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结合某既有砌体结构建筑加固改造设计实践,介绍砌体结构改扩建加层加固设计。对砌体结构进行结构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建立模型,经分析加层后原结构主要存在墙体抗震、抗压承载力不满足和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根据该砌体结构年代久远,不满足结构指标要求,改造加层需降低结构风险,对整体结构进行加固设计,对比了钢筋混凝土板墙与钢筋网水泥砂浆抗震与抗压性能,并验算了加固后加层扩建结构模型的各项性能指标,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最后提出加固改造工程需要重视的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房屋的加层设计应与房屋的抗震加固、强度加固相结合。多层砖混结构加固的关键是原屋面上反梁的设置,它有效地将加层后新旧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对原结构有加固作用,可提高房屋整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提高抗震能力。本文分析了原结构为砖混结构,上部采用轻钢结构加层时,对原有下部结构的加固处理方法和节点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旧房的抗震加固一直是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旧住宅加层的阐述,分析了旧房加层的常见做法,并提出了一些抗震加固构造措施,以保证加层后新旧结构协调工作,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4.
某公寓楼的抗震加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公寓楼在首层柱混凝土强度不足情况下的加层进行了抗震加固设计.首先,分析了直接加层结构计算模型的动力特性.确定需加固部位,进而进行加固设计;最后,验算加固后加层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的各项要求,可为类似工程的加固设计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原有结构的结构布置检查、材料强度检测、倾斜测量、损伤调查、抗震验算和构造分析,评估了老电影院的抗震性能,并提出抗震加固建议,结果表明,尽管原结构使用时间较长,经过抗震加固后加层改建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闫博 《山西建筑》2012,38(29):62-65
结合工程检测和复核计算,分析了某单跨框架支撑结构工程可能存在的施工缺陷、安装误差以及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加层措施,然后对实施加固加层措施之后的结构进行了二次复核计算,验证了抗震加固加层措施的有效性,消除了可能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以某医药公司综合楼为例,对底部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钢结构框架的加层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加层前后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EL-Centro波、天津波、TAFT波在多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加层后的结构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通过布置约束屈曲支撑进行抗震加固后,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升加层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砌体结构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技术的加固效果,并探讨在其顶部隔震加层的可行性,进行了3个相似比为1/4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 模型分别是加固砌体结构模型、加固后加层非隔震结构模型和加固后加层隔震结构模型。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了分析结构震损后的动力响应,在试验模型经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后又继续进行不同水准地震输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层非隔震结构的上部钢框架鞭稍效应非常明显;加层隔震结构有效延长了结构自振周期,增大了结构阻尼比。加层隔震结构既有效降低了下部砌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又降低了上部钢框架的地震响应,其加固效果和抗震性能优越。同时,震损后加层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明显降低,下部砌体的加速度反应可能大于加固结构和加层非隔震结构,建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祝兰兰  郑七振  王东  杨珏 《工业建筑》2012,42(1):160-163,65
某6层框架结构工业厂房,因其使用功能改变,要求加层改造为9层框架结构的旅馆。依照现行规范,对原建筑进行了现场检测和抗震鉴定,结果表明原建筑符合现行各项规范要求;针对结构直接加层带来的基础承载力不足、梁承载力不足、柱轴压比超限及层间位移超限等问题,提出在原结构基础上采用压力注浆法加固基础、扩大截面法加固梁柱及增加短肢剪力墙来提高结构侧移刚度等加固措施,并进行了加固后的抗震验算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外文局专家楼结构形式为四层砖混结构 ,未进行抗震设防 ,1981年进行抗震加固后使用至今。针对工程特点 ,采取了一系列加固措施 ,对现有结构二次加固的同时进行了加层改造。这为仍在使用的砖混旧房屋的加固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建筑结构地震灾害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结构地震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地震发生的概率及强度、结构的抗震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地震发生概率及强度的随机性和结构的抗力随时间变化,提出了地震灾害损失动态预测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用劲性混凝土来提高高位转换构件在竖向地震、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探讨;对L形建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扭转措施进行研究;L形建筑及高位转换结构中劲性柱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勇  马传喜  安晓文 《建筑技术》2009,40(10):946-949
安县行政办公楼震害的主要原因是按“89规范”系列取值的地震作用小于“5·12”地震中结构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对该建筑按抗震结构和使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和技术经济对比,得出使用基础隔震技术后,结构的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和加速度反应均大幅度减小。技术经济比较说明,基础隔震技术可减轻建筑的震害,保证建筑物在震时和震后使用功能不间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吴智  李贵男  段壮志 《山西建筑》2009,35(29):74-75
从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机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居民房建筑结构特点及其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索应用及确保施工质量等方面探讨了地震条件下提高民房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石化行业某带壁板加热炉钢结构形式复杂,为评价其抗震性能,本文对整个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考虑了结构主体框架和侧墙壁板的共同作用,得到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性能点,并分析了性能点的变形形态和结构性态。结果显示多遇地震下结构均处于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942,罕遇地震下结构进入塑性的范围不大,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364。结论是该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规范中的“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为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隔震结构。建立了该建筑1/60缩尺模型,完成了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了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以及隔震结构在8.2度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和非隔震结构在7.5度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以及基础隔震对结构顶部大跨网架竖向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能够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阻尼比,有效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大跨网架结构的竖向振动;发现该建筑进行基础隔震后按照7.5度设防烈度设计能够满足8.2度设防烈度要求,且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的高度和复杂程度不断地增加,且越来越多的建筑高度和复杂程度超出规范规定的限值.分析超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程度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运用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对工程实例进行小震弹性分析、时程分析、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大震弹塑性分析,从而确保结构符合“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动的多维性,建立了结构在多维地震动下的动力平衡方程,并引用Prager随动强化准则模拟了结构的开裂与屈服后的性能,得出了结构在考虑多维地震作用下和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的一些差异,而且使得计算过程也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中大量的房屋结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害调查表明,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机理仍不清晰、明确。本文通过对一高层结构的地震累积损伤分析,建立了能够考虑累积损伤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结构的地震损伤累积破坏程度,并和Pushover分析结果及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认为基于累积损伤模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更为合理、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能够较好地描述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20.
李圃 《福建建筑》2010,(9):24-26
隔震结构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的一种被动控制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结构的安全。本文通过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四川某灾后重建工程实例,运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本文同时介绍了橡胶隔震支座的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希望对今后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