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更多地为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二维码技术的应用是提供并保障BIM模型介入全寿命周期管理实施的重要手段。分析对比了数字化移交模型与整个项目建设管理过程后,发现BIM模型的信息落实情况以及项目管控的反馈信息始终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造成BIM技术难以真正落地。介绍了二维码技术如何同BIM技术相结合,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避免BIM与现实管控脱离,形成保障全寿命周期管理落实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BIM以其信息化、可视化、参数化等特点,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BIM技术较少应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以福建省某面板堆石坝为例,将BIM技术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并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方案,即在设计阶段,实现三维可视化、信息化、多专业协同设计,减少设计变更;在施工阶段,实现BIM5D施工管理;在运维阶段,实现综合BIM模型展示、大坝安全监测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定检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解决运维管理中传统的单纯通过人工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通过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将堤防运维基础管理信息、巡检养护信息、堤防工情水情信息与堤防BIM模型相结合,实现不同类别运维信息的动态可视化管理。引入QR code二维码技术与SQL数据库技术,实现在BIM模型中查询堤防工程运维状态。同时引用UWB技术与BIM集成管理和UWB电子围栏技术最终实现堤防工程巡查养护的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 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将电网设备成本管理与全寿命周期管理相结合,针对当前电网变电设备投资决策中欠缺对项目综合效益的考虑,设计规划阶段未充分考虑项目总成本优化等问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引入成本损耗总效应的概念,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设备决策选型的典型应用,并基于“一台三库”模式的综合集成平台,进行了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决策系统的开发,使系统具有可移植、可扩展、模块化等多项优势,最后以甘肃某电网工程设备选型为例实现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技术先进且实际可用,为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极大地推动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上,BIM技术能够完成给排水管网的数字化和虚拟模型建造,导入时间维度和成本信息,实现施工组织设计的三维建造模拟,解决了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管网排布、碰撞检测、成本优化和工期控制等问题。本文重点将BIM技术应用于数字化模型标准的给排水智能设计与建模,以验证其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水利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通过BIM与RFID集成技术,将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及机械设备的属性信息、坐标信息存储于RFID标签中,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到BIM 4D模型中;根据不同危险因素的安全计算规则,确定危险区域及作业人员的安全状态,并对作业人员实施安全预警;以水闸工程的施工仿真为例,运用集成BIM和RFID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和作业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快速高效计算出危险区域的范围,完成工人安全状态的判定并进行安全预警,以降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研究成果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BIM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以大连市庄河Ⅲ(300MW)海上风电场BIM开发设计与应用项目为例,建立全专业的海上风电场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的精确定位及直观性进行碰撞检查、设计优化,避免后续大量的施工返工工作;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式,提高升压站节点设计及出图效率;提取三维模型中的信息进行精确工程量计算,为造价控制、施工决算提供依据;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BIM模型在SACS和ANSYS中的转换与应用。在此项目中应用BIM技术,为海上风电场的设计提供了强大和高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为今后BIM技术开发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电资产管理面临复杂性、长周期等挑战,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大规模工程资产管理的要求.通过建立水电资产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形成工程数字资产,实现贯穿水电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本文以此为基础,解读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asset lifecycle management,ALM)和BIM的含义,剖析水电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以Crossrail、NIEAP、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为对象,重点研究基于BIM的水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阶段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程度低、信息管理繁琐等问题,引入可视化程度高、集成信息强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并以Revit作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BIM模型与监测数据相关联,开发了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载入仪器族、插入测点、查询测点信息、查询数据等功能,实现了BIM模型与监测数据的交互,对其他BIM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混凝土坝浇筑过程受自然环境、坝体结构、混凝土供应、坝体浇筑入仓手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关系,使得目前混凝土坝浇筑仿真建模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混凝土坝浇筑仿真智能建模方法,以直接提取或间接转换的方式将BIM信息和混凝土坝浇筑仿真模型信息联系起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建模。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缩短了混凝土仿真模型构建时间,提高了模型构建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同时也使得建立的模型便于工程设计人员理解。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倩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10):139-142
为简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可视化仿真方法,构造了工程建筑物的三维数字模型,并根据Navisworks软件的数据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其可视化、四维模拟功能及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了工程施工过程的动态演示及仿真信息的可视化查询。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平面CAD技术解决了许多单专业或单领域的纵向技术问题,而多专业和跨领域协作的横向关系越来越影响和控制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BIM技术正在成为这种横向关系的引力场。以应用BIM技术的Bentley软件平台为工具,创建泵闸工程建筑和结构专业模型,梳理BIM技术设计管理流程;阐述了协同设计环境数据集成、模型组装、碰撞检测、出图交付、添加信息等技术过程;并通过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间信息交互和协同,论述了基于Bentley平台的BIM技术将项目的不同环节、不同时序统筹为一个整体,BIM数字化模型具备可持续利用价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利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展示需安装专业软件及展示不便、不能远程浏览和远程交互不便等问题,采用基于WebGL技术的Three.js框架,通过坝体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导入、浏览器中坝体模型的重构、模型环境的渲染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大坝三维模型在客户端浏览器Web方式可视化显示、三维漫游及远程实时浏览与交互,避免了模型展示需安装专业软件的繁琐过程,增强了展示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并可进一步应用于水利信息化可视平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已有缺陷、施工效率低及后期运行管理不便等问题,引入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以某田间工程为例,利用Bentley系列软件与CATIA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建立了精度较高的三维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并解决了由于设计原因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施工阶段通过快速出图、计算工程量及造价、进行施工模拟提高了施工效率;并提供了后期运行管理平台的开发思路,进一步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对BIM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情况确定出合理的施工进尺并实时可视化评价结构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首先利用BIM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基础模型,通过对建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结合系统仿真原理得到引水隧洞施工进度;其次将几何模型转换为数值计算模型并建立进度数据库与引水隧洞数值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有限元分析围压系统的安全状况,根据不同进尺下的进度计算及围岩稳定分析结果,合理选择施工进尺;最后基于Python+VB.net混合编程技术编制了引水隧洞施工进度与围岩稳定安全仿真系统。工程应用表明,该系统将隧洞施工进度、支护体系与围岩稳定性进行结合,可为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及施工现场控制提供可视化技术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姜鹏  张燎军 《水电能源科学》2014,32(1):100-103,99
针对渡槽结构的抗风安全问题,以某排架式渡槽工程为例,建立了渡槽结构—风场流固耦合三维数值风洞模型,采用AR模型合成具有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脉动风时程模拟真实风场,研究了在脉动风作用下风场的绕流规律及渡槽的风致响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的脉动风的放大系数与现行规范给出的风振系数相近,可知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鉴于IFC标准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且目前已被大多数软件所支持,基于IFC标准设计水电设备信息模型并开展实际应用,以高度集成设备各维度的信息,避免因数据的异构性而造成的信息共享困难。首先分析了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及其现有的设备信息实体,阐述了扩充IFC标准中设备实体的方法,并将设备信息进行分类规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电设备信息模型框架,进而给出使用此框架创建设备信息模型的流程和设备信息模型的解析方案。该方法已应用于某水电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中,为水电设备信息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数据源。  相似文献   

18.
对危旧渡槽进行安全鉴定并分析其安全状态,为下一步加固或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尤为重要。以运行40年的大塘口空腹式双曲拱渡槽为例,采用现状调查分析、地质勘察、现场安全检测、水力要素复核及结构安全复核等方法,评价了渡槽工程质量、水力要素及结构安全性。结果表明,渡槽存在一定质量缺陷,工程质量分级为B;渡槽过流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水力要素分级为C;主拱圈拱脚偏心距及抗裂不满足规范要求,支承结构安全分级为B;渡槽地基基础满足规范要求,安全分级为A。因此,评定大塘口渡槽安全类别为三类渡槽。  相似文献   

19.
渡槽作为一种常用输水建筑物,若处于地震高烈度区,抗震性能对其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大型双槽渡槽结构——南水北调双洎河渡槽工程的模拟钢筋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的纤维梁单元子程序,开展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得到关键部位应力-应变曲线,以及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墩底弯矩、剪力时程曲线等。计算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双槽渡槽非线性模型与线弹性模型地震响应差异较大,其中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峰值非线性模型计算结果均有所增大;而墩底弯矩、剪力峰值有所减小;相同调幅下不同场地地震波的输入对结构响应峰值也有影响。所得结论为双槽渡槽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