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夯锤底面的形状进行改进,在夯锤底面增加4个半球,形成了异形夯锤,开展1∶8黄土模型试验.从夯坑深度、加固深度、平均应变以及孔隙比四个方面研究了在异形夯锤作用之下强夯加固效果,并与普通平底夯锤强夯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能级和夯击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底夯锤重锤低落距的夯坑深度深于轻锤高落距的夯坑深度,异形夯锤轻锤高落距的夯坑深度深于重锤低落距的夯坑深度.在质量、高度和夯击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底夯锤的加固深度深,加固效果均匀,异形夯锤的加固深度浅,加固效果不均匀,且集中在较浅的深度范围内.在加固深度范围内,异形夯锤作用下土体的平均应变大于平底夯锤作用下土体的平均应变.试验结果揭示了异形夯锤和平底夯锤在黄土地区加固时的特点,为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强夯加固深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读数显微镜位移跟踪法 ,对黄土进行强夯半模试验 ,分析了各参数如夯击能、锤重、落距、击数、夯锤直径、夯点间距对强夯加固范围的影响 ,得出了加固深度的计算公式H =W2 / 3 ·h·N10D·γd·(1- ω) 。又对强夯机理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将其分为松散体、扰动体、加固体和潜在的破坏体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相似原理,设计采用3种不同直径的模型夯锤(7 cm,11 cm,15 cm),对玻璃模型箱(长×宽×高=50 cm×40 cm×60 cm)内土体分别施加4种不同冲击能进行单点夯击实验.实测了在不同锤径下,以4种夯击能作用的地面变形和在不同深度下的竖向位移,建立了夯坑深度和有效加固深度与土质参数及施工工艺参数的相关方程,最后对建立的方程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程可用来估算现场强夯时的夯坑深度和有效加固深度,故对强夯法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际工程现场测试试验结果,提出了应用现场试验结果选择强夯单位夯击能及有效影响深度,强夯击次数和夯击遍数,夯点间距及布点间距等强夯参数的方法.通过施工现场强夯过程孔隙水压力场分布的测试、土层中垂直变形和水平变形的测定、夯击数与夯沉量的测试,得到强夯加固软粘土地基时孔隙水压力随深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及夯击数与夯沉量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有效选择相关强夯法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5.
结合青临高速公路强夯加固废弃铁矿渣高填方路基工程,在实验段埋设48个土压力计,采用不同夯击能(2000、2250、2500、2800kN·m)对设计夯点进行多次夯击,通过采集仪得到的数据,分析强夯时动应力的扩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强夯加固废弃铁矿渣路基的效果比较明显,强夯引起的动应力也很明显;锤底动应力的消散速度极快,加上余波仅有05s左右的时间;不同夯击能引起的动应力不同,夯击能越大,动应力值也越大;动应力在竖向的影响距离远大于径向,锤底8m仍有10kPa以上的动应力;有效加固深度的临界动应力值为20kPa;动应力在径向的衰减速度快于竖向,有效加固宽度约3m;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在有效加固范围内动应力的增加比较明显,但在3击后基本保持稳定。实验结果可为今后相似条件下强夯加固工程施工参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对现场试验区的强夯参数进行设计、试验以及检测。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并可以确定强夯施工的单点最佳夯击能、夯点间距、夯击遍数、间歇时间、有效加固深度等工艺参数。该场区强夯试验的成功,可为大面积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红砂岩填石路基强夯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红砂岩填石路基质量较难控制,压实度不够的情况,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通过对红砂岩填石路基的强夯试验和地表变形、深层变形等的观测分析,提出了采用压实度确定强夯设计参数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强夯的加固效果、变形规律与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夯击影响深度及夯击水平影响距离的关系,获得了强夯法加固各参数具体拟合计算公式,并提出了设计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已有的强夯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作为强夯法设计的依据。其设计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夯间距等都根据现场试夯来确定。所确定的参数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强夯加固地基的设计控制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夯加固地基的各项设计控制参数:最佳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以及夯后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在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的分析中,夯锤底部与地基表面的动接触应力计算是关键技术问题。采用动力接触有限元法分析强夯中夯锤对地基土的冲击碰撞过程,建立动接触力与速度之间的接触关系式。对一具体算例进行了强夯动力接触分析,得到了夯沉量及动接触力在强夯作用时间内的变化规律,为精确模拟分析强夯加固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重锤夯实是水下抛石基床密实工艺中的重要方法。根据流体动力学,本文建立夯锤在水中运动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室内缩比尺试验,得到了夯锤水下绕流阻力系数经验取值;最后探讨了不同夯锤几何、不同落距对夯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台型夯锤与圆柱形夯锤相比,由于有倒角,在水中的绕流阻力系数可以小至1.0;同一夯击能作用下不同锤型对抛石基床的夯实效果相差在5%之内;同一夯锤不同落距作用下,落距越大,抛石基床沉降量越大,夯击应力越大,但抛石基床沉降率存在一个极限值。  相似文献   

12.
Effective depth of dynamic compaction was summariz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dynamic compaction technology of effective depth were analyzed elaborately. The formula determining the reinforcement depth was deduced by us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hammer weight, hammer area, dry density of filling materials and filling materials types we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formula of effective depth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dimensions analysis. Based on exp...  相似文献   

13.
以宁波某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有限元分析在强夯法加固回填土地基中的应用.通过对不同夯击能作用下加固深度和竖向沉降的分析,结合Menard经验公式和规范方法,在验证有限元分析合理性的基础上起到指导工程设计的作用.研究表明,有限元方法能较好的模拟回填土地基在强夯冲击荷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本文对有限元方法在强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夯主要参数加固深度、单位夯击能、孔隙水压力、夯点间距、夯点复夯等的确定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施工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夯点的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80~90mm,大于规范允许值50mm,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适当的将夯点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进行调整,按其不大于100mm控制施工,并在施工中进行现场静载试验和孔隙水压力试验以监测效果.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为202kPa,变形模量E0为13.06MPa,均满足设计要求;加固深度约6m,符合规范估计深度,证明按调整后的夯沉量指标控制施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强夯地基加固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Menard公式修正法中折减系数的变化特点。探讨了一些影响强夯加固深度的因素。应用相似理论方法建立了强夯加固深度的相似准则。由此给出了估算强夯地基加固深度的公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式把夯能与土的阻抗耗能结合起来。不仅可考虑夯能大小问题,而且可考虑土类土性问题、锤径影响问题,能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基土强夯加固模式及加固范围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代表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事例,在大量的测试资料及春他有关强夯文献资料广泛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强夯加固模式图;并根据强夯地基土密实改变的特点、夯沉量与强夯加固深度的关系,建立了填土地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及加固宽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同样对其他较均质的非饱和土体适用,对估算地基加固范围,尤其是在试夯时估算地基加固范围,从而对强夯施工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能级强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8000、12000kN·m高能级强夯大面积处理地基加固的综合检测试验数据,结合室内试验数据及黄土地区的特殊性,得到了高能级强夯在黄土地区的有效加固深度、湿陷性处理效果;分析了高能级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加固效果、加固深度及能级变化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为进一步分析高能级强夯的加固机理,尤其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提供了依据,也为高能级强夯的大面积设计、施工和检测提供了优化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