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鹏  魏旭  曹冬勤 《城市规划》2022,46(3):81-92
基于区域规划理论,提出城市景区化导向型城中村概念,建立城市景区化、景区联动、城市面貌、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城中村演化关系的假设模型。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以及案例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与分析,提出城市景区化导向型城中村规划策略,为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城市景区化对景区联动、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城中村演化具有直接正向作用;景区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对城市面貌产生直接正向作用,同时,通过城市面貌对城中村演化产生间接作用。城市景区化实施主体和方式、经济环境、景观建设和景区间产品差异为重要影响因子。建议在通过城市景区化推动旅游城市城中村改造中,重点关注实施主体与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古镇型景区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要素基础上,通过时间里景区历史文脉的梳理、评析,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2大方面尝试性地总结出历史文脉在同里景区中传承与发展的6大途径:培育自然环境;优化用地结构;保持空间视廊通畅;协调建筑风貌;保护与提升景区风景资源;营造景区氛围、激发活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历史文脉在古镇型景区传承与发展的三大思路,旨在使景区文脉得以发扬,中华文明得以彰显,促进我国古镇型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景观风貌型道路是城市道路中的一种类型,它连接景区的点、线、面。本文主要对其交通组织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使道路在满足交通通行需求的基础上,能充分展现周边建筑景观风貌,塑造活力开放、宜行宜赏的街道空间,带动区域用地开发,促进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景区形象。本文首先分析景观风貌道路的功能,其次对其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再次从路段、交叉口、交通场站等方面提出景观风貌道路交通优化设计方法,最后以实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目前,诸多中小旅游城市提出“城 市景区化”的发展理念,希望通过大力发展 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针对该现象,通过现 状调研和文献研究,归纳出“城市景区化” 的核心内容,并提出“城市景区化”的主要 问题。根据“城市景区化”目标,城市将建设 成为景区,城市与景区融合,城市规划将结 合旅游规划内容,为“城市景区化”提供空 间载体。“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首先与空 间规划体系中的各项规划衔接,融入“城市 景区化”发展理念;其次,城市规划内容从 城市功能布局、旅游设施布点、城市文化传 承,城市交通组织等4个方面体现“城市景 区化”;最后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 例,说明策略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5.
杨木  王东 《中外建筑》2014,(11):109-111
城市混凝土森林的扩展,唤醒都市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由此开始,城市越来越注重景区公园的建设,所以与之配套的商业建筑的设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鉴于对徐州市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设计研究,探究基于城市滨水景区中的商业建筑设计,寻求城市景区中商业建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的总体结构和特征,对其进行总结,利用数据模型对不同分景区的规模度和优越度进行测算,最终对其个体空间要素提出优化,对整体空间要素进行调整,对空间组织流线进行梳理,以满足武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对滨湖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区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提出的新理念,总体城市设计将对城市体型环境和空间特色进行引导。该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城市景区化"的核心内容。然后分析"城市景区化"的空间特征,其空间单元具有旅游吸引物、服务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功能区等要素,具有体验化特征,其空间结构具有网络化特征。最后针对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空间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城市功能布局、旅游吸引物与服务设施布点、城市交通组织、城市文化传承、景观风貌特色等方面,说明"城市景区化"背景下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景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其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营造公共空间活力能让游客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景区的社会经济效用。运用环境行为分析方法,开展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实证分析,立足于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人的行为和需求为本,解析得出游客的时空特征与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分别从空间设计与活动内容上提出增强空间活力的优化策略。为完善景区公共空间设计、提升景区活力和整体形象与品质,提供决策依据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9.
唐密  万衍  贾春  曹利 《规划师》2011,27(Z1):73-77
泸州张坝桂圆林景区详细规划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指导思想,提出“保护重点、保护特点、带动周边”的主要规划策略,并结合相关规划对景区进行总体布局,形成“一核、一带、两区”的规划结构,力求将景区建设成为以百年桂圆林古树为核心,集生态观光、都市休闲和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风景公园和生态度假地.  相似文献   

10.
郝志刚  孟立文 《山西建筑》2007,33(15):48-49
从形态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竹子在杭州城市景区中的应用现状,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采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即使用状况评价)方法对竹子在杭州市景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找出竹子在杭州市景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类似城市旅游景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都龙藏寺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复合城市功能开发推动文物遗存保护利用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克雪 《城市建筑》2014,(18):29-29
统筹城乡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城乡统筹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期。农村村镇作为旅游整合的突破口,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促进村镇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上,推动村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修权 《山西建筑》2012,38(16):11-12
概括了吕梁市当前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从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和发展城市公交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缓解吕梁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既悠久又崭新的议题,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学界讨论的前沿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城市规划与设计能够对人群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对城市规划决策和项目展开健康影响评估被认为是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阐述城市规划影响和作用于人群健康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的内涵、程序和工具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戴维森镇为例阐述运用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推动当地社区健康发展和实现健康城市规划策略的探索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公共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指出未来展开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的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伟 《山西建筑》2008,34(4):41-43
通过特色文化提取、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质,同时运用多因子叠加方法制定建设策略,从而通过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塑造,达到保护和加强城市格局,延续历史文化,综合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突显城市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大城市发展快速,经济发展所衍生的城市问题众多,提高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针对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轨道交通发展较成功的城市进行分析借镜,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伴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重大影响,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建筑试验场.在国际化城市的再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关系,提高中国建筑师的水平,创造具有批判意义的中国建筑,摆脱当前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状态,是建筑界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不仅应满足城市人流、物流的需要,而且应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完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加强对重大道路设施建设项目的分析论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的促进与制约作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19.
吴松涛  薛睿 《城市规划》2016,(12):91-97
我国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各地区、各城市整体的研究和努力。各地对城市设计实施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总结这些认识演进过程,对下一步推动城市设计实施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城市设计实施为例,按"风貌、秩序、活力"三个价值取向演进为主线将其从时间上划分为"风貌塑造"、"空间秩序管控"与"城市活力激发"三个发展层次,并对其"宏观背景、影响要素、规划成果、规划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期通过哈尔滨案例剖析,从地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视角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目标与发展方向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城乡间平衡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农村建设提出城乡区域规划的新理论体系——"新乡村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设想——半小时服务圈,达到同城市地区不同环境同治生活的目的,从而减少劳动力及人才流失,改变农村地区荒废化现象,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与活力,促进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