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脱胶方法对棉秆皮纤维成分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原棉秆皮不同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利用常温水沤、常压脱胶及高压脱胶对棉秆皮进行处理,对脱胶后棉秆皮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压脱胶后棉秆皮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纤维素含量提高.对不同方法处理后的棉秆皮纤维的长度、线密度进行测量,用SEM、FT-IR、XRD对处理后的棉秆皮纤维表面形态结构、聚集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脱胶后的棉秆皮纤维进行强伸性能等测试并得出断裂曲线.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中CC与NaOH配比(质量比)、溶液纺前处理时间及温度、纺丝凝固浴及再生浴的组成和温度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液可纺性及其纤维性能的影响,得到湿纺工艺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纤维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配制CC质量分数为7%,CC与NaOH质量比为1的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5℃以下进行纺前处理10~12h,溶液可纺性良好.这种溶液在温度为40℃的含H2SO4150g/L)、Na2SO4200g/L)、AI2(SO4350g/L)的凝固浴中成形后,在温度为85℃、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再生,可得到具有一定强度及伸长率的再生纤维素纤维.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螯合分散剂的水体富营养化及不易生物降解的缺点,以衣康酸、丙烯酸、丙烯酰胺、马来酸、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合成具有多种基团的高效螯合分散聚合物。考察单体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用量、时间、温度对产品螯合性能的影响,并对产物分散性和耐碱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8%,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5 h时,产物螯合性能最好,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对产物的螯合性能和分散力影响最大;与常规螯合分散剂相比,其螯合钙离子和铜离子的效果最好,并具有耐碱性和分散性优良、易生物降解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用于描述织物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泊松比测试比较困难的问题,把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的理论用于描述织物的双向拉伸,提出一种计算泊松比的方法。利用KES-G2双向拉伸仪对7种机织物和2种针织物进行测试,按照此方法计算出其泊松比与弹性模量参数,并与斜向拉伸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使用相同的弹性模量代入计算的情况下,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很接近,并且双向拉伸法更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热状态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温度和外力对UHMWPE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的强度、断裂伸长、模量以及断裂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断裂功和强度的下降最为明显,但纤维的断裂伸长随温度的变化不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不同温度下,纤维纵向拉伸断裂处的形态也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在断裂处不再出现因大分子之间作用力损失而产生的微原纤现象,在拉伸断裂处出现了细颈和微孔.实验表明UHMWPE纤维抗热应力破坏性能很差,温度越高,纤维越容易被破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脂肪酸甲酯无规聚醚结构与性能关系,从相对分子质量、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物质的量比(nEO:nPO)、封端剂碳链长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测试分析脂肪酸甲酯无规聚醚的性能。结果表明:脂肪酸甲酯无规聚醚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消泡及抑泡性能;增大分子质量可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和浊点并增大黏度,但消泡、抑泡效率下降;增大nEO:nPO可显著提高浊点和乳化能力;增加封端剂碳链长度可提高乳化能力和消泡及抑泡效率。可通过改变聚醚的结构来优化性能,用于开发低泡及无泡纺织助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抗菌桑蚕丝制品,利用端氨基超支化合物季铵盐(HBP-HTC)对桑蚕丝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研究HBP-HTC水溶液及其整理后的桑蚕丝织物的抗菌性能。牛津杯扩散法实验表明,HBP-HTC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随着HBP-HTC接枝的季铵基团数量的增加以及浓度的提高,其抗菌性增加。抗菌动力学亦表明,HBP-HTC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当质量浓度为20mg/L时即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当HBP-HTC质量浓度为5g/L时,经HBP-HTC整理后的桑蚕丝织物抑菌率达99%以上,HBP-HTC整理的抗菌桑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牢度,且染色加工对其抗菌性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文胸肩带压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卓  陈东生  林彬 《纺织学报》2009,30(9):102-105
为了找出肩带压强的分布规律,被测试者分别穿着4款文胸,做出直立、两臂上举、两臂前伸、端坐、放松坐和前倾90°的动作,采用AMI-3037-5S服装压力测量系统对肩带上6个主要测量点进行压强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款式文胸在穿着时,肩带压强分布规律相同。在肩部的最高点处值最大,向前向后依次变小,但在肩带的最后端与文胸上比的交叉点处受到上比的作用,压强值会有所增加。人体做不同动作时,肩带上各点压强受到骨骼肌肉变化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与肩带交叉点处的骨骼凸起或肌肉紧张时,压强会增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棉纤维马克隆尼值与其成纱质量的关系,对不同马克隆尼值的原棉进行了单唛试纺,并对反映其成纱质量的各个指标进行测试和相关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棉纤维马克隆尼值对成纱的断裂强度、2mm的纱线毛羽指数、纺纱断头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与成纱条干CV值显著正相关;与成纱棉结数量显著负相关。认为在纺纱过程中,必须根据成纱的用途,合理配置马克隆尼值,才能纺出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纱线。  相似文献   

10.

棉单纱强力预估GM(1,N)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纺织生产过程中棉纱单纱强力控制主要采用配棉技术及凭借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调节纺纱工艺参数,不能事先对棉纱线的成纱强力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和设计的问题。运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建立原棉品质参数与成纱单纱强力的灰微分方程GM(1,N)模型,利用模型在纺纱的设计阶段预估棉纱线成纱单纱强力.在建模及单纱强力预估过程中,对建模参数白化背景值进行分析,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新息优先原理,提出采用企业生产的历史数据作为原始序列参与计算。通过实际建模及误差分析证实,GM(1,N)模型值可以较好地拟合棉纱线单纱强力实际值,为纺织企业纱线产品品质提供了定量预估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山羊绒纤维的染色过程中,温度与时间是两项重要的工艺参数,探讨不同染色温度、保温时间对染色后色绒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卷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随染色温度上升或染色时间延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卷曲率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受染色时间影响小,但随温度升高均明显降低,85℃以上时,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在染色时间为15 min和30 min时,卷曲率随温度上升至70℃以上受温度影响较小并逐步趋于平衡,但染色时间为45 min和60 min时,卷曲率曲线在65℃和90℃处出现明显下降的折点.  相似文献   

12.
以普通粘胶纤维为对比,采用松弛干热处理方法,研究热处理时间和温度对竹浆纤维结晶结构、白度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浆纤维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结晶度比原样有下降;当热处理温度为180℃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竹浆纤维的结晶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热处理对竹浆纤维结晶结构的破坏较普通粘胶纤维的大;热处理后竹浆纤维的白度下降比粘胶纤维明显,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比功的下降幅度也大于普通粘胶纤维。说明竹浆纤维的耐热性不如普通粘胶纤维。  相似文献   

13.
探讨氧气等离子处理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分析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并分别改变等离子处理时间、反应功率及氧气压强,研究各因素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经氧气等离子处理后,UHMWPE纤维表面因等离子刻蚀作用而变得粗糙,纤维表面能提高,纤维断裂强度较未处理时有一定的降低,而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了解竹炭涤纶纤维的力学性能,解决在纺织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测试了竹炭涤纶纤维的力学性能,包括直接拉伸性能、非直接(结节、钩接)拉伸性能和松弛性能等;比较了竹炭涤纶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之间的不同;选择了适当的力学模型,应用Origin8.0数据分析软件对竹炭涤纶纤维的非直接(结节、钩接)拉伸性能和松弛性能分别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了实验结果和拟合参数。结果表明:在常温干态条件下,竹炭涤纶纤维的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均低于普通涤纶纤维,断裂伸长和断裂功有所增加;经湿处理后,各项性能较干态时普遍下降。非直接拉伸状态下,竹炭涤纶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初始模量和断裂功等全部减小;对于竹炭涤纶纤维,多项式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其直接拉伸、结节拉伸和钩接拉伸性能。标准线性固体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竹炭涤纶纤维的松弛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浓度的H2SO4和Na OH溶液对艾草改性竹浆纤维和竹浆纤维进行处理,研究酸、碱处理对纤维的回潮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艾草改性竹浆纤维的回潮率大于竹浆纤维,但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小于竹浆纤维;2种纤维的回潮率均随H2SO4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随Na OH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H2SO4和Na OH体积分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回潮率和断裂强度受Na OH体积分数的影响较大,耐碱性较差,因此2种纤维应当尽量避免碱处理。  相似文献   

16.
编织结构玻璃长丝缝合线的打结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玻璃纤维丝束在纺织预制件或预浸料的缝合过程中易发生断裂的情况,设计了二维管状编织结构的玻璃纤维缝合线。采用Instron电子万能试验机对不同编织工艺参数的缝合线试样分别进行了loop结和knot结的拉伸强度测试,分析了拉伸断裂的机制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编织结构玻璃长丝缝合线的打结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高于玻璃丝束;花节长度是影响打结性能的主要因素;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受剪切和拉力共同作用,经历伸直-受力-断裂几个阶段,试样断口基本平齐。  相似文献   

17.
对15种不同规格的棉与棉/竹浆纤维交织物面料的拉伸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撕破强度、磨损牢度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研究竹浆纤维含量及纬密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竹浆纤维含量增加,织物的经纬向拉伸断裂强力之和下降,纬向断裂伸长率上升,经向断裂伸长率先上升而后下降再上升;纬向撕破强力先下降而后上升,经向撕破强力变化不大;织物的质量减少率快速增加,织物磨损牢度变差,竹浆纤维含量为30%时,织物的磨损牢度最好;竹浆纤维含量达到70%时,交织物的断裂伸长率、撕破强力、摩损牢度均为最低,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选用。当经密保持不变,纬密增加时,织物的断裂强力增加,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撕破强力减小,耐磨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An investigation is described in which nonwoven fabrics were produced from 70/30 cotton/synthetic-fiber blends. They were thermobonded with a calender at different bonding temperatures but at constant nip pressure and production speed. All fabrics were made of the same bleached cotton fiber blended with 20 synthetic binder fibers. The mean fabric mass/unit area was approximately 60 g/m2. The fabrics were evaluated for nine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nested analyses of variance, univariate-mean-comparison tests, a multirespons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a canonical-discriminant analysis, a regression analysis, least-squares mean-comparison tests, and analyses of covariance. All physical properti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abrics and between bonding temperatures for each fabric composition. The optimal bonding temperature for each fabric composition was dependent upon the binder-fiber typ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bric thicknesses and bonding temperatures occurred among fabric compositions. Differences among the fabric compositions were measurable in fabrics made from blended cotton/bicomponent fibers and cotton/biconstituent fibers.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hine and cross directions differed for breaking strength, elongation, and stiffness. These relationships also differed among fabric categories for breaking strength and stiffness. The best fabric for each physical property was related to the binder-fiber type. The more appropriate synthetic fibers for blending with cotton to produce the nonwoven fabrics with over-all optimum properties were: polypropylene fiber II, polypropylene fiber III, and bicomponent fiber III, made of 50/50 polyester-fiber core/polypropylene-fiber sheath.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设计高质量的蜂窝光触媒纤维/棉混纺纱线,本文通过提高环境湿度,利用抗静电剂对蜂窝光触媒纤维进行预处理,纺出6组不同混纺比的蜂窝光触媒纤维/棉混纺纱线,在此基础上测试各组纱线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并分析不同混纺比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以探究最优混纺比。研究结果表明:当蜂窝光触媒纤维比例增加至35%之前,纱线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将随之增加,当蜂窝光触媒纤维比例大于35%时,断裂强力下降,断裂伸长率依然呈递增趋势;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指数均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