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对滁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2000—2015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变化过程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和林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滁州市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异质性增强。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城市化和退耕还林是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的南京市为例,借助 ENVI、ArcGIS、Fragstats 与 SPSS 等平台及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南京市 2009~2019年间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9年间南京市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由 385 295.31 hm2 减至352 108.58 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1.46%;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显著增加,由 115 489.92 hm2 增至 173 072.81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7.47%;(2)景观空间聚集度和异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景观类型逐渐由占优势的大斑块所控制,由分散逐渐转为聚合;(3)南京市景观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由 2009 年的 0.378 0变化为 2019 的 0.596 6,呈上升趋势。耦合质量在提升,但相对发展度不平稳,由 2009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转为景观格局变化滞后型。因此,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协同提升是保持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GIS技术和Markov模型对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南谯区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南谯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次为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面积最小。2000—2015年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上表现为居民用地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小。但总体土地利用转化活跃程度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景观格局方面,南谯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斑块呈现分散退化趋势,异质性增强。Markov模型预测表明未来南谯区居民用地增加速度远高于其它几类用地,同时耕地面积缩减严重,而林地小幅度增加,水域面积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草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反映南谯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探究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对构建区域生态稳定、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期间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变化原因,结果如下:(1)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生境质量较好的用地构成为林地、草地、水域;较差区域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最为明显,耕地次之;20年间生境质量呈现“慢—快—慢”的下降趋势,2010-2020年期间恶化速度趋缓;(2)在空间布局特征上,山区生境质量高于丘陵、平原地区;(3)从景观格局指数与城镇化两个角度选取影响因子,发现近20年来城镇化指标对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的均为负向效应,景观格局指数对其呈现正相关。合肥都市圈整体生境质量的变化剧烈程度与其周边城镇化速率有关,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平原地区变化程度相较于山区更加剧烈,呈现一定的梯度效应。本研究可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类似区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利用及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对区域生境保护、生态安全构建意义重大。以皖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皖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对2000—2010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总结皖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皖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皖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度指数逐年上升,景观连通性差;皖江上游到皖江下游生境质量值逐渐递减,大部分皖江中下游平原区域生境质量值低于0.6,生境质量较差,皖江上游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生境质量值高于0.6,生境质量较好;2000—2010,皖江流域的GDP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为主体发展,建设用地大面积扩张,整体生境质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南昌水专学报》2017,(1):78-84
以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采用GIS技术分析研究区2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水域湿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增加趋势,分别增加152.69%、343.05%、34.09%,其他用地类型变化不大;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3.9%的草地;新增水域湿地面积主要来自于2.63%的沙地和2.03%的草地。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连云港4期海岸带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连云港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17年,耕地和海域面积不断减小,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变化较为稳定;滩涂的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不断下降,建筑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建筑用地的干扰呈逐渐增强态势.连云港海岸带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区域,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得到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ArcGIS软件绘制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借助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s 3.3,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面,选取斑块面积、景观百分比、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裸岩,分别占研究区国土面积的57%,19%和15%.阔叶林景观百分比(41%)最大,是研究区的基质,其连结性、完整性最好,灌木林斑块密度(0.23)和景观形状指数(53.04)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此外,旱地也表现出很高的破碎性(LSI=51.97).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分布均匀,斑块连结性高,景观斑块集中,但由于受森林砍伐与垦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分布存在一定的分散性,不利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亟待建立协调区域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减少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皂市水电站评价区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遥感数据,在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评价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林地和灌草地是评价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灌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比例最多,分别为1.69%和1.57%;水域和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水域的面积增加了1 230.76 hm2,是增长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在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类组分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区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在本工程评价区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中,林地是评价区内的模地,对景观具有控制作用的生态体系部分。建库后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中水域拼块因水库蓄水使其重要性提高,其优势度由水库蓄水前的4.57%上升到7.68%。  相似文献   

11.
以龙川江干流水文站——小黄瓜园站所控制的集水区为研究区,以1974年、1992年、2007年和2011年的卫星影像解译数据为信息源,选择6个斑块类型水平和8个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1974-2011年间的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并对引起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剖析.结果表明:①1974-1992年,景观聚集度(AI)由89.1427%降为85.9012%,景观破碎化加重,其中耕地和草地破碎化最为严重.1992-2011年,景观AI值升为88.7651%,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破碎化却更为严重,成为破碎度最高的景观类型,其斑块数目(NP)占研究区NP的35.97%;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分布趋于分散,林地分布渐趋集中.②各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在1974-2007年间由均衡趋向不均衡,在2007_2011年间有所改善.1974—2011年,林地逐渐取代耕地的优势地位,草地在整个流域所占的比重下降严重,而建设用地的比重则不断增大,其PLAND增加近140倍.⑧1974—2007年、2007—2011年,流域整体景观的形状渐趋复杂,景观均匀度后期较前期好.耕地和水域的形状后期较前期复杂,而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则是后期较前期规则.④龙川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限制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政府的决策、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龙川江流域国土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区与丘陵山地区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则刚好相反,与多样化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耕地区位熵优势在西部乡镇,园地区位熵优势位于中部乡镇,林地区位熵优势位于东部乡镇。(2)空间格局分异总体水平较高,且从西部平坝丘陵到东部丘陵山地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由强变弱,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由复杂到简单;土地利用优势度由低变高;土地利用均匀度由高变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91,2001和2006年3个时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解译判读以及分类等处理,分别获取了延吉市各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其中提取出延吉市近15年间农用地空间格局的转换特征,并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延吉市农用地变化率为4.55%,主要表现在未利用地大量转换为农用地;2001—2006年间延吉市农用地变化率为-8.20%,主要表现在农用地转换为居民地.造成延吉市农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城市化、人口和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时相TM/ETM+影像,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蚌埠市景观进行分类,解译得到2004和2012年土地利用专题图,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了蚌埠市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湖泊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景观类型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导致建设用地急速增长,占用了草地、耕地,使城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城市地表径流和入渗原有的产汇流条件,导致城市湖泊水质下降.城市的景观平均分维数较低,反映出蚌埠市景观格局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对城市综合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的本质集中在生态风险与生态脆弱性等方面,生态安全研究是低碳绿色发展的热点方向,对于优化景观生态空间结构与维护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应用地理学、生态学以及遥感、GIS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的特征与规律、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关系、景观格局与功能特征;分析景观格局、气候要素与生态系统中土壤、水文过程及植被过程的关系,气候变化对碳储量、NPP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影响生态安全的表现特征及其变化,景观格局是制约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对生态安全机制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建立最优的土地利用分类粒度;随后进行城市生态质量评价并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进行碳排放计算,然后分析成都市各区、县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可得,30 m为最佳分类粒度,2015—2020年成省市城市整体生态质量得到提升,各区、县碳排放总量处于增加状态,且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区域多处于碳排放增加量大的区域。综上可得,成都市没有因为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生态质量变差,而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区域的生态质量改善明显,因此成都市整体处于生态改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徐州市沛县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对研究区多时相TM/E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分类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研究区近10年来的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生态格局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有效性建议,以期能够对研究区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搜集大连市声环境质量现状相关数据,并与辽宁省各市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对比.根据2002年-2006年大连市声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使用DPS统计软件中的灰色预测方法,采用两次残差修正GM(1,1)对2014年前声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大连市声环境质量的变化,为改善大连市声环境质量、加快大连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制约西安生态化建设的原因在于其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举足轻重的贡献与其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之间的矛盾。支柱产业的这种有悖于生态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必须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进而构建新的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