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岩溶地质灾害勘察中井间地震波CT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结合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地质灾害勘察的工程实例,应用井间地震波CT方法来研究钻孔之间的地质剖面。该技术在划分岩溶或地质异常体的空间位置等方面,以速度标识图像表明地质体介质内部结构和特性,是一种高分辨率、数字化的测试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井间地震CT探测某桥墩基础处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间地震CT是一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手段.简要回顾井间地震CT技术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介绍应用井间地震CT技术解决桥墩基础处断裂的一个实例,指出获取好的井间地震CT原始资料的技术经验,以及利用现有钻孔的地质资料做联合反演,才能获取好的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主要阐述了通过在某公路大桥桥梁桩基附近施工钻孔,然后在钻孔中进行井间电磁波CT法勘察,并且结合钻孔取样资料,验证井间电磁波CT技术探测结果这一工程应用实例,最终证明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桥梁桩基岩溶探测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物探勘察方法。  相似文献   

4.
井间地震是通过井中激发,在另外一口井中接收地震波,利用地震波走时和能量衰减来反演目标体内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该文首先介绍了井间地震成像原理,重建算法;然后建立简单的地质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采用同时迭代重建算法(SIRT)进行反演重建,检验该算法的效率和精度;通过某高速公路岩溶探测的应用,表明井间地震方法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某水电站平硐勘探的基础上,应用地震波层析成像测试技术,对坝址区右岸平硐间测试,得到右岸不同岩体的波速分布。根据地震波速分布探明岩体地质构造和分布特征,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平硐间地震波CT成果与地质构造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硐间地震波CT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煤矿开采》2013,(3):100-102
利用地震CT技术在25110工作面前方242m范围内进行地质探测,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结合现场地质和开采等条件,对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划分出了6个异常区,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一隧道超前预报方法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复杂的围岩情况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的问题,该文采用跨孔地震波CT和快速钻探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超前预报,通过跨孔地震波CT成像与随钻监测系统采集的钻进深度与时间曲线分析两种预报方法相结合,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通过楚大高速公路九顶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结果表明,跨孔地震波CT法结合快速钻探法可相互验证和补充,提高了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岩石广泛存在着地震各向异性,包括地震波速度随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横波发生分裂等。各项研究表明各向异性介质理论是解释含裂隙的介质性质、认识薄沉积储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矿产勘探、油气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向同性介质是各向异性介质的理想近似,在本次研究中,建立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2种正演模型,分别设计地面地震和井间地震2种观测系统,对比并分析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震CT技术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分析了地震波在“岩-煤-岩”特殊结构中的传播路径特征,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统计结果,得出通过地震波走时CT技术,可利用回采工作面煤岩交界面的折射波对顶(底)板纵波波速进行成像,进而间接反映煤层性质。深入分析了地震波波速和地震波波速梯度与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以地震波波速异常系数和地震波波速梯度系数为主要因子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基于地震CT技术对煤岩体纵波波速的成像数据,评价结论以二维图像形式表现。将该模型应用于新疆宽沟煤矿冲击地压工作面,评价结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桥位5号墩岩溶探测实例,阐述井间电磁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探测效果等。从后期钻孔验证结果来看,该方法能比较清晰、直观地反映岩溶发育情况,有效地弥补钻探工作以点代面的不足,为后期岩土工程勘察及设计提供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历程,系统总结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和获得的地质认识。在沉积体系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强化老井复查和油藏认识,发现马朗凹陷侏罗系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并不断扩展勘探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技术是勘探取得突破的根本保证,油层压裂改造技术可有效促进预探发现,超前注水增压、压裂投产技术实现有效开发。分析了该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潜力。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控制其分布范围,勘探前景良好;北部地层抬升与南部物源砂体匹配形成岩性圈闭;晚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促成了油气的高效运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历程,系统总结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和获得的地质认识。在沉积体系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强化老井复查和油藏认识,发现马朗凹陷侏罗系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并不断扩展勘探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技术是勘探取得突破的根本保证,油层压裂改造技术可有效促进预探发现,超前注水增压、压裂投产技术实现有效开发。分析了该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潜力。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控制其分布范围,勘探前景良好;北部地层抬升与南部物源砂体匹配形成岩性圈闭;晚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促成了油气的高效运聚。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山类厂区储液池的特点,通过一个工程实例简要分析了工业储液池产生裂缝的成因,指出温度应力是裂缝产生的主因,并介绍了从设计、施工、构造等方面进行裂缝控制的综合技术措施,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用LandM ark工作站对徐家围子葡萄花油层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恢复了徐家围子古构造格局。在建立波阻抗反演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地层波阻抗资料,对葡萄花油层薄砂层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综合应用开发地震地质分析方法,从构造、断层发育情况、岩性预测结果和油藏剖面图等地质解释结果相结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测有利含油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LandMark工作站对徐家围子葡萄花油层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恢复了徐家围子古构造格局。在建立波阻抗反演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地层波阻抗资料,对葡萄花油层薄砂层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综合应用开发地震地质分析方法,从构造、断层发育情况、岩性预测结果和油藏剖面圈等地质解释结果相结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测有利含油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震油气储层预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的基础是当沉积相单元发生变化时其地震反射特征(包括振幅、频率、相位、积分能谱、时频能量等)也必定有所变化,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把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定量地刻画出来即对波形进行分类,形成地震波形异常即地震相图。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一般流程及关键参数等技术环节。在分析某油田河道砂体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这一技术对该油田主要目的层段河道进行了准确预测,确定了主河道的平面展布范围,为钻探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S628区块为变质岩潜山储层,自然产能低或无自然产能,必须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气流。由于储层埋深大,施工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压裂加砂异常困难。为了降低压裂施工风险,提高区块采收率,通过压前储层综合评价、压后产量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压裂设计参数优化等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类似岩性储层压裂改造经验,确定了区块整体压裂方案。该方案中确定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裂缝长度和导流能力,根据储层特点优选了压裂液体系,优化了前置液百分数、排量、加砂规模等关键参数,结合目标区块的物性条件变化特征,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参数。S628区块累计实施压裂15井次,施工成功率100%,压后普遍取得良好效果,累计增油超过35万t。  相似文献   

18.
地质雷达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的方法原理,并分析了雷达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常见的几种异常机理及特征。文章通过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雷达技术在灌浆检测、洞穴勘探、水库大坝隐患调查、岩体完整性评价以及古河床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频谱成像可以将地震数据体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利用分频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对薄储集层的分辨能力.针对滩坝砂油藏的储层发育和分布特点,综合运用了频谱成像技术对滩坝砂油藏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基础分析出发,介绍了频谱成像的原理,然后结合国内某油田的实际情况,阐述用频谱成像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以及判断储层分布的方法及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在对滩坝砂储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利用频谱成像特有的横向高分辨率特点,可以很好地预测储集层的沉积相特征及储层的展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了松辽北部徐家围子深层火山气藏成藏规律,总结出生气强度、深大断裂、构造圈闭和高孔酸性火山岩储层等4条火山岩气藏的主控因素。利用古龙断陷钻井和地质分析资料,对古龙断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生、储、盖进行了研究。对重磁资料进行弱信息增强处理,突出断陷地层的重磁异常,对断裂和火山岩岩性进行解释;利用二维地震进行构造解释,通过趋势消除法突出局部构造圈闭,并利用断陷期地层厚度对该区有利生烃范围进行预测。类比徐家围子气藏主控因素,联合有利生烃范围、断裂发育带、局部构造高和有利火山岩发育区对古龙断陷火山岩气藏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在断陷中部有利生烃范围内,沿断裂周围的局部构造高部位和火山岩储层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