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用地空间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和扩张,城市空间也逐步由主城区向郊区扩散,不少城市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与国内许多成长型城市一样,近些年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也出现了无序蔓延的势头,土地利用程度较低。该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典型城市增长的案例研究,分析其增长模式及特点,对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提供借鉴,并结合杭州市发展现状,提出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模式,为杭州城市未来的有序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城规划: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之一,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各方面领导关注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寻常百姓关注除了拥挤的市区哪里还能够选择新的安居乐业的地方,地产投资商关注哪里是今后地产发展新的增长点.新城规划,表面上看主要是新城的人口规划和用地布局的规划,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总体规划修编的核心思想,即如何贯彻"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讲是如何落实<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空间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3.
姚南 《规划师》2013,29(2):20-25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其影响尚不可被完全预知,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智慧城市引发的变革有充分的认知,并在一些城市新区的规划去积极摸索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成都市天府新城规划结合智慧城市的理念,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点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采用功能复合的产城单元布局,形成城田相融的生态格局,构建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4.
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通过建立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等因素的MNL模型,研究既有新城规划对于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道路宽度和路网密度的增加可能刺激小汽车出行;医院、娱乐设施、学校、住宅、办公场所等到达地土地利用性质更易吸引小汽车出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新城居民的"公共交通/小汽车"选择不存在显著影响;公交线网重复率的提高促进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小汽车拥有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居民出行行为选择有较大影响。最后,从三方面提出对新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尹金宁 《山西建筑》2008,34(8):58-59
在分析了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模式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的根本出路的同时,结合西安的古城特点,提出了影响西安市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并建立西安市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段宁  龚毅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1):101-108
经历了上一轮快速化、跨越式发展之后,城市空间骨架已经基本定型,城市发展模式由大规模、集中化、高能耗、快速化的模式转向小规模、有机分散化、低碳型的微循环模式。本文以长沙为例,分析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空间、功能、交通、人居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反思了当前规划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系统、设施配套、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城市局域循环的空间模式与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铁线网的快速建设,高铁沿线城市迎来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的新浪潮.其中,部分地级市高铁新城由于高铁新城规划区位偏远、定位不清等原因,出现发展缓慢、实施度不高、缺乏活力等问题.本文以常州高铁新城城市设计为例,从研判定位与规模、优化区域结构、提升集散效率、构建特色门户等方面入手,探讨能够整合利用的现状资源,带动高...  相似文献   

9.
10.
淄博作为典型的组群城市,其交通支撑体系在空间形态和一系列的内部机制影响下不断转变。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对淄博城市交通支撑体系的转变的影响发现:在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下,交通支撑体系开始偏离最初的发展方向。首先,交通支撑体系开始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其次,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交通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促使单一模式交通向多模式交通转变。对交通支撑体系转变机制分析显示,工业发展需求驱动交通迅速增长,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交通走廊的形成,从而促使交通支撑体系的转变。最后,提出了交通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光  肖艳阳 《华中建筑》2009,27(2):157-160
面临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挑战,该文先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TOD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一般模式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进行了示例分析,指出在中国实施TOD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中国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态变化与交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证了城市形态变化的必然趋势——裂变或分解,分析了城市裂变和分解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得到一条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人为地对城市进行分解,从而缓解交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世界建筑导报》2007,(5):22-25
珠江新城地下商业城是由广场系列、购物廊和庭院三个主要设计元素组成。下沉广场沿中轴线布局,构成地下商业城的脊柱;购物廊犹如血管延伸在地下各个功能区,庭院的设置提升地下功能空间的质量,营造舒适安静的空间氛围。中央广场是珠江新城城市空间功能和景观的交汇点,它不仅起到连接南北轴上不同的景观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连接广场东西建筑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历史城区绿色交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哲  窦雪萍  罗丽梅  严亚丹 《规划师》2011,27(Z1):141-144,148
以大城市历史城区道路交通需求与供给特征为切入点,对其存在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可知,发展绿色交通是大城市历史城区改善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必由之路.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历史城区的交通发展应重点关注道路通行能力与需求匹配问题,合理分配路权,引导路网分流,疏导过境交通,注重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一段城市建设过程重申广场概念的明晰性,阐述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依据和评判标准均源于城市生活需要和城市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6.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健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3):155-156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是广州市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该项目最重要目的是整合和优化广州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资源,以避免将来在该区域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介绍并分析了该项目交通规划方案的总体构思和理念。  相似文献   

17.
王晓川 《规划师》2004,20(1):62-65
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基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干预的主要方式。构建以公共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可有效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增加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实效性,为此,必须构建城市规划的控制体系、引导体系、法规体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8.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工程是广州最大最突出的地下空间工程.该工程的重要功能是重建并优化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资源以避免交通拥挤.文章介绍并分析了该地下空间工程中的全面交通规划背景与总体理念.  相似文献   

19.
周榕  文国玮  刘淑英 《规划师》2003,19(11):50-54
小榄镇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典型城镇,其总体规划的修编在城乡一体化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全镇域工业和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形成以集中的城市型主城区和相对分散的城乡一体化的小组团相结合的生态型总体布局,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阻碍小榄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海首条市域快速线——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建设背景 上海市远景规划的轨道交通网络由17条线路构成,包括4条R线(快速轨道交通市域线)、8条M线(市区地铁线)和5条L线(市区轻轨线),规划线路总长约780km。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总长约65km,在建约52km。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十五”期间上海市将加快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