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荆江典型分汊河段演变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局部河段冲刷调整剧烈,尤以分汊河段最为显著,给航运及河势稳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以荆江典型分汊河段——沙市河段为例,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演变特点,明确了水动力条件、来沙变化及洲滩相互作用对河床演变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影响滩槽变化的特征流量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对河床演变的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河段的滩槽格局将进一步调整,通航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河道宽阔,分汊河段较多,洲滩冲淤消长变化较大,河道深泓主流摆动也较频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分汊河道演变及航道条件随之发生改变。以长江中游主要碍航浅水道之一的嘉鱼水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实测资料,分析微弯分汊型河段自身演变,认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道演变过程和特点,分析水道演变的影响因素,探讨三峡工程对本水道演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水道演变趋势和航道条件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了嘉鱼水道过渡段单双槽交替的变化规律,弱化了汪家洲边滩与复兴洲低滩彼此消长的关系,河道洲滩以冲刷为主,预计在三峡工程的长期影响下低滩仍会有所冲刷,左汊进口更趋宽浅,主流摆动空间增大,航道条件的不稳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邹祝  陈飞  付中敏 《人民长江》2012,43(9):77-80
三峡水库蓄水对坝下河道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对近坝河段影响尤为显著,而对大通以下河口段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近年来仪征水道航道演变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水沙条件变化与航道条件的对应关系,表明三峡水库的蓄水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下游河口段,揭示了来沙量逐步减少对航道条件影响的复杂性。指出在三峡水库蓄水的持续影响下,对河口段重点河段洲滩进行守护,维持良好的滩槽型态,对维持航道条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明  刘林  郑力 《人民长江》2011,42(15):63-65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以后,藕池口水道滩槽格局稳定性下降,航道条件持续恶化的情况,开展了水道演变相关研究工作。模拟并预测了这一典型弯曲分汊河段在新水沙条件下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以后,该水道倒口窑心滩从生成到并岸的周期性演变规律并未发生本质性变化,且该区域可能在倒口窑心滩并岸之后发育新的心滩;航宽有不断变窄的趋势,建议及早展开系统治理,以保证该航道稳定的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河段建设"黄金水道"的可行性,采用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研究了长江上游溪洛渡、向家坝、三峡等11座水库联合运用后,该河段河道冲淤演变与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研究成果表明,上游建库后,该河段总体河势仍将保持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可能会发生调整;上游建库对航道条件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为枯水期的补水和航槽的冲刷,不利方面包括心滩和边滩冲刷可能引起的航槽不稳、碍航浅滩在蓄水期冲刷不充分、局部河段河势调整等变化。  相似文献   

6.
黄勇  袁晶  高宇  吴国君 《人民长江》2019,50(1):18-23
沙市河段是上荆江河势较为复杂的河段之一,也是航道治理的重点河段之一。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沙市河段实测地形资料以及沙市水文站的实测水文资料,从来水来沙、深泓平面、洲滩、深槽以及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沙市河段的近期河道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沙市河段整体呈现冲刷的趋势,深泓平面摆动集中在分汊段,沿程洲滩冲刷萎缩,横断面冲淤时有发生,20 m深槽冲刷发展,接近贯通。(2)受到沿程护岸工程以及洲滩守护工程等的影响,该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内仍会有所调整。(3)河段尚未达到冲淤平衡,未来一段时间内,河段仍将以冲刷为主,若无人工干预,滩槽演变趋势将延续近期的变化,由此对防洪、航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樊书刚  杨祥飞  朱代臣 《人民长江》2012,(Z2):84-86,101
杨林岩水道位于长江中游,为顺直分汊型河段。历年河道实测水文、地形资料表明,该河段多年来河道外形相对稳定,河床演变主要受自身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河段年际、年内的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造成该河段江心滩南阳洲洲头低滩及右缘冲刷崩退,支汊有一定发展,右汊主航槽中段展宽,河段航道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应尽快实施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8.
江凌 《人民长江》2014,45(14):1-4
长江中游湖广-罗湖洲河段河势总体稳定,但近几年滩槽形态变化明显,对防洪、航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实测地形、水文、泥沙资料,并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对该河段河床变形特点、水流输移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河床演变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演变原因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沙量减小、流量过程发生变化,是该河段近期滩槽冲淤变形的主要原因;该河段总体河势将保持稳定,但航道条件有恶化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汉口和仙桃水文站近期水沙变化特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长江中游武汉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汉口站多年平均流量和径流量略有降低,蓄水后汉口站输沙量出现大幅度减小。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仙桃站水位年最大变幅明显减小,下泄沙量明显减少,含沙量减小;三峡水库建成后,近几年汉口站含沙量减小明显,2011~2016年武汉河段河床冲刷明显。武汉河段内多年来除局部滩槽冲刷变幅较大外,滩槽平面位置和形态总体而言相对较为稳定,预计武汉河段整体河势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从工程安全和防洪方面考虑,建议对武汉河段特别是工程密集局部区域,进行水下地形监测和跟踪分析研究工作。该成果可为武汉河段未来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窑监河段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改变,使河床发生相应调整。三峡工程不仅引起该河段年际间水沙特征变化,含沙量显著减小,年内水沙过程也发生变化,表现为蓄水期流量减少,退水过程加快。根据现有实测地形数据,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2002和2007年年内监利河段河床冲淤分布、横断面变化与航道条件进行了比较,并采用资料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对航道条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监利河段年内仍遵循蓄水前"涨淤落冲"的规律;汛期淤积强度较蓄水前减弱,汛后冲刷动力也有所减小,水沙不利年份时航道条件仍呈恶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孙峰 《人民长江》2003,34(9):26-27
三峡通航建筑物上游隔流堤工程位于大坝上游引航道右侧,起到工程汛期低水位运行时将引航道与长江主流隔开,减少引航道淤积和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的作用.其中跨临时船闸上游引航道段(简称深槽段)施工项目2002年8月15日开工,是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通航、发电3大目标实现的控制性项目之一.对工程所存在的影响工期的填筑、料场开挖、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道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上游建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逐步实施,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和出库泥沙量均出现大幅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在较长时期内产生较大幅度的沿程冲刷,荆江河段首当其冲.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道特性变化情况,并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从河型、河势和河床形态等方面对荆江河道特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河道特性总体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各河段河势将在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势调整过程中相应岸段崩岸在所难免.为保障荆江的防洪安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针对本河段河道特性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应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科学与水工程》2020,13(2):124-135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 has changed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For navigation purpos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over a long-term period and the shoal-channel evolution over different seasons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a two-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and river bed evolution in the Yaojian reach downstream of the TGP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a high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North Branch, while a low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South Branch. Thus, the main branch will not change in the near future because of the low sediment transport load. In this study,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adjusted by the TGP was restored to the conditions before the TGP, and the river bed evolution under the adjusted and non-adjusted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was calculat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 the reservoir storage accelerated the flood recession process and decreased the erosion by11.9% under the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in 2010, and the deposition in the flood season decreased by 56.4%.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局部河段河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影响了长江航运。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的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的河道冲刷和崩岸等概况。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荆江河段的河道变化趋势,提出了荆江河段河势控制的初步方案,对沙市河弯、公安河段、石首河弯及监利河弯提出了阶段性的初步治理设想,可为荆江河势演变研究和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颜国红  胡春燕 《人民长江》2008,39(24):10-1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主长1 893 km,由于河道冲淤变化、堤防长年失修、以及上游建库拦沙作用等影响,导致河势变化复杂、局部河段崩岸严重、航道淤积阻塞等问题,对中下游防洪与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998年大洪水过后,由国家投资完成了以堤防加固为主的护岸工程建设,但由于规划中的后续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实施,不利于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同时,受三峡等上游水库拦沙造成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河道冲刷与江湖水沙变化关系的影响,亟待加快后续规划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防洪与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采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不同时期荆江重点险工段调关弯道的冲淤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河势调整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该段河道的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航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凸岸边滩年际间呈持续冲刷趋势,冲刷位置不断下移导致河段展宽引起航道条件恶化;在平滩流量(20 000~25 000 m3/s)持续时间>15 d的年份,凸岸边滩冲刷后退,反之淤长;冲淤幅度与年均来沙量,尤其细沙(d≤0.125 mm)含量密切相关,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荆江一期工程实施后,在当前水沙条件下凸岸边滩会继续受冲,形成枯水双槽,航道条件将恶化。水沙过程的改变是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的主要原因,遇大水且来沙量较少的年份,荆江门河段很可能出浅碍航,这可为下荆江弯曲河段航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项建设工程来说,由于其建设投资渠道、权属与功能以及运营方式不同,因而可以采取不同的建设管理方式。对于公用建设工程或自营式项目,近来又出现了“由业主组织发包、全面委托管理”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业主只负责立项、筹资以及建成后运营管理,而将繁杂的建设管理事务委托给专门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社会性机构——建设经理,由建设经理负责从项目规划直至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面管理(CM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业主不必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充分发挥建设经理的专业经验优势,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避免建设过程中决策管理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潘庆 《人民长江》1997,28(5):22-24
在概述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特点和各类河型的形成条件后着重分析了各种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展望21世纪,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将加大,主要表现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运用和岸线保护与利用程度的大大提高两个方面。其综合影响的结果是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河型和河势不会出现重大调整,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冲深,河热的局部调整,以及分汊河段支汊的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