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根治海河期间,泃河按10年一遇洪峰流量1080m3/s进行了治理。开挖了引泃入潮,引泃河水入潮白河下泄,设计流量830m3/s(5年一遇);在引泃入潮入口泃河下游建辛撞节制闸,设计流量250m3/s,一般洪水不再入蓟运河,超过5年一遇时辛撞闸行洪250m3/s,辛撞闸以上行洪流量超过1080m3/s,利用辛撞闸以上左岸分洪口门分洪入青甸洼。为渲泄鲍邱河洪水,引泃入潮与鲍邱河交汇点兴建了罗村渡槽,设计鲍邱河下泄流量178m3/s,设计水位9.9m。1980年,原廊坊市地区水利局,编制了“鲍邱河配套工程设计书”,曾纳入海河流域规划设计内…  相似文献   

2.
鲍邱河、引泃入潮洪水遭遇与鲍邱河治理廊坊市水利局郭璞,杨璞,刘敬礼鲍邱河是我市北部三河、大厂和香河北部唯一骨干排水河道,河长80公里,流域面积522.6平方公里,有耕地45.5万亩,人口约20万人。鲍邱河源短流急,上陡下坦,上游自排(面积394平方公...  相似文献   

3.
<正>廊坊市位于海河流域中下游,境内有泃河、引泃入潮、北运河等10条主要行洪河道,河道总长度408km;市域内还有鲍邱河、普池河、武河等10条骨干排沥河道,河道总长度189km,市域内河道众多,河湖管理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4.
刘新标 《治淮》2009,(5):15-16
一、工程概况 淮河人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人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本期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新建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总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其中海口北闸共11孔,  相似文献   

5.
“96.8”洪水从8月4日开始,上游17座大中型水库均提闸泄洪,使衡水市受到三路洪水的袭击;北路滹沱河北中山行洪流量3400m^3/s,中路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行洪流量570m^3/s.东路卫运河行洪流量1780m^3/s。面对凶猛的洪水.全市人民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和解放军、武警官兵一道,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朱小琳  仇明 《水利天地》2012,(12):40-41
一、工程概况新沭河三洋港挡潮闸枢纽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郊新沭河入海口。三洋港枢纽按新沭河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流量6400m3/s,相应闸上设计泄洪水位3.88m,闸下水位3.7m。设计挡潮标  相似文献   

7.
张波 《治淮》2009,(4):30-31
一、枢纽概况 三洋港挡潮闸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郊,距新浦市区25km左右,距连云港港口约25kin。根据规划,三洋港挡潮闸是一座具有挡潮减淤、泄洪、蓄水、交通、航运、排涝等综合功能的水利枢纽。该枢纽工程按新沭河50年一遇洪水6400m^3/s的标准进行设计,以上游45kin处石梁河水库100年一遇泄洪流量7000m^3/s为校核流量。  相似文献   

8.
林海燕  翟志峰 《治淮》2009,(11):9-10
一、怀洪新河及何巷闸概况 怀洪新河是分泄蚌埠以上部分淮河洪水直接入洪泽湖的分洪河道。怀洪新河西起涡河下游左岸的何巷分洪闸,经原澡潼河,至双沟镇后(分为两支)人洪泽湖,全长135km。设计标准为淮河干流100年一遇洪水时分泄淮河洪水2000m^3/s,3年一遇的排涝流量1650m^3/s。  相似文献   

9.
姬伟  光辉  张凯  尹心悦 《小水电》2022,(5):36-38
工程建设必要性及规模分析论证是水闸规划设计的关键内容。从青州市利用弥河水资源、有效涵养地下水源、设计及校核洪水标准、正常蓄水位等方面对青州市弥河闸重建必要性及规模进行分析论证,确定该闸50年一遇设计流量5 380 m^(3)/s, 100年一遇校核流量7 500 m^(3)/s,正常蓄水位79.0 m,相应蓄水库容460万m^(3);研究成果为青州市弥河闸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图1幅。  相似文献   

10.
子牙新河献县站(文中指进洪闸和进洪堰,下同)原设计条件下,行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闸下设计水位16.0m.行洪能力6000m^3/s;校核标准按1963年型洪水.相当于250年一遇.闸下校核水位17.0m,行洪能力9000m^3/s。子牙新河自开挖以来,为于牙河系的防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子牙新河献县站的行洪能力直接影响着献县泛区的防洪及规划。  相似文献   

11.
王强  冯小忠 《中国水利》2012,(22):46-48
一、工程概况 新沭河治理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标准,主要控制断面流量为石梁河水库闸下6 000 m3/s,临洪闸下至三洋港闸下为6 400 m3/s,工程等级为Ⅱ等.三洋港枢纽工程由三洋港挡潮闸、排水闸和左右侧上下游导堤等组成,三洋港挡潮闸工程位于新沭河下段桩号11+680处的干河上,是新沭河入海口控制建筑物,具有挡潮减淤、泄洪、蓄水、交通、排涝等综合功能.闸上设计行洪水位3.88 m(黄海高程,下同),闸下水位3.70m,设计流量6 400 m3/s;设计挡潮水位为100年一遇潮位3.90 m,校核挡潮水位为历史最高潮位4.08 m.  相似文献   

12.
张业林 《治淮》2014,(7):29-30
一、概述 三洋港挡潮闸枢纽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郊新沐河入海口临洪口。根据规划,三洋港枢纽按新沭河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流量6400m3/s;河道强迫泄洪水位作为校核洪水工况,校核流量7000m3/s;设计挡潮标准为100年一遇高潮位,历史最高潮位作为校核挡潮标准。  相似文献   

13.
1.工程概况 子牙新河海口枢纽由子牙新河滩地泄洪闸、主槽挡潮闸、青静黄挡潮闸、滩地挡潮埝及滩地溢流堰等建筑物组成。其中,滩地泄洪闸建于1958年,在子牙新河行洪滩地内,闸室下游设有交通桥。泄洪闸共16孔,混凝土闸门,每孔净宽5m,闸底高程0.0m,设计流量为1089m^3/s,校核流量为1248m^3/s。  相似文献   

14.
淮河入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主要由新建的海口南闸、海口北闸、黄海公路南桥、黄海公路北桥组成:其设计行洪流量2 270m^3/s,南偏泓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排涝流量243m^3/s;工程概算总投资1亿多元,计划工期18个月.  相似文献   

15.
郁江洪水灾害频繁,流域内目前仍缺乏超标洪水应对措施。平陆运河工程为郁江分洪至钦江创造了条件,本研究从防洪工程体系、洪水(潮)遭遇、分洪能力等角度分析平陆运河分洪的可能性,提出分洪原则,经过综合比选,推荐以不漫出现有河槽,最大分洪流量为1000 m3/s的分洪方案,为完善郁江流域防洪体系,发挥平陆运河工程综合利用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工程概况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的主干道,也是洪泽湖泄洪的最大口门,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承泄淮河上、中游流域15.8万km^2洪水,同时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汇水。从三河闸至闵桥、施尖入高邮湖、邵伯湖,再经金湾闸、太平闸、万福闸、芒稻闸至三江营而入长江,全长158km,属流域性河道。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末进行的大清河中下游治理工程.大清河北支新盖房分洪道设计流量5000m^3/s;南支枣林庄枢纽以下枣林庄行洪道设计流量2300m^3/s,赵王新河(包括赵王新渠)设计流量2700m^3/s;东淀按“一水一麦”生产方式疏浚淀内大清河.设计流量200m^3/s.开挖了中亭河小庙至西河闸段.设计流量100m^3/s;下游独流减河设计流量3200m^3/s,海河(西河闸)相机泄东淀洪水800m^3/s;  相似文献   

18.
关于洪泽湖校核洪水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乃聪 《江苏水利》2000,(11):24-25
1 前言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定为3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淮河流域规划中,仅对300年一遇洪水作了安排,主要工程措施是开辟洪泽湖以下淮河入海水道,并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m~3/s,强迫行洪流量7960n~3/s,确定河道规模。按此工程规模实际对2000年一  相似文献   

19.
泃河是蓟运河水系的一条较大支流,它发源于兴隆县青灰岭,流经兴隆、平谷、密云、顺义、大厂、三河、蓟县等县,在宝坻张古庄与州河汇合后入蓟运河。在平谷附近有错河汇入,在三河高老寨村有鲍邱河汇入。干流上设有罗庄子、海子水库、三河等水文站,三河站以上河长160km,集水面积1790km~2。三河境内泃河河道最大安全泄量为1080m~3/s,三河站上游46km处有一海子水库(中型),在支流错河上还有西峪水库(中型)。  相似文献   

20.
郑立新 《北京水务》2005,(B06):25-27
凉水河开发区段位于大兴区和通州区境内,从现状旧宫桥(桩号13 729)至马驹桥闸(桩号23 597),河道全长约9868m。该段河道在1991—1992年进行了治理,现状河底宽46~47m,边坡1:2,治理标准: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流量Q20=338~467m^3/s,校核流量Q50=544~730m^3/s。由于该段河道及上游河道沿线污水未得到治理,现状污水全部直排入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