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堂寺解放前为成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蓉城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其建筑古朴,环境幽静。由于杜甫旧宅与草堂寺毗邻,故人们一提到草堂寺就自然地把它与杜甫草堂联系在一起,几乎成了杜甫草堂的同义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草堂寺在历史上实非『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杜甫草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杜甫草堂的景观艺术,从景观美学特征、景观审美要素及园林景观要素三个方向阐述了杜甫草堂之美,指出杜甫草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3.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是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草堂的诗歌让人体验诗人博大的儒家情怀;题名是对诗人起伏人生的追思;题对抒发了后人对诗人无限景仰之情.文学造就了草堂独特的意境,丰富了主体对草堂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草堂考     
诗圣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史称“工部草堂”或“草堂”,清代改称“工部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杜甫草堂”。它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就在同一区域,历史上曾有一座规模宏伟、香火极旺的佛教丛林,人称草堂寺或抚安寺。杜甫草堂和草堂寺是何关系?历来众说纷织。有人说“草堂因寺得名”,也有人记杜甫离成都东下后,其草堂旧居由节度使崔宁改建为别墅,供其妻任氏居住。后来任氏崇佛,效前人“舍宅为寺”以示虔诚,故有草堂。论点相距甚远,难有定论。笔者愿以窥管之得,将杜甫草堂之历史沿革奉诸学界同仁.依余愚见:草堂寺与杜甫草堂乃两座功能各异的园林、前者为宗教净土,后者为名人祠宇,清中叶虽曾增派僧人管理工部祠,但它并不是佛教寺院。杜甫在各地的故居都称草堂,如三台的“梓州草堂”,奉节的“西草堂”等,均可证明草堂与草堂寺在名称上纯属巧合,完全不存在继承之脉络和名称之借鉴。  相似文献   

5.
曾艺君  万江 《四川建筑》2000,20(2):14-15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自公元760年至765年,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因而他的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五代始,历代均不断加以重建、保护和培修。杜甫草堂现存的建筑格局是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后保留下来的,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在中轴线两侧,基本对称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这样的建筑格局,形成庄严齐整、肃穆稳重的祠宇气氛,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草堂毕竟是由杜甫曾经居住的“成都草堂”发展而来,缅怀者到此,都希望能看到那首家喻…  相似文献   

6.
邓佳  傅娅 《山西建筑》2022,(8):155-160
杜甫草堂是极具代表性的巴蜀古典园林,其造园思想与艺术水平值得研究探讨.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杜甫草堂的视域范围进行分析,以视域最大直径、视域直径方差、视域面积、圆度、游离度5个视域变量为例,在其可行层即游览路径上均布视点,对其可视范围的园林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使得本来"虚无"的空间变成具体的可研究对象,使得空间能够被转化为精...  相似文献   

7.
冯瑞玲 《四川建筑》2001,21(4):9-9,19
杜甫草堂留给人的无尽魅力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它充满着太多的有区别的部分和可识别的有力焦点。当您置身于草堂 ,具有田舍农居意味的茅屋 ,如诗如画的浣花溪 ,清溪壁映的照壁 ,寒梅青松下的工部祠 ,碧池浓荫下的大廨 ,小桥流水边的柴门 ,幽幽花径 ,无不流露着典雅质朴、清新迷人的田园风光 ,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缅怀一代诗宗。作为诗圣流寓成都时用心血营造的草堂 ,其遗址流传千古 ,诚如冯至先生在其《杜甫传》中所言 :“人们提到杜甫时 ,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却总忘不了成都的杜甫草堂。”作为一座纪…  相似文献   

8.
蒋林 《建筑与文化》2012,(10):106-111
文化地标既是本土视野的,也是外部视野的。从文明极化的研究思路出发看到的草堂,还存在着两个多样性:一个是线性时间上的传承、流变;一个是并置空间中的重叠、生发。多种面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又有脉络可循的文化地标生发路径。从文明极化视角出发的草堂研究,突出了杜甫草堂作为文化地标其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映照功能,及由此获得的崭新的文化内涵及积淀,恰是文化地标在历史和城市发展长河中自我更新的重要表现。读城智库研究院对杜甫草堂作为文化地标之于成都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邓云兰  叶娜  夏宜平 《山西建筑》2009,35(36):346-348
指出杜甫草堂以杜诗作为创作蓝本,创造了复杂多变的园林空间,营造了浓郁深邃的园林意境。从相地立基、建筑布局、楹联题咏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杜甫草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手法和融诗情于园中,处处再现杜诗韵味的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代表性文学旅游地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文学旅游地旅游体验"评价体系,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旅游体验文献基础上提炼出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移情体验和行动体验四种体验类型,从旅游者感知视角为杜甫草堂保护开发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崔愷  郭海鞍 《建筑学报》2023,(8):102-105
<正>1草堂与玉山名胜草堂,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宅邸的自谦说法,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元代画家王蒙的东山草堂、文学家顾瑛的玉山草堂,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草堂”两个字表达了文人雅士淡泊金钱名利、以陋室为居、归隐田园、潜心研习文学或艺术的生活态度,也是基于我国自然朴素的农耕文明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孟浩亮  谢纯  张泽岑 《中国园林》2010,26(5):96-100
成都杜甫草堂为"诗圣"颠沛流离入蜀时之居所,毗邻浣花溪畔而筑,后经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素朴典雅,建筑古朴无饰,集众艺术之大成于一体,诗景相融,史境相通,营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园林空间。从诗、书、画与园林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方面探讨了成都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的特色,并进一步对其打破传统祠堂园林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构造特点和造景要素的配置机理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居成都的寓所,后人为纪念诗人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今日的祠堂园林。早在千年前诗人韦庄即寻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至宋代重建成祠堂。此后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建国后又经全面整修并扩建了西边的梅园和改建了东邻的草堂寺为展  相似文献   

14.
草堂感怀     
钟立红 《中州建设》2012,(20):79-79
来到成都,循着记忆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咿呀学语,我首先来到了杜甫草堂。  相似文献   

15.
“寒舍”位于比邻杜甫草堂的浣花溪公园内,原建筑是一个四川民居风格的园林景观建筑,建筑周边碧水,湿地,翠竹茂林,十分幽雅,趣然。  相似文献   

16.
杜甫草堂的核心元素还是诗歌,但是不能闭门孤芳自赏。诗歌是全世界共通的,打个比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不能让全世界来参与?就像我们征集熊猫守护使一样,让全世界的诗歌爱好者用他们不同的解读方式,或者说翻译方式来将这首诗歌进行再诠释,让大家重新来认识和感知杜甫和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四川园林的置石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凤 《中国园林》2003,19(2):77-78
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为了让置石在现代园林中发挥作用,该文分析了置石在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公园等园林中形成的景观特点,归纳总结了置石在现代园林中的组景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经楼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斗栱、撑弓和屋顶形式等多方面建筑形制的比较分析,探究中国古建筑从唐代到清代的演变过程与时代特征,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200多年前的一个八月里,流寓成都草堂的杜甫,用一首尽显诗圣之仁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下了自己经历的那个凄风苦雨之夜,为天下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  相似文献   

20.
<正> 成都市浣花溪风景名胜区位于市区西郊,面积2.5平方公里。有驰名中外的杜甫草堂;有纪念唐代女杰翼国夫人的浣花祠;有曾作唐玄宗离宫的著名道观青羊宫;并有汉代名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风流千古的琴台故址;唐代诗人薛涛制作诗笺的遗址等众多的景点古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