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引言 互联网.移动互联正在不断颠覆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都学着用“互联网思维”来做事。而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视频软硬件产品的发展,移动多屏业务互动改变了人们对于视频的接受方式,大视频时代将使传统视频业务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包括了互联网化的组织管理架构对传统广电管理架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肖晴 《电信科学》2011,(Z1):80-85
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是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竞争力,避免沦为单纯"管道"的重要手段。"云+端"架构,是实现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结合的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介绍了"云+端"架构中云端与终端的具体结构以及基于"云+端"架构开发的云宝盒产品和世博e云手机,并提出了"云+端"架构的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首先论述了视频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性,结合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运营的探索和实践,分析比较了IPTV、OTT TV、IPTV+OTT融合架构等体系架构的产生背景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既吸取OTT TV开放化、智能化的特点,又保持IPTV可运营、差异化网络优势的“互联网化IPTV”是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技术架构的演进方向,并针对视频编解码、流传输、CDN、多播、用户交互界面、端到端质量保障等关键技术提出技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飞  张文隽  邓勇 《电信科学》2015,31(8):165-170
探讨了LTE智能车载终端通信业务的实现,对智能车载终端通信业务实现的网络架构、业务流程、网络切换及QoS保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案。该方案为运营商和车载终端厂商提供了建设性的技术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唐怀坤 《通信世界》2016,(32):53-55
随着SDN的发展,运营商的传统通信产品逐步被互联网企业OTT(过顶传球),留给运营商网络重构的时间已经不多.未来的通信网络变革注定是IT化,以IT化的网络内在实现形式保留CT的网络品质,核心就是ICT的深度融合.当前最紧迫的挑战就是传统电信网络的架构、工单流程已经严重阻碍了电信行业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6.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形式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营商构建富通信业务的特征和基于IMS和互联网融合方式实现富通信业务的网络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对通讯录同步、状态呈现、统一消息以及业务能力指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移动互联网环境分析出发,基于新形势下运营商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运营商面对市场竞争所采取的应对手段、相应举措和构建的产品体系,详细分析了企业融合通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视频业务、企业云呼叫中心这4个重点产品方向,最后,对运营商的融合通信业务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6亿人,互联网视频用户数量也逐步攀升。目前,用户收看互联网视频主要通过PC终端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也能够播放互联网视频,例如IPTV和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电视是传统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互联网电视是通过带有APP软件的机顶盒经互联网网络访问播控平台的视频内容,在普通电视机上观看。互联网电视在国内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且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文章以互联网电信运营商和视频运营牌照商(以下简称运营商和牌照商)合作为例设计了一套互联网电视系统。系统采用"中心-分节点分布式"多层架构,根据需求配置了各个硬件设备,例如存储设备、EPG门户缓存、时移服务器(STS)设备等,满足了直播源和直播服务节点的功能要求。配合硬件系统,同时设计了一套互联网电视管理系统,提供互联网电视业务受理、收费、统计等基本营业及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9.
专题导读     
正近几年,随着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的升级改造,视频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有广电牌照方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有质量保障的宽带网络上面向电视机提供的IPTV业务,又有广电牌照方与家电厂商合作,在公众互联网上面向电视机提供的互联网电视业务(也即所谓的OTT TV业务),也有互联网视频网站在公众互联网上面向PC、Pad等终端提供的互联网视频业务。视频业务逐步向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视频业务形态逐渐趋同,高清和智能开始成为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详细阐述移动互联网影响下通信行业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即终端智能化、无线接入宽带化、运营平台化、业务融合化、通信外延化;最后提出了若干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营商固网业务已经发展多年,近年来受到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冲击,企业通信组网架构和交互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直接导致运营商通信业务收入不断萎缩。如何利用好这些新技术转型传统固网产品,成为当前运营商需要立即解决的课题。文章就固网三类重点产品宽带、专线、语音进行研究分析,基于互联网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出固网产品规划及发展策略,解决运营商固网产品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控手机终端成为电信运营商维系客户与扩大市场的战略重心,各运营商在终端营销上均面临通信市场日趋饱和、被互联网异质业务管道化、客户转化质量与效益较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挖掘海量客户及行为数据的价值,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大数据挖掘的引入成为重要抓手。本文在描述电信运营商终端营销典型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大数据挖掘的主要分析应用手段,对建立客户上网行为分类标签、识别客户潜在换机需求和终端偏好、适配终端及流量套餐与业务应用、客户互联网应用偏好挖掘与实时营销等典型场景给出了建模思路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电信运营商目前的运营模式和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电信运营商按照互联网化模式运营融合通信业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运营融合通信的管理方案,并针对具体的业务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11,(39):20-20
WiiSE的研究目标是将网络架构调整至最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架构,通过大量引入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各种跨界技术,推动现有网络架构发生大改变。智能终端市场的火热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现有的网络架构上,运营商正在通过各种手段能够满足业务的多元化、终端智能化、网络宽带化。  相似文献   

15.
马勇  张娜 《通信世界》2012,(35):37-37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业务逐渐分离,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日趋边缘化,面临"去电信化"、"哑管道化"、"语音免费"的运营风险。运营商应学习移动互联网的经营思路,发挥运营商收费渠道、通信网络等优势,尝试智能管道与流量经营,营造新的电信运营生态环境,实现企业经营转型。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已逐步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业务应用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环境日渐形成,传统的信息通信产业链价值发生扭转,平台化、开放化正成为行业主流。智能管道的技术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相互作用,共  相似文献   

16.
随着IT、互联网、通信三大领域的融合,传统通信萎缩,融合通信兴起。融合通信是基于IP系统、统一平台,面向各种终端和接入方式,集成各种通信功能、互联网应用的新型融合业务,正日益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业务,IT软硬件厂商、互联网行业巨头、电信运营商与风险投资商纷纷布局市场以抢占先机。本文研究了融合通信的内涵与发展趋势,解析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典型产品与发展思路,最后建议电信运营商顺应潮流、把握命运,以融合通信业务为基础,培育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的人际交互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体验需求和带宽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首要挑战,因此,加快发展光纤接入成为运营商新一轮宽带战略的主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光网进入家庭网络后,家庭移动终端、PC、PAD以及TV等多种终端的特性及通信能力,并设计了家庭内部多终端融合通信的业务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对运营商如何面向多终端提供融合通信的实现方案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初步的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网融合业务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重点是引入视频业务,视频业务与语音通信、互联网等业务差异较大,承载网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9.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QQ等用户群体日益庞大,极大地冲击了通信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三大通信运营商在4G时代管道化风险日益严峻,运营商迫切面临转型和业务升级。云计算已经成为信息行业的热点话题。本文探讨云计算服务模式,把云计算业务引入通信行业,结合通信运营商面临的困境,研究基于云计算的通信运营,以及如何利用云计算推动通信运营商实现业务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20.
即时通信行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其业务功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文字信息即时传输过渡到即时语音和视频通信,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固网运营商已高度的重视,再加上目前互联网即时通信也朝着移动化即时通信发展,如目前的腾讯qq和手机短信业务进行捆绑形成的手段终端qq即时通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这方面的移动即时通信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到未来即时通信的格局。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即时通信行业对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影响,以为未来的通信行业做出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