音乐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通信》2003,(7):47-50
“我的7650容量又不够了,真讨厌!”在收到了女朋友的几条“绘影绘色”的彩信以后,身边的同事又发出了这样的哀鸣。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玩家,通过红外线把应用程序、流行铃声、趣味图片、游戏统统都塞到手机里面,把不足4MB的存储空间塞得满满的,而他可爱的“MM”又不时把彩信发到其手机上,令其觉得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6.
沈宇豪印象     
尽管我们都亲切地称他Roger,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中文名字“沈宇豪”,透着一股豪气。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名字的暗示作用,Roger Shen先生给人的感觉也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总是给人亲切、自然但又有分寸的感觉,不管他当时是销售经理、区域经理还是大中华总经理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在宣传和弘扬两班牙音乐艺术的过程中,法国作曲家们是功不可没的。重要的是应该提到德彪西,他不仅将当时的法国音乐带人印象主义时代,还将印象流派的理念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他笔下的西班牙的“民俗风情与舞蹈音画”之中。当然这一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伊比利亚半岛同样也给予德彪西以极大而莫名  相似文献   

8.
苏杭 《高保真音响》2012,(8):107-110
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你见了第一面不一定喜欢他.也许你见十面也不一定喜欢他.然而,第十一面开始你居然渐渐喜欢上他.直到无可自拔。德彪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认识他的作品十年后才渐渐体会到印象派音乐的美。原来.缘分也是要文火慢煮的,而德彪西就是这种人。  相似文献   

9.
嘀嘀……爱机T28sc用明快的声音把熟睡的我从梦中惊醒。是短消息,我翻身下床拿起手机,小小的屏幕上显示几行文字“小磊,你好吗?我好想你!莎莎”。是莎莎!我的心不禁一寒,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的那个夏天。 和莎莎的相识是偶然的,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正和一帮哥们在吃饭、聊天。嘀嘀……手机短消息铃声突然响起,我掏出手机一看,屏幕上显示着“我已到,你快来啊。”对方的号码是陌生的,嘿嘿!发错了!我怀着一种恶作剧的念头顺手回复:“我快到了,等着我,别走开,不见不散!”发完后又和朋友聊了起来,把这事也忘到了九霄…  相似文献   

10.
如水的音乐     
对电子管声音的记忆,缘于17岁时的一个清晨,当时我公休去到二哥家,他是一个光学仪器厂的工程师,平时的业余爱好抽烟(烟瘾很大)、喝茶(茶瘾也很大)、玩乐器(曼陀琳、笛子)、嗓子也很好!他在那个年代唱李双江的歌,可以乱真!基本上他算是一个“通音律”的人,他还有一个宝贝——“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那个东西给他贫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带去了些许的亮色;那个清晨,南国的水气在桉树林间缭绕,纯净的阳光透过桉树枝叶射在弥漫的、如纱的雾霭上,成了一大束、一大束的、可以见的光影,他就在那样的一个早晨,打开了电子管收音机,记得当时收音机里放的是“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李谷一的  相似文献   

11.
寻找导游人     
丰子恺的《音乐入门》等谈乐的书,如今上大图书馆书库里只怕也难找了。他便是一位好导游。科普兰的《怎样欣赏音乐》,并不只是因为他讲得深入浅出。他不惜把功夫用在一本为凡人说法的启蒙小书上,态度又那么诚挚。他也是一位可信赖的导游人!科普兰却又从序言到结束再三叮嘱道:“读这样一本书并不能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深信他的话有理。最重要的是去倾听音乐的本文,正如他所强调的:严肃音乐不是安乐椅,而是触动你,激励你,甚至折磨你的  相似文献   

12.
《数码》2009,(2):28-48
“又到情人节啦!”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的情人节礼物呢??”别再抱怨每年的情人节礼物都毫无新意了,这次,只要你有诚意,肯定能赢得他(她)的心!参考一下我们充满诚意的礼品推荐,说不准还会提升你今年的桃花运势呢。记住啊,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13.
与我同行     
<正> 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每次借着点点星光、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和“妖怪”(我的一个同学)回宿舍的时候,他总是要问:“嘿!老毛,今晚你又在穷搞些什么?”。“你说呢?!”我也总是这样反问式的回答,然而“妖怪”总会明白——其实,他几乎和我一样——在Internet上尽情发挥。是的,Internet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妖怪”称之为“鬼力”),常常令我、“妖怪”以及象我们一样迷恋计算机网络的人迷失在无穷无尽的信息中。我相信所有具有Internet经历的用户都会有同样的感受:“To tell the truth,I love this game!Really,I love thisgame!”。在这一期里,我将继续介绍几个有实用价值的网点和一些相当不错的共享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14.
黄羽 《数码》2007,(4):208-213
REC……“Johnny不喜欢戴护膝,他觉得那样太没型了,是的。只是提了提他肥大的裤子,踩着板子,再次冲向台阶。腾空、抓板、转身、薄地,Yes!他做到了!360度!我知道他行的!”STOP!  相似文献   

15.
CD 藏家快评     
片名:肖邦、德彪西、勃拉姆 斯等人的夜曲辑 片号:EMI 7243 5 73008 2 录音出版:1998年,DDD ADD 片长:77′46″ 过去听的“夜曲”类唱片多是肖邦等作曲家的“专利”。这张EMI的最新夜曲集除肖邦外,还收录了贝多芬、德彪西、勃拉姆斯、舒曼、门德尔松以及萨蒂的多首“夜曲”,  相似文献   

16.
张烁 《高保真音响》2012,(7):107-110
只要对西方音乐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开创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鼻祖,在他并不长的生命岁月中,为人们留下了诸多音乐杰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更关键的是他们其中所蕴含的作曲技法直接预示着二十世纪对于传统手法的彻底摒弃。德彪西的作品每一首都犹如花瓶般精致,细数起来数量也太多,我们这里只讨论他的管弦乐作品,因为管弦乐最能够体现出色彩的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的核心。德彪西最为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有四部,分别是《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夜曲》(1899年),《大海》(1905年)和《意象集》(1912年),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相似文献   

17.
《高保真音响》2012,(7):102-102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新篇章。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努力,使音乐避免公式化而获得自由。他的作品不再苛求于古典音乐的严谨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保真音响》2012,(8):106-106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年)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新篇章.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努力,使音乐避免公式化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子商情》2006,(5):24-37
4年一届的世界杯又将“开波”啦!身为球迷的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个全球共享的盛大节目呢? 到德国去?有这么多钱都未必有时间啦! 在家里看?小小的电视又哪里有临场感呀! 买部投影机吧!用大画面,看世界杯,这才叫过瘾! 下面让我们从投影机的技术、发展、结构、实试等多角度、多方面与你一起感受高清大画面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转眼间,学生朋友们又要放大假了,该怎么打发这两个月“漫长”的时光呢?在家睡懒觉?没品味。狂打游戏机?小儿科。复习功课?这……这话儿怎么说的,怎么越说越困难了!呃,还是背起行囊,走四方去吧。 学生出门总有一个“软档”。怎么说?唉,兜里缺“孔方兄”他老人家呗!坐收音机去澳大利亚看奥运会是没希望了,去新加坡、马来西亚估计也没戏,没法子,就在国内转转吧。在国内旅游也得找好地方,像苏州、北戴河、庐山,这种地方都去滥了,到了那里恐怕会发现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