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研究了偏高岭土(MK)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氯离子固化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MK能够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氯离子固化能力,改善抗氯离子渗透性;当MK掺量为15%时,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氯离子固化率和抗氯离子渗透性最佳。XRD和DTG分析表明:MK能够通过参与水泥水化反应生成无机聚合物凝胶和Friedel盐,从而提高对氯离子的固化能力;孔结构分析验证了MK的填充效应可有效降低和延缓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迁移,优化了孔径分布,降低了孔隙率。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5,(8)
利用固体高分辨魔角旋转29Si核磁共振谱(NM R)研究了不同矿渣含量的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浆体的NMR谱中出现Q2(1Al)峰,表明其水化产物中含有C-A-S-H凝胶;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凝胶的平均直链长度和平均硅铝链长度增加,且C-A-S-H凝胶中AlSi比增大。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主要生成短直链的二聚体凝胶。随着龄期延长,逐渐转变为立体连接的长链型凝胶,平均链长逐渐增加。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矿渣被激发所需时间延长,早期的水化产物量少,但后期仍能生成更多的C-A-S-H凝胶。  相似文献   

3.
对添加了0~6%偏高岭土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采用电通量法和RCM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偏高岭土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两种方法均表明,添加了5%偏高岭土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提高50%~60%。对混凝土水化产物的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偏高岭土的引入促进了体系的水化,使得结构更为致密,可有效改善体系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热重-差式扫描量热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研究了偏高岭土对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Ca(OH)2的含量,C-S-H凝胶的形貌特征、化学组成和堆聚结构的影响,讨论了水化产物性质随偏高岭土掺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偏高岭土的掺入,水化产物Ca(OH)2的含量相应降低,在偏高岭土掺量15%时,水化28d龄期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由18.68%降低到13.66%;同时C-S-H凝胶颗粒尺寸随着偏高岭土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堆聚更加紧密,偏高岭土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反应生成结构致密稳定性更好的低Ca/Si值的C-S-H凝胶,改善了C-S-H凝胶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2017,(6)
偏高岭土作为一种优秀的水泥替代材料,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这其中偏高岭土混合水泥的水化性能更是研究的热点。为充分理解偏高岭土混合水泥水化性能以更好把控其宏观性能,从水化热、水化产物和浆体孔径分布三个方面对偏高岭土混合水泥的水化研究作一个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偏高岭土通常会提高水化热速率和热峰值,显著降低水化产物Ca(OH)_2数量,改善浆体微观结构。最后对偏高岭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偏高岭土是由含高岭石(Al2Si2O7)为主的粘土经500℃~800℃温度煅烧而得,是一种有火山灰活性的矿物材料。偏高岭土在水化水泥体系中主要跟Ca(OH)2发生反应,除生成C-S-H凝胶外,还有一系列铝相水化物,如C4AH13、C2ASH8和C3AH6。  相似文献   

7.
杨佳澎 《混凝土》2022,(6):185-188+192
研究了偏高岭土取代量对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测试了白色硅酸盐水泥标准稠度、凝结时间、胶砂强度以及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抗压强度,并同硅灰进行对比。采用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对白色硅酸盐水泥胶砂试件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偏高岭土提高了白色硅酸盐水泥的标准稠度,缩短了凝结时间。适量的偏高岭土可以提高白色硅酸盐水泥胶砂强度。偏高岭土取代量10%时,白色硅酸盐水泥3、7、28 d抗压强分别提高了5.2%、9.6%、6.0%。偏高岭土中的活性Si O2和Al2O3能够消耗氢氧化钙,生成C-S-H凝胶,增强水化产物与骨料间的黏结力。偏高岭土对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有不利影响,但有益于力学性能的发展。与硅灰相比,偏高岭土对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通过偏高岭土与矿渣的不同复掺比例研究了偏高岭土与矿渣复掺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往矿渣混凝土中掺入偏高岭土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均有所提高,矿渣和偏高岭土在胶凝材料中的掺量越大,混凝土的氯离子导电量越小.矿渣和水泥的优化比例为3:7左右,这样既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又使得混凝土具有优越的抗氯离子扩散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对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防覆冰性能和微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和X射线衍射(XRD)探究了水泥水化产物的化学组成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掺入PFOTES能延长水泥净浆的凝结时间;低PFOTES掺量对减小冰附着力与增大接触角的效果较为明显,随着PFOTES掺量的进一步提升,冰附着力与接触角都基本保持不变;掺入PFOTES后,改性砂浆的吸水率减小、抗压强度降低、孔隙率增大;微观测试证明,PFOTES可以延缓水泥水化,但并未生成新的水化产物.  相似文献   

10.
推导了分别含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滑石热力学参数,并采用热力学模拟研究了单一氯化钠或单一硫酸镁侵蚀,以及二者耦合侵蚀下碱矿渣水泥的相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碱矿渣水泥在单一氯化钠侵蚀下生成Friedel盐,在单一硫酸镁侵蚀下生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钙矾石(AFt)、石膏、水化硅酸镁和含硫酸根水滑石;氯化钠与硫酸镁耦合侵蚀不仅具有单一氯化钠或单一硫酸镁侵蚀的特点,还显示出耦合效应,促使含氯离子水滑石生成,抑制Friedel盐和水化硅酸镁的生成;提高硫酸镁耦合比例会降低碱矿渣水泥固化氯离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高性能混凝土(HPC)在经历不同的高温和冷却制度后的剩余力学性能及其相应的孔结构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混凝土(NC)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经历高温后HPC和NC的剩余强度明显降低,骤冷导致瞬间有巨大的温度梯度和较大的热应力,但这并不是引起混凝土爆裂的主要原因,在经历高温后,与NC相比,HPC的孔隙率有更为显著的增大,累积孔径分布也有更明显的变化,随着最高暴露温度的增大,不同冷却制度所带来  相似文献   

12.
对高强橡胶混凝土进行了高温试验,研究其经历500,800℃两个温度作用后的抗压、抗折强度变化以及试件外观变化、质量损失.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高温作用后橡胶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500℃作用后高强橡胶混凝土强度下降幅度较小,而800℃作用后高强橡胶混凝土强度下降较大;当橡胶掺量为1%(质量分数)时,粒径1.20mm的橡胶粉有利于改善高强混凝土高温下的爆裂缺陷.  相似文献   

13.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C100~C150超高强混凝土的各种强度性能及变形性能,包括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钢筋的粘接强度、棱柱体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变形模量、泊桑比等。研究表明:随着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其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较高强混凝土的低,较普通混凝土的更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直线,受压破坏时呈突然爆炸式破坏,证明了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破坏的比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进一步增大。经过研究,得出了各种强度指标、变形模量及峰值应变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回归关系式,加深了对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也奠定了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卿  陈裕平  谢麟  韩素芳 《建筑科学》2002,18(3):42-47,62
研究了在深圳地区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途径,包括原材料适用性、配合比设计、高效减水剂及矿物掺合料的双掺技术等。配制出强度为C40-C80,工作性能好,可泵性强,各项力学性能、长期和耐久性能均较常规混凝土优越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对其强度的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用一元二次方程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中混凝土强度与水胶比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对C80级高性能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干燥收缩人、抗碳化、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流动性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不掺矿物掺合料的情况下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砂率对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轻集料混凝土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和砂率要大得多,水泥用量对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存在一个极限用量。通过合理选择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得到工作性能良好的轻集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6.
高层建筑高位水箱是高层建筑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对高位水箱设置的必要性,高位水箱的容积、高位水箱坑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相似文献   

17.
论混凝土材料的高功能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唐明  陈勇 《混凝土》2001,(3):14-18
本文论述了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指出了21世纪该材料的发展方向,介绍了特殊功能的混凝土、特殊环境下的高功能混凝土以及特殊的与环境共存的混凝土材料。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业高处坠落事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处坠落事故约占我国建筑业因工伤亡事故总数的30%~40%.本文通过对我国某大城市1988~1999年发生的百余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些规律并对预防高处坠落事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强Q460钢高温冷却后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高强Q460钢高温冷却后的力学性能,采用电炉对高强Q460钢进行加热升温,再采用自然冷却或浸水冷却方式冷却,然后进行拉伸试验,获得了高温冷却后高强Q460钢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和极限伸长率.将高温冷却后高强Q460钢和普通Q235钢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温后高强Q460钢力学性能与常温下力学性能相比有所变化,尤其是当温度超过700℃时,变化基本较大;700℃后,不同冷却方式对高强Q460钢极限强度和极限伸长率影响较大,浸水冷却后钢材的极限强度明显高于自然冷却后钢材的极限强度,而浸水冷却后钢材的极限伸长率则明显低于自然冷却后钢材的极限伸长率;高强Q460钢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受冷却方式的影响较小;高温冷却后高强Q460钢与普通Q235钢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能准确区分高黏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评价指标,分别对3种高黏改性沥青(高黏改性剂掺量均为12%)及基质沥青进行滞后环、动态剪切流变(DSR)和软化点等试验,并采用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进行了验证,基于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对3种高黏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评价指标作了一致性和区分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高黏改性剂的掺入均可提高基质沥青的黏弹特性和高温性能,但改性效果不同;不同高温评价指标基本能对3种高黏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做出一致性评价,但区分能力不同,其中滞后环试验技术指标和Carreau模型拟合的零剪切黏度(ZSV)值区分度和评价效果最好,而车辙因子和软化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