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一体化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计算机绘图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探讨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分析其教学特点和优点,论证了一体化教学是提高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效率的最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APP信息架构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沙源  蒋友燏 《包装工程》2017,38(4):166-170
目的研究较为系统的古建筑类APP信息架构设计方法。方法利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语言学分析方法,对当前古建筑类APP设计信息架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将"共时性"与"历时性"原理引入到古建筑类APP信息架构设计中,并以岳麓书院APP设计为例,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论提出了以建筑结构展现空间信息和以时间轴线演示变化过程为框架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信息架构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理解效率和用户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杨娜  张翀  李天昊 《工程力学》2021,38(3):27-39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裂缝繁多,裂缝成因与发展规律复杂,易引起木结构构件脆断,从而严重威胁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健康情况。该文基于无人机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裂缝的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含无人机系统、相机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在无人机系统中,该文设计了一款适合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裂缝监测的无人机,并分析其悬停拍照的可行性。在相机系统中,进行了相机畸变矫正、像素解析度标定,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IFT+RANSAC方法以提高裂缝图像拼接精度。在图像处理系统中,选择了适用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裂缝图像的预处理方式,并将Hessian矩阵与自适应阈值分割法融合,有效地提取了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裂缝特征,进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测量方法准确识别构件和裂缝的尺寸。最后,基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亭子模型验证了所提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裂缝监测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工程制图)是高等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遍及各行各业。在工程设计中从手工设计、绘图转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绘图(CAG)。CAD技术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科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的硬件和软件成果,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绘图工作质量和效率。以Auto CAD绘图软件为代表的普及型软件已经被工程设计人员广泛采用,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方法。为了适应这一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未来的跨世纪工程设计人才和社会急需的“能力型”人才,我们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内容引人传统的工程制图课,促进了工程图学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械学科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机械工程表达工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在当前的设计与绘图教学模式中,绘图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已不适应当前要求,应使其成为独立的教学环节.介绍了机械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方案,通过设立机械工程表达工具课,使学生建立基于三维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6.
谢志招  姚道平  张艺峰 《爆破》2007,24(4):77-81,84
对古建筑进行震害预测一般采用单体理论分析方法,需要以结构物比较详尽的基础资料为依据.结合一起为保护国家级古建筑(石塔)进行的爆破振动测试,通过实验、归纳分析以及对古塔结构反应的分析,利用加速度和速度值控制,从而更科学地预测爆破施工对古石塔的振动影响.此方法可为那些没有原始图纸资料的古建筑震害预测和保护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维造型设计与工程图学的有效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以及制造业对二维计算机绘图以及三维设计造型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工程图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二维计算机绘图以及三维设计造型技术已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工程图学和三维造型创新设计方面"外挂式、分段式和融合式"三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并着重对如何将三维造型设计与工程图学有效地融合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都是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只有学好这两门基础课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本文首先就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实施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舰船阴极保护设计中所采用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设计方法和HCAD绘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AutoCAD的绘图技巧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AutoCAD是为计算机上机应用技术而开发的一项绘图程序,它具有很强的图形编辑能力,适合于绘制工程制图。它的绘图精准,绘图方法丰富多样,能够在机械、电子和建筑等各个领域中运用。本文将着重介绍的是在工程制图中如何利用计算机绘图技巧加快绘图效率,提高绘图质量,并对计算机绘图的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敏 《计测技术》2003,(2):36-38
带有微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多功能齿轮测量仪,是在3001型光栅式齿轮测量机的基础上,加装微机、打印机、绘图仪、控制电箱以及成套软件而成,系统采用微机控制、光栅计量、多参数动态显示、自动打印绘图和评定精度等级,可对圆柱齿轮主要误差项目进行自动测量和评定。它适应于坐标类齿轮仪器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建筑材料的砖瓦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学视野,运用纵向考证与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古代砖瓦的发展脉络及其应用场景。通过对条砖的尺寸进行数据量化分析,明晰了条砖尺度自汉代以降日趋变小并趋于固定,且更具有适人的特征,并逐渐替代大型空心砖成为主流。随着楔形砖与曲尺形砖的创制及大半圆瓦当的普及,至宋代砖瓦制作朝向规范化路径发展。以此探明古代烧造技术与建筑材料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绘图实验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在计算机绘图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是当前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入手,对计算机绘图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简述。  相似文献   

14.
王易声  兰芳 《包装工程》2023,44(22):400-408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研究汉代建筑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为传统古建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三分法理论为指导,将符形学、符义学、符用学研究引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符形学角度,提取汉代建筑的造型信息,分析各建筑的形制特征与构成关系,导出造型的感性抽象设计策略;基于符义学角度,解读汉代建筑遗存,深挖建筑文化,导出内容的直接引用设计策略;基于符用学角度,梳理汉代建筑的社会功用价值,导出设计的系列组合化策略。符号三维分析并行,探索传统造物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行性。结论 汉代建筑造型古拙,结构体系多样,是汉代人生活方式、造物观念的真实映射。应用莫里斯符号学分析汉代建筑内容,从符号三维角度导出文创设计策略,产出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汉代建筑文创产品,为传统古建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提供研究思路,塑造文化新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产品的结构和零件图纸中标题栏、明细栏的数据结构。并在AutoCAD环境下实现零件明细表、标准件表和外购件表(简称“三表”)的汇总与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图纸信息与“三表”的汇总信息高度一致,更有利于实现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  相似文献   

16.
马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唐代的马球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适用于马球活动的服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体育服饰的重要资料。现代数字化的环境为马球服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计算机平台创建马球人体模型和服装模型,可以还原唐代马球服饰的着装效果,分析其服装与活动的适配度,推动中国古代体育服饰的研究进程。通过对唐代马球服饰款式、比例的分析,利用CLO 3D、3Dmax、Maya等软件对其服饰与活动状态进行数字化虚拟复原,以活动中服装所受应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服装的穿着效果和应力评价,进一步验证马球服饰结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得出人体活动影响马球服的穿着形态,服饰结构中区别于常服的设计具备合理性,在挥杆击球时为人体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微模块数据中心概念及发展现状,分别介绍了单柜微模块数据中心、单列微模块数据中心的系统组成及空调方案。假设一个组级微模块样本,以列间机房空调方案的数值为基准值,按照单机柜散热量为3 kW^10 kW的不同情况,分别计算出1~10个不同模块数量时下送风机房空调方案的面积比及运行功率比。应依据不同应用场景及机柜散热量选择合理的空调机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孙琬淑 《包装工程》2021,42(24):251-258
目的 探索宋代刻书中心刻本版面范式设计的基本用尺标准,进而分析宋代雕版印刷规模化生产的通用性设计规制。方法 以设计学和类型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现代版式设计方法,以界行与版框为宋刻本版式内部分割与外部比例的设计标准,建立基于宋寸的模块网格对宋刻本版式进行尺度比对分析。结果 以浙江地区、福建地区、四川地区为代表的宋代刻书中心地域刻本版面范式设计的基本用尺,主要包括营造尺、浙尺、福建乡尺、太府尺、淮尺。结论 受宋室南迁、人口流动的多重因素影响,宋代官尺与地方用尺通用并存在尺度比例关系。通过对宋代刻书中心刻本版式用尺标准的判定,理解不同时空和不同出版机构宋刻本版面范式设计之间的地缘性尺度关系。以宋代尺度系统的发展脉络来鉴别宋刻本的年代出处,为宋刻本版本鉴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拓展宋刻本版面设计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fold modular redundancy, cascaded R-fold modular redundancy and NAND multiplexing is presented and these fault-tolerant technique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resistance to massive levels of defect density. Optimal cluster size analysis and redundancy optimization of the cascaded R-fold modular redundancy technique has been perform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ontext of a large-scale system. The optimal window of application of each fault-tolerant technique with respect to defect density is presented as a way to find the optimum design trade-off between the reliability and power/area. Building viable systems consisting of components with high defect densities in future nanoscale technologies will have a high cost in power/area, regardless of the fault-tolerant techniques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