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在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是一项十分迫切且重要的系统工程。从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调研分析、保护规划、保护管理3个层面出发,对现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布局、设施、安全、政策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引导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江村的保护与建设,以安徽省旌德县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展示利用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08,(3):5-5
江西省日前召开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经验,部署下一步保护工作。 近年来,为发掘和保护江西的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该省建设厅和省文化厅联合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省村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建设》2011,(10):16-16
日前,《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很多非常细致的具体规定,例如“垃圾箱、中转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等。  相似文献   

5.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居》2013,(11):15-1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兴国”的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活动已悄然走过10年。为了总结交流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年来的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加强对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晓源 《小城镇建设》2012,(6):95-98,104
在我国现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历史文化名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文化价值高,享有"传统文化明珠"的美誉。因此,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框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全面论述了建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框架的构想。对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过程中存在的物质性过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与社会性过程(名村保护运行保障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此研究能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促进传统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建设,文章以河北蔚县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从村庄保护区范围划定、古堡内建筑保护规划、古堡内街巷保护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新村建设与古村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或简称"名镇名村"),乃至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是中国传统聚落传承至今的,能传承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文化信息,能见证中华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的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一些地方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2.保护规划的编制、修改工作滞后,忽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整体保护,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需要提高. 3.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不注重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新建"假古董",造成许多历史建筑被损毁.  相似文献   

11.
浙江武义俞源村俞氏宗祠价值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茜 《南方建筑》2010,(3):82-85
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宗祠建筑是整个古村落空间与精神的核心。因此保护开发之前详细分析归纳其价值因素构成、制定合理的措施十分重要。对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俞氏宗祠进行价值因素分析,并对该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议。目的是研究古村落宗祠建筑保护开发前期的价值因素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与规划和民居建筑方面的特点。作为"岭南建筑"的一部分,意在挖掘珠海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为保护传统建筑、承传历史文化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主要就发展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作经验与理论,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持续发展,及各地本土建筑与文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四个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通常位于山水环抱的完整微观地理环境之中,选择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建立聚落反映出小农经济社会下的自足心态,对自然环境中山体要素的利用侧重其围合形态所带来的稳定感受、对自然环境中水体要素的利用侧重其满足生存需要的功用。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宅"、"村"同构的选址方式,使得民居、村落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表达出农耕社会的理想栖居图景。浙江省淳安县的芹川村即是这样的传统村落,但随着当今社会类型的转变,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利用方式、民居建筑的空间营造、村落发展的经济支撑等都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从地区建筑当代发展的视角,侧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调查自然生态要素的功能转变状况和民居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15.
厕所是人们生活的必备设施,厕所的设计与建造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传统厕所的地域形式丰富、建造的材料多样、设计的造型各异,充分显示了我们先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筑技术的优秀结晶。本文作者从20多年前的民居调查资料中选取素材,从厕所历史、蹲式厕所、坐式厕所、厕所在民居或村落中的位置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厕所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园林与设计借鉴——中山泮庐住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琦  施瑛 《南方建筑》2010,(3):48-50
历史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和地方风貌,体现着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中山泮庐住居设计从传统历史建筑中寻找创作的因素,包括建筑语言符号的直接借鉴运用和提炼总结后的间接运用。形成水乡特色景观,创造与环境优势相适应的住区园林景观和居住建筑形象,将住宅环境融入到周边自然景观环境之中,形成建筑与园林有机结合之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18.
聚居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其所创造的"蘑菇房"传统民居,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至今仍广为居住,不但适应于当地干热少雨、坡度较陡的自然山地环境,而且其独特的建筑外形与周边稻作梯田相映成趣,贴切地反映出哈尼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选择。面对经济发展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去看待和传承这一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及其独特的居住文化,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民居的设计,试图把在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是一个拥有众多历史古迹的地方,福全古村便是位于闽南沿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福全古村旧时是一个"铺"建制,被划分为十三境,同时村中又有"十三乡入城"的传说,两个数字的相同让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文通过调研"十三乡入城"这一历史事件和福全铺"十三境"的居住社区划分,探究这两者之间关联的可能性,以此为线索全面介绍福全古村的历史沿革及其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研究一般被认为主要探究已经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建筑文明,但作为人类栖息之所的民居不仅过去存在,直至遥远的未来仍将一直延续,所以本文将从传统民居研究视角的演变、传统民居研究外延的拓展以及传统民居研究本体的深化三方面来对我们的传统民居研究进行思考。认为传统民居研究的目的并不应仅仅着眼于民居建筑的本身,而需要在真正理解传统民居结构、造型等基础上以更高的视角来了解这些民居建筑形成并延续的根源。唯有如此,方能理解这些建筑保存的价值,也能在新的民居建设中将传统予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