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北京规划建设》2008,(4):130-132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并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下展开了。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也使北京的近代建筑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05,(11):43-47
哈尔滨近代建筑具有多元化的风格构成,在近代中国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传统建筑文化的再现、新思潮建筑的整体导入、“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试验三个方面论述了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特色,并阐明哈尔滨是近代中国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傅欣 《华中建筑》2009,27(10):147-149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的校园历史建筑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近代高等学府建筑的佳作和典范。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后依然散发着昔日的光辉,记录着它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近代岭南建筑创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各个时期代表作,探讨近代岭南建筑在与西方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所走出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工业化思想为基础的“新建筑运动”而产生的现代建筑。自传人并出现在中国大地之13起,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中断了。“这个中断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的开始,中国建筑新生命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长沙近代大学建筑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由外国建筑师倡导的中国传统形式的雅礼大学近代建筑和湖南大学近代西式风格建筑,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对长沙近代教育和高校建筑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借以肯定长沙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龚静  谭富微  邹祖绪 《山西建筑》2005,31(21):20-21
建筑是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介绍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所起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意识,以此开创出属于中国人的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0.
张卫  袁园 《南方建筑》2004,(6):10-12
本通过比较现代主义对中、日、韩三国建筑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日韩现代建筑发展的经验之路,结合中国本土特有的传统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了中国建筑创作的历程,力图为探索和营造一条有中国化特色的建筑发展之路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13.
蓝滢 《山西建筑》2006,32(2):55-56
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及建筑文化的失落进行了论述,对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多元性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要将传统建筑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建议,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新加坡为例说明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佛教建筑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加坡的佛教建筑尤其反映其传承与革新的表现。新加坡佛教建筑的现代化明显地表现为建筑型制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多元功能等方面,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华勇 《华中建筑》2008,26(5):3-4
形成自己的材料语言,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是建筑艺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创新的突破口之一。在国际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建筑的材料语言出现程式化的问题:不同环境、不分地域、不管技术水平。材料语言的千篇一律暴露了我们建筑精神世界的失落以及对现代化阶段性的误解。该文梳理了国外现当代建筑大师们在建筑材料运用上的两大策略,分析了材料应如何体现建筑艺术现代化的方向:原创性与地域主义.试图为当代.中国建筑既“拔回家园”又“走向世界”理清道路。  相似文献   

16.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而产生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传统岭南建筑文脉的失落,便产生了在住宅设计中岭南建筑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岩  侯幼彬  陆彤 《华中建筑》2007,25(6):170-174
简要分析了哈尔滨道外传统建筑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转型的模式以及建筑的形态表征等,探讨了道外模式的基本特点,力图揭示出传统建筑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呈现的某一地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现状中体会到,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东方文化给中国现代建筑带来积极的启示和信心。该文结合一些具有深层东方文化与哲理韵味的建筑学探索案例,探究这些探索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简单介绍了笔者在现代建筑创作上,对探索东方本土建筑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当前园林建筑设计的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传统建筑元素的最大优势,并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以期在该领域获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