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克服碳酸熔盐热导率较低的不足,提出通过向三元碳酸熔盐(Li2CO3-Na2CO3-K2CO3)掺杂金属镁粉来改善导热性能的新思路,采用静态熔融法制备了掺杂1%、2%掺镁碳酸熔盐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阿基米德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IN比热测试标准)和激光闪光法,分别观察了掺镁碳酸熔盐形貌结构,测量了熔盐和复合熔盐液体的密度、比热容、热扩散系数,最后计算获得复合熔盐液体的热导率。研究结果表明,镁粉的加入改变了纯盐(三元碳酸熔盐)的形貌结构,熔体内形成大量的2~5μm球体颗粒,与纯盐相比,1%掺镁碳酸熔盐液体密度、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都得到增强,液体比热容减小,复合熔盐液体的平均热导率增加了21.67%;2%掺镁碳酸熔盐液体密度、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同样得到增强,虽然复合熔盐液体的比热容减小,但其平均热导率仍然增加了19.07%。1%掺镁碳酸熔盐具有更高的液体密度、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可作为传热介质在太阳能热发电传蓄热系统推广。  相似文献   

2.
熔盐作为一种新型传热工质,由于其液体使用范围宽,比热容相对较高,蓄热能力强,已被广泛应用于聚热太阳能电站的储热传热介质,而通过增强熔盐的比热容可以显著提高其储热密度。将纳米SiO2和MgO颗粒分别均匀分散到二元共晶碳酸盐(Li2CO3-K2CO3)中,制备出两种稳定的纳米流体,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纳米颗粒对熔盐比热容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20 nm的纳米颗粒对碳酸盐的比热容有显著影响:通过添加纳米MgO和SiO2颗粒,纳米熔盐比热容相比基盐分别平均提高了27.5%~34.1%,11%~20.7%。经过多个固-液循环后,测得两种纳米流体的比热容变化率均低于4.31%,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纳米流体的微观结构,纳米流体在固态时的SEM图像显示在熔盐表面形成了特殊的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3.
熔盐作为相变材料,可以用作聚热太阳能电站中的储热介质,通过向基盐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材料可以显著增强熔盐的热物性。将20 nm的SiO2纳米颗粒分别分散到硝酸钾、硝酸钠和solar salt (60% NaNO3,40% KNO3,均为质量分数)中制备成稳定的纳米流体,制备的每一种纳米流体都经过溶解、超生、干燥蒸发等过程。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测量熔盐的比热容、熔化潜热、熔点等热物理性质,并采用激光闪射法对基盐和纳米熔盐的热扩散系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SiO2颗粒的添加对硝酸钠、硝酸钾和solar salt的熔化潜热、比热容和热导率等热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与基盐相比,solar salt、硝酸钾和硝酸钠在液态的比热容值分别增加了4.7%~15.89%、3.9%~33.5%、1.9%~11.86%;测得的热导率分别最大增加了17.16%、39.7%、9.5%。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纳米粒子对低熔点混合硝酸盐热物性的影响规律,采用高温熔融分散法将平均粒径20 nm的SiO2纳米粒子以1%(质量)比例直接分散到混合熔盐[Ca(NO32·4H2O-KNO3-NaNO3-LiNO3]中得到不同分散条件下的熔盐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同步热分析仪(DSC)与激光闪射仪(LFA)测量熔盐纳米复合材料比热容与热扩散系数,进而得到热导率。分析发现,600 r/s搅拌速率下熔盐纳米复合材料热物性随分散时间(15,45,90,120和150 min)发生明显变化。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在分散45 min时提高率最大,平均提高率分别为11.5%,12.9%和26.4%。扫描电镜(SEM)观察到熔盐纳米复合材料表面有大量特殊结构(类似于链状或条状)存在。这些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表面自由能的特殊结构可能是熔盐纳米复合材料热物性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纳米粒子对低熔点混合硝酸盐热物性的影响规律,采用高温熔融分散法将平均粒径20 nm的SiO_2纳米粒子以1%(质量)比例直接分散到混合熔盐[Ca(NO_3)_2?4H_2O-KNO_3-NaNO_3-LiNO_3]中得到不同分散条件下的熔盐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同步热分析仪(DSC)与激光闪射仪(LFA)测量熔盐纳米复合材料比热容与热扩散系数,进而得到热导率。分析发现,600 r/s搅拌速率下熔盐纳米复合材料热物性随分散时间(15,45,90,120和150 min)发生明显变化。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在分散45 min时提高率最大,平均提高率分别为11.5%,12.9%和26.4%。扫描电镜(SEM)观察到熔盐纳米复合材料表面有大量特殊结构(类似于链状或条状)存在。这些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表面自由能的特殊结构可能是熔盐纳米复合材料热物性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熔盐作为相变材料,可以用作聚热太阳能电站中的储热介质,通过向基盐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材料可以显著增强熔盐的热物性。将20 nm的SiO_2纳米颗粒分别分散到硝酸钾、硝酸钠和solar salt (60%NaNO_3, 40%KNO_3,均为质量分数)中制备成稳定的纳米流体,制备的每一种纳米流体都经过溶解、超生、干燥蒸发等过程。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测量熔盐的比热容、熔化潜热、熔点等热物理性质,并采用激光闪射法对基盐和纳米熔盐的热扩散系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SiO_2颗粒的添加对硝酸钠、硝酸钾和solar salt的熔化潜热、比热容和热导率等热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与基盐相比,solar salt、硝酸钾和硝酸钠在液态的比热容值分别增加了4.7%~15.89%、3.9%~33.5%、1.9%~11.86%;测得的热导率分别最大增加了17.16%、39.7%、9.5%。  相似文献   

7.
咪唑型离子液体热物理性质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行搭建的热线法液体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装置测试了两种咪唑型离子液体([C6mIm][BF4]和[C4mIm][BF4])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根据文献报道的密度数据获得了样品的比热容。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的热导率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大;两种阳离子结构相似的离子液体热扩散率相近, 热扩散率随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变化, 本文认为离子液体内部的离子动量分布与温度紧密相关, 离子间的动量交换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离子动量分布随温度升高逐渐趋于一致, 离子间碰撞产生的动量交换不再明显改变离子的动量, 导致热扩散率的变化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以分析纯MgO和SiO2为原料,分别以分析纯NaCl、Na2CO3、NaCl-Na2CO3和Na2SO4为熔盐介质,采用熔盐法在1 100℃保温3 h合成镁橄榄石,并对合成镁橄榄石进行了XRD、SEM、EDS、Jade分析。结果表明:以Na2CO3或NaCl-Na2CO3为熔盐介质合成的镁橄榄石纯度很低,因为Na2CO3与MgO和SiO2反应生成了大量的Na2MgSiO4。以NaCl为熔盐介质合成的镁橄榄石纯度非常高。以Na2SO4为熔盐介质合成的镁橄榄石纯度较高,有少量MgSiO3生成。分析认为,在NaCl熔盐中合成镁橄榄石的机制为“模板生长”,在Na2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高纯和工业级60%NaNO3-40%KNO3二元熔盐。采用热失重法对60%Na NO3-40%KNO3二元熔盐长时间热循环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数据显示高纯二元熔盐失重远远小于工业级二元熔盐,解析了工业级二元熔盐易分解机理。通过阿基米德法、旋转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激光闪光法分别测定了高纯和工业级60%Na NO3-40%KNO3二元熔盐的密度、黏度、热熔和热扩散系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拟合,获得了密度等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高纯60%Na NO3-40%KNO3二元熔盐与工业级60%Na NO3-40%KNO3二元熔盐相比,密度、黏度、热熔及热导率都有所降低,具有较好的热物性。  相似文献   

10.
李威  王秋旺  曾敏 《化工学报》2021,72(5):2763-2772
以水合盐K2CO3·1.5H2O和膨胀石墨(EG)分别作为化学蓄热材料和多孔基质,研制了复合储热吸附剂K2CO3@EG。对该复合吸附剂和未掺杂膨胀石墨的纯水合盐就脱附储热、吸附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所需的脱附温度降低,对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提升且可有效避免潮解现象。经过连续15次的脱附-水合循环实验后,纯盐和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分别下降27.6%和10.9%。此外,对储热单元的数值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蓄热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聚光式太阳能系统中,熔盐被视为良好的储热材料,具有成本低、使用安全、低饱和蒸汽压等特点。合理改善其热物性可实现太阳能高效利用,掺杂纳米颗粒可提高熔盐的储热及传热性能。在之前工作中,采用高温静态熔融法将纳米氧化铝(Nano alumina,NA2)掺杂于太阳盐(SS,质量分数为60%的硝酸钠与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的混合物)中,获得了具有较高比热容的纳米流体(NA2-SS,N2S)。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同方法将纳米石墨粉(GP)和NA2同时掺杂于SS中(NA2-GP-SS,N2GS),利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和瞬态平面热源法对体系比热和导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样品为N2GS-4,比热容与原样SS相比提升21.79%,导热提升20.69%,在高温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N2GS-4作为一种硝酸盐基纳米复合蓄热材料在热能存储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nitrate (KNO3, NaNO3) and carbonate (Li2CO3, K2CO3, Na2CO3 and CaCO3), which are composite inorganic phase change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thermal storage, non-toxic and less corrosive, are used as phase change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melting point, latent heat) of 4 different ratios of nitrate phase change components and 6 different ratios of carbonate phase change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and a distribution ratio of molten salt phase change components was selected respectivel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orous carrier adsorption, two types of composite molten salt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s with the best ratio were prepared. The ease of decomposition of the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s in different media atmospheres (Ar and air) was analyzed. TG-DSC-MS tested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duc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nitrate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s have stabl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good safety when storing thermal at medium temperature (300℃), but they are easy to decompose NO and high temperature (500℃) or higher. NO2 and air atmosphere are more likely to generate toxic gases, and composite carbonate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s are more likely to generate CO in air than Ar, which affects the safety of the thermal storage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刘亮  吴爱枝  黄云  黄剑 《化工学报》2020,71(z2):314-320
以适合工业储热的复合无机相变储热材料硝酸盐(KNO3、NaNO3)和碳酸盐(Li2CO3、K2CO3、Na2CO3和CaCO3)为相变组分,研究了4种不同配比硝酸盐相变组分和6种不同配比碳酸盐相变组分的热性能(熔点、潜热)差异,分别优选出一种熔融盐相变组分配比。利用多孔载体吸附原理,制备出两种最佳配比的复合熔融盐类储热材料,分析了储热材料在不同介质气氛中(Ar和air)分解难易程度,TG-DSC-MS联用测试的高温热分解产物表明,复合硝酸盐类储热材料在中温(300℃)储热时,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安全性较好,但在高温(500℃以上)时易分解成NO和NO2,且air气氛中更易生成有毒气体;而复合碳酸盐类储热材料在air中比在Ar中更易生成CO而影响储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桑丽霞  李锋 《化工学报》2018,69(Z1):129-135
以二元碳酸盐(Li2CO3-K2CO3,BC,62:38,摩尔比)和三元碳酸盐(K2CO3-Li2CO3-Na2CO3,TC,1:2:1,摩尔比)为相变材料,以氧化镁为基体材料,通过混合烧结法制备陶瓷基复合蓄热材料。二元碳酸盐复合材料(BCC)和三元碳酸盐复合材料(TCC)的熔点与相应混合碳酸盐的熔点相近,分别为465.1℃和386.4℃,并在其最高使用温度(800℃)范围内维持较高的比热容;且复合材料的潜热值均大于150.0 J/g。基于XRD和SEM的表征分析,两种复合蓄热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且基体材料能很好地混合支撑相变材料。两种复合材料分别进行50次热循环,其热物性参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发电技术中传热性能的优劣影响着太阳能的利用程度。选用石墨作为强化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的添加剂与三元混合熔盐(K2CO3-NaCl-Li2CO3)按照石墨质量分数为5%、10%、15%进行混合制备,使用TC3000通用型导热系数测试仪测定16种试样的导热系数。并测试经历300次循环储能、释能实验试样的导热系数循环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石墨后的混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最高可提升至原混合材料的3.38倍,当石墨的质量分数为15%时,混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大。在经历300次储能、释能实验后,材料的导热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变化浮动不高于15%。石墨作为强化材料的添加剂,可有效提升强化材料的传热性能,具有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文波  凌子夜  方晓明  张正国 《化工学报》2021,72(12):6399-6406
我国青海盐湖镁资源的利用率低,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若将镁盐开发为相变储热材料,则可扩大其应用领域,从而促进镁盐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中低温保温隔热的应用需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用MgCl2·6H2O-Mg(NO32·6H2O(MCH-MNH)质量比为41∶59的共晶盐作为相变材料,为降低其过冷度并提高隔热性能,选用多孔介质石墨相氮化碳(g-C3N4,CN)作为支撑材料,制备低热导率的MCH-MNH/CN复合相变材料。先将尿素在550℃高温下煅烧得到多孔的CN,再采用吸附法制备出MCH-MNH/CN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形貌、结构与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量。结果表明,共晶盐相变材料均匀地吸附在CN的微孔结构内,其与CN的复合是一个物理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55.2℃,相变焓值为92.7 J/g,几乎没有过冷度,其热导率为0.3 W/(m·K),仅是共晶盐MCH-MNH的一半,提高了隔热性能。此外,复合相变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中低温保温隔热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于强  鹿院卫  张晓盼  吴玉庭 《化工学报》2019,70(Z1):217-225
为了得到SiO2纳米粒子含量对SiO2/NaNO3-KNO3/EG复合蓄热材料比热容和热导率的影响,通过机械分散法,采用NaNO3-KNO3和不同质量分数(0.1%,0.5%,1%,2%,3%)的SiO2纳米粒子所形成的熔盐纳米材料作为蓄热材料,膨胀石墨(EG)作为基体材料,制备出纳米SiO2/NaNO3-KNO3/EG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进行了测量,同时用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O2纳米粒子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平均比热容和热导率分别为3.92 J/(g·K)和8.47 W/(m·K),与其他纳米SiO2添加比例相比,其比热容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1.37~2.17倍和1.7~3.2倍。这是由于复合材料表面会形成高密度的网状结构,这种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能的特殊纳米结构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和热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