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一直被视为理性派作家,然而在芥川的作品中却处处流露着对理性的怀疑,“理性的无力”是芥川作品的一大主题.以芥川创作于1920年的小说《南京的基督》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文本中由年轻的日本旅行家内心的思考所揭示出的基于理性的“事实”是不可能打破由女主人公宋金花的确信所构筑的“童话”世界的.并进一步指出作品中这样的设定体现了芥川对包括西方理性主义在内的近代文明的权威性的反思与怀疑,而这正是芥川文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1916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大力赞赏,借此芥川顺利登上文坛。《鼻子》取材于中世纪故事,利用内供这个悲喜剧演员,将作者内心的苦恼幽默诙谐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鼻子》是在现实生活中顽固拒绝表白心意的芥川将现实生活中地苦恼表白出来的作品。文章即从现实生活中芥川的亲身经历入手,去探讨《鼻子》中所包含的芥川的苦恼。  相似文献   

3.
《奇遇》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剪灯新话》中的《渭塘奇遇记》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写,改变了原著神契婚姻的主题,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本文对《奇遇》和《渭塘奇遇记》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技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借鉴以及小说中蕴含的爱的礼赞。  相似文献   

4.
《尾生之信》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古代流传的"尾生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原典故宣扬的是道德教化,强调对有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芥川龙之介对原典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改变了故事的象征意蕴,把尾生的坚守等待描绘成一种心理欲求,一种对永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执著。通过对《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可以透视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5.
从启蒙话语建构和知识分子自我发现的角度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低落如何影响了鲁迅《野草》的写作。启蒙话语的建构是以有效的对话关系为基础的,因为缺乏共同的精神自觉,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之间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关系。启蒙话语既然难以完成建构,知识分子或退守,或复仇,或沉默,不过是发现和体认了自我深深的无力感,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野草》黯淡、低沉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6.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格非《人面桃花》的多重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事视角出发来分析格非沉寂十年后的力作《人面桃花》,主要分析小说中四个叙事角度。在个人的叙述话语中来构建那个乌托邦的历史,从多角度来展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金瓶梅》小说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讽刺艺术,文中从互文性视角出发,以细读方法对《金瓶梅》小说讽刺艺术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其艺术效果的获得不仅出于白描、对比和双关等微观修辞格的运用,更源于对海量经典文本的创造性回应。《金瓶梅》小说作者兰陵笑笑生建构的不同层次对话,创造了《金瓶梅》小说独特的反讽世界,通过对经典的解构、戏拟再现生活的复杂多义与荒诞诡谲;通过不同文体的参与,呈现艺术形态与意义的众声喧哗;通过其内部设计情节矛盾与行为悖论营造某种"双值性"对话效果。分析《金瓶梅》小说讽刺艺术的互文性,有助于探究现实小说的文学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出版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相关评论文章和专著不胜枚举。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对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深化了作品主题。以主人翁盖茨比、蕾西、汤姆三人的对话为依据,从局面控制、中心话题和角色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人的关系转变以及其中反映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0.
鲁迅《野草》中包含了三种话语模式,即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自由间接引语模式。这些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灵魂的剖析,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11.
运用格赖斯提出的对话合作原则,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与她几个女儿的对话。认为贝内特太太说话时常常违反合作原则,小说以此生动地揭示了贝内特太太的性格和品性,同时也反映了小说作者对这个人物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话语结构学说,对Austin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第3部分第14章中的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进行了会话分析,揭示在这个片段的冲突话语中3个人物之间失衡的权势关系的语言学根源,由此加深对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巴赫金的狂欢、脱冕与对话等理论,分析《春香传》中的节日背景、情节转换及语言等特征,探究小说的叙事特点与创作特色。从巴赫金诗学的角度,总结其独具的文学艺术特质,探索狂欢理论等对《春香传》再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小说《追风筝的人》在刻画阿米尔的父亲和仆人阿里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人物外貌、人物动作和所处环境的对比描写所产生的效果。认为这些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媒介,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同样也是文化最为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言分析是文化研究的一条捷径。本篇论文以Gfice的经典理论——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小说《喜福会》中几段比较典型的母女间的对话,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对话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与人物关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现今较为流行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和《美国好声音》中的话语为语料,从两档节目中分别收集了30个打断话语进行分析,探究这种机构话语里打断话语的特点,以及中美说话人在打断和打断反应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打断话语上,中美双方都以竞争性打断为主;在对打断的反应上,中美也使用相同类别的竞争性话语。但在具体的类别和使用频率上还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有助于使《美国好声音》节目的互动性和竞争性更强,因此也更具有可视性。文章最后对这种语境下打断背后的语用原则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旨在以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对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一些学者对钱钟书《围城》一书所作出的文学研究及批评,并对会话含义理论作了详细阐述。然后,选取了《围城》中一些比较典型的人物对话,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主要人物的对白进行分析,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探讨美国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阐述该小说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是关系、是网络、是场,权力是压抑的环境的化身,权力是运转着的等的体现,并通过小说中女性描写的分析来反映福柯的权力理论中的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六六的小说《蜗居》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新女性主义的性格多元化,女性话语结构化和女性写作主体化的特点,解构了"中心主义"与"二元论",强烈地折射出新女性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一部充满哥特色彩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谋杀者蒙特利瑟自述的形式,讲述50年前他对弗图那多的谋杀,呈现了阴森酒窖里性格扭曲的蒙特利瑟活埋弗图那多的恐怖画面。借助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空间话语研究该短篇小说中的哥特书写,从建筑场景、人物并置和叙事特征方面分析小说哥特空间的构建,进一步突出故事的哥特主题——恐怖、扭曲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