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为主要原料制得-NCO封端的预聚体,再辅以适当的端基稳定剂得到相应的聚氨酯预聚物(PPU),并按一定比例和环氧树脂E-5l混合均匀;另用氨乙基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合成一系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氨基聚硅氧烷,利用多元胺作固化剂,合成一系列氨基聚硅氧烷改性的聚氨酯/环氧共混聚合物。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率,并用表面水接触角对其表面能进行表征,同时对材料进行了表面电子能谱(ESCA)分析。结果表明:氨基聚硅氧烷/聚氨酯/环氧共混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和很低的表面能,同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聚氨酯(PU)、环氧树脂E-51、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主要原料,使其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制得一种适用于动态条件下的胶黏剂。探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NCO、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经过FTIR、DMA、力学性能等测试表明:体系中形成了互穿网络;胶黏剂的剥离强度、耐热性和耐水性提高,胶黏剂对NR/SBR基材的剥离强度达到4.6kN/m。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特性,指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韧性。分别论述了几种常用的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方法,包括端胺基/端羟基/端异氰酸酯基/端环氧基聚氨酯预聚体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共聚改性环氧树脂以及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增韧环氧树脂,其中详细介绍了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增韧环氧树脂技术。同时,对国内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主要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我国目前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谭怀山  俞霞  童丽  唐新华  张小华  莫雄  徐伟箭 《化工进展》2008,27(2):245-249,260
以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CPMI)和乙二醇单双环戊二烯基醚(EMDCPE)为单体合成了新型共聚物(CPMI-co-EMDCPE),将其作为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体系的固化剂,以期改善互穿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相容性和热性能.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固化剂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进行表征.对不同固化体系涂膜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的弯曲强度、附着力和抗冲击强度.新型固化剂的加入普遍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耐热性能,增韧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呈现明显的两相结构.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新型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DCPDE/PU IPNs).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不同固化体系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涂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的弯曲强度、附着力和耐冲击性.固化剂的加入改进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的耐热性能.增韧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比改性之前的环氧树脂呈现明显的两相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反应制得异氰酸酯封端的预聚体,再与端芳氨基聚四氢呋喃醚(ATPTMG)反应,得透明的聚氨酯脲弹性体(PUA),采用红外光谱(FTIR)、动态力学 (DMA)、热失重分析(TGA)和力学性能测定对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TPTMG的反应速度依次为对位(p)>邻位(o)>间位(m),HTPB和PTMG两种不相容的聚醚以强迫相容的作用形成嵌段结构,与纯聚脲相比,HTPB和PTMG双软段聚氨酯脲弹性体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7.
PU/EP共混物中的化学反应及粘接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同环氧树脂(EP)共混,加入扩链剂、交联剂,制得PU/EP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共混体系中的化学反应,考察了两聚合物组成对聚合物网络间互穿程度的影响,研究了共混物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室温快速固化综合性能较好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粘剂,探讨了增韧剂、固化剂等因素对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胶粘剂断裂面的形貌特征,研究了胶粘剂形貌特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既有物理交联产生“强迫互溶”和“协同效应”,又与环氧树脂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键进一步加强了聚合物交联密度和聚合物的强度,当PU预聚体用量为环氧树脂的40%时,聚氨酯与环氧树脂形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互穿程度最大,制备的胶粘剂力学性能最优,室温剪切强度达到20.16MPa。  相似文献   

9.
丁燕玲  周莉  钟颖颖  张政达 《广东化工》2011,38(10):11-12,14
文章以聚乙二醇为原料微波合成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先将聚乙二醇制成的二元醇化物与碳酸二甲酯反应生成聚乙二醇环碳酸酯,再通过聚乙二醇环碳酸酯与三乙烯四胺反应制备非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体,最后将非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作用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杂化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涂膜。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可以顺利得到非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体,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涂膜具有比较好的表面形态,铅笔硬度为2H。  相似文献   

10.
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聚氨酯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简述了聚氨酯IPN的制备,具体叙述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聚硅氧烷、乙烯基酯树脂等聚合物与聚氨酯互穿网络改性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聚氨酯-环氧树脂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表面性能研究李永清等.化工新型材料,2003,31(10):28有机硅改性聚合物具有低表面张力、良好的防污性和耐候性,在自清洁材料、防污涂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为主要原料制得—NCO封端的预聚体,并按一定比例和环氧树脂E-51混合均匀;另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550)、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合成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氨丙基聚硅氧烷,利用多元胺作固化剂,合成一系列氨丙基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环氧共聚物。测试了其力学性能、表面接触角…  相似文献   

12.
聚丁二烯聚氨酯-脲密封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 (HTPB)、二异氰酸酯 (TDI或IPDI)为原料制备预聚体 ,利用多元胺或多元醇作固化剂 ,制成聚氨酯及聚氨酯 脲弹性体。测试了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粘接性能、耐介质、耐水解及透气性能。结果表明 :HTPB型聚氨酯 脲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其耐介质及耐水解性明显优于聚醚型或聚酯型聚氨酯 ,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能 ,可用作水下密封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自制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复合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采用共混方法添加自制高导电性石墨烯,制备了电热双敏型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研究了其性能. 结果表明,以20%(w)聚氨酯/环氧树脂为基体所制1.0%(w)石墨烯/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良好,玻璃化转变温度稍低于纯环氧树脂,拉伸强度是纯环氧树脂的93%,导电性达3.58′10-4 S/m,固定率为95.5%,回复率为97.5%,循环5次后固定率不低于95%.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插层聚合与聚合物互穿技术相结合,制备了有机蒙脱土改性的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互穿网络复合材料。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物质的量的比(异氰酸酯指数,R值)、有机蒙脱土含量等对PU/EP复合材料粘结性能的影响,用电化学测试塔菲尔曲线,研究了有机蒙脱土改性PU/EP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异氰酸酯指数为1.0,蒙脱土含量3%,在80℃下反应2 h,制得的PU/EP复合材料剥离剪切强度达10 MPa,最佳合成工艺制得涂层极化电阻为纯环氧树脂涂层的20倍。  相似文献   

15.
选用二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PU)预聚体,通过共混法制备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51)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非等温DSC法研究了PU/E51与MOCA固化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采用Vyazovkin非线性等转化率方法(NLV)求得活化能Ea,平均值为65.58 kJ/mol;通过Malek法进行模型拟合动力学分析,并求得了m、n、A值,得到动力学方程,同时进行了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拟合验证,拟合结果较好,符合?estak-Berggren(SB)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选用聚醚二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原料,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采用该预聚体扩链剂1,4-丁二醇(1,4-BDO)、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TMP)对TDE-85/甲基四氢苯酐(MeTHPA)环氧树脂体系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了聚氨酯(PU)改性TDE-85/甲基四氢苯酐(MeTHPA)环氧树脂体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当合成PU预聚体的PPG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时,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表面形貌随聚氨酯预聚体加入量的变趋势是相同的。当聚氨酯含量较小时,呈明显的“海岛”结构。随着聚氨酯加入量增多到一定量时,两网络互穿程度高,相分离程度不明显,具有互穿网络聚合物结构特征。随着聚氨酯含量的继续增多,相区尺寸明显增大,两相相容变差,相界面变得较清晰。  相似文献   

17.
聚氨酯/环氧树脂IPN的研究 胡晓兰等 化工新型材料,2001,(8):21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指聚合物中存在两种以上的网络相互贯穿在一起,互穿网络聚合物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的共混物。从制备方法上它接近于接枝共混法;从相间无化学结合来看,则接近于机械共混法,因此,可把IPN视为用化学法实现的机械共混物。 聚氨酯/环氧 IPN在粘结剂、涂料、高模量塑料制品、增强橡胶等方面得到应用。文章综述了聚三酯/环氧树脂的IPN生成动力学与相分离过程,以及形态与性能,并介绍了聚氨酯/环氧树脂IPN的应…  相似文献   

18.
低表面能氨基硅油改性聚氨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EAPS)、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制备预聚体,利用多元胺(MOCA)为固化剂,制备一系列氨基硅油改性的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动态热力学分析、表面水接触角和表面光电子能谱(ESCA)的测试结果表明:HTPB-IPDI体系中,AEAPS的加入量控制在10%以下,改性聚氨酯的表面性能明显改善,而仍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氢化改性端羟基聚丁二烯(H-HTPB)、二环己甲烷-4,4'-二异氰酸酯(HMDI)和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HQEE)为原料合成了H-HTPB型聚氨酯弹性体,并与HTPB型聚氨酯弹性体比较。在pH值为7.4的85℃缓冲溶液中进行了加速水解老化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凝胶渗透色谱、接触角测量仪与万能拉伸试验机等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HTPB型聚氨酯相比,H-HTPB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水接触角由84.8°增加到98.8°,杨氏模量与拉伸强度较高,伸长率与断裂回复率较低。水解老化后H-HTPB型聚氨酯的力学性能以及表面受水解老化的影响较小,说明H-HTPB型聚氨酯的水解老化性能比HTPB型聚氨酯好。  相似文献   

20.
环氧树脂改性聚氨酯耐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51形成了互穿网络,通过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完全固化后的互穿网络的热分解行为、透射电镜研究了IPN的相分离行为,及拉伸强度、硬度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环氧树脂改性的聚氨酯的耐热性能比纯聚氨酯得到了提高,且力学性能也有所改善,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