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S油田中浅层N^1-N_2~1油藏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油藏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准确评价水淹层确定剩余油富集区是油田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岩石物理实验与测井资料为基础,明确研究区水淹机理与水淹特征,建立水线法与流体替换法求取油藏原始储层参数,提高水淹层定性识别的精度;在相渗实验基础上,建立产水率计算模型,形成水淹层6级划分标准,实现水淹层分级解释定量评价。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水淹层,提高水淹层的解释精度,水淹级别解释与生产测试结论更加吻合。不同的水淹层解释方法都有区域适用条件,准确求取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与产水率是水淹层定量评价的基础,但对于低矿化度水淹层电性特征接近于原始油藏电阻率的储层目前没有较好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2.
文东油田是处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高温、高压、高盐低渗透砂岩油藏,应用传统的套后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以及利用常规电阻率测井资料确定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效果不佳。在利用产出剖面资料确定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水淹层水淹程度的非均匀特征导致水淹层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差异,通过面积等效法构建非均匀水淹层饱和度模型图,应用此改进方法确定出非均匀水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方法改进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法改进后的计算结果更能反映水淹层的整体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进而可准确掌握区域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为油藏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特定的饱和度测井不仅可以求解剩余油饱和度,还能识别水淹类型,但目前利用饱和度测井在单井水淹识别方面研究较多,而全油田范围进行水淹类型划分研究很少。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强边水大型海相砂岩Main Pay油藏为例,通过饱和度测井与产液剖面测试动静态资料分析,结合相渗分析综合确定了油水识别标准。依据饱和度测井中C/O模式和俘获模式的不同原理,确定了淡水水淹和地层天然盐水水淹的识别方法,根据水淹程度不同将储层划分为5种水淹类型,并基于单井评价结果确定各小层水淹平面特征。通过水淹特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ain Pay油藏的注采关系,为下一步的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测井资料确定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各老井产层剩余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测井资料难以实时反映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测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在常规产水率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2个参数,推导出新的产水率模型.依据新模型建立W油田不同束缚水饱和度下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图版,系统阐述利用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图版确定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及水淹模式,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研究区层内剩余油垂向及平面分布情况.研究区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老井的产水率资料,拟合剩余油分布情况具有代表性,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产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5.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心水驱油岩电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际岩心,通过模拟地层条件进行水驱油岩电机理实验,研究东濮凹陷深层油藏水淹层孔隙度、电阻率、含水饱和度和注水压力等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水驱油藏水淹层复杂的变化过程,为更有效地实现油田开发中后期水淹层定量分级、精细评价、预测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评价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通过对中原油田马厂区块注水开发的研究,综合利用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对以剩余油饱和度为核心的产层参数进行定量评价,提出用改进的阿尔奇公式求剩余油饱和度Sos,用驱油效率评价水淹级别,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水淹层解释软件,从而使水淹层评价工作趋于精确化、系统化、规范化,提高了剩余油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临盘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注入水有淡水、污水、盐水以及淡污混注等类型繁多且复杂的特征,利用先进的岩样水淹实验技术,研究了临盘油田水淹机理,建立了理论意义更加明确、精度较高、适合淡水水淹、污水水淹、盐水水淹以及淡污混注水淹、模型单一化的临盘油田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经实际处理数十口井的测井资料,水淹层解释结果与实际生产测谈资料吻合较好,特别是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精度较高,几乎不受测井解释人员水平影响,很好地达到了应用测井资料高精度评价水淹层的目的,地质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是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当油田发生水淹后,储层的润湿性、地层水电阻率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所需的处理参数必须重新确定。以南中国海某河流相沉积油田的储层在水淹后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关键参数研究为例,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和地层混合水矿化度与实际含水率的关系,研究探索求取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关键参数的有效方法,应用中与实际生产符合较好,为此类开发油田的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取心井和观察井的动态测井资料及岩心分析数据为依据,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模型,通过对辽河油田锦16块油藏部分开井的精细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储层参数,剩余油饱和度等,达到水淹层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精细解释水淹层尤为重要.应用不同沉积微相的密闭取心井资料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并将产水率划分水淹层标准转化为含水饱和度划分水淹层标准,分别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水淹层解释标准,现场应用效果较好.新的解释标准可为测井解释、油藏模拟工程计算、射孔方案编制及油田开发分析调整...  相似文献   

11.
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利用吸水产液剖面及C/O比饱和度测试等动态资料,通过油藏动态法绘制锦州9-3油田小层水淹平面图;然后,通过公式推导得到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式,并结合水淹平面图定量研究了各小层平面及纵向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根据研究结果实施了3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克服了油藏动态法只能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局限性,为海上同类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评价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 ,通过对中原油田马厂区块注水开发的研究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对以剩余油饱和度为核心的产层参数进行定量评价 ,提出用改进的阿尔奇公式求剩余油饱和度Sos,用驱油效率评价水淹级别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水淹层解释软件 ,从而使水淹层评价工作趋于精确化、系统化、规范化 ,提高了剩余油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孤东油田水淹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疏松砂岩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开发时期的测井资料进行解释,总结出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为该油田的剩余油挖掘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ZJ2I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由于储层内部钙泥隔夹层发育、纵向非均质性强,且海上油田取资料少的特点,使得油藏在该阶段的真实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较难有直接的认识。利用密闭取心的压汞和饱和度分析两项化验资料得到的储层纵向采出指数,并结合油田开发现状可对油藏纵向水淹状况做定量评价,并反映水淹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高部位,水淹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强,物性差及钙层发育程度强的储层,水淹稍弱。  相似文献   

15.
复杂断块油田CO2驱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井、吸水吸气剖面、产液剖面、剩余油饱和度及油气水性质等动态监测技术及相应监测技术的组合,满足了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开展CO2混相驱试验方案的编制、试验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H26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WH油田H2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HWH油田H2 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 ,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 ,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 ,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 ,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 ,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井间和近井底地带的剩余油分布,以及油藏非均质对剩余油饱和度的影响,研制了非均质介质水淹时出现末端效应的统计模型,这一模型能够评价因油层非均质性而造成的油层剩余烃的数量,且已在现场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经过多期调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早期勘探阶段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三维精细表征需求。为了满足研究需求,进一步改善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效果,需开展测井精细解释评价研究。针对E31油藏储层岩性变化大,粗、中、细砂岩发育及部分层段发育砂砾岩、砾岩的岩性复杂特点,采用多参数图形聚类分析算法,实现了该油藏岩性剖面连续处理解释,可以有效的识别岩性;针对开发历程长、测井系列多样、主力层电性特征差异大等问题,采用细分手段建立储层参数模型及解释标准,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基于自然电位影响因素分析校正及室内渗流理论,建立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实现了储层水淹级别的划分。研究成果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潜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中厚层内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精度,提出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岩心、岩电、测试等化验分析资料,重点研究中厚层内不同粒度、岩性、电性、水性、含油性、岩相,韵律与水淹层、剩余油之间变化规律,并建立中厚层内细分解释模型和水淹层、剩余油精细综合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