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油田生产能耗形势分析根据大庆油田开发预测,到“十一五”末,油田产油量与2004年相比下降23.5%、产液量与2004年相比增长6.7%、注水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为延缓原油产量递减速度,在“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共需新建油水井30000口以上,同时将加大外围难采油田的开发力度,仅200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庆油田各主要耗能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测试情况汇总分析,总结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状况,并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节能技术应用推广情况,总结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从而为油田提高整体用能水平,实现“十二五”总体节能目标,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指标,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狠抓节能减排计划落实。通过构建“4+1”节能减排管理新模式,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靖安油田注水系统效率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安油田注水系统运行已超过10年,随着油田配注量不断增加,注水系统暴露出局部管网压损过大,注水站系统压力上升,回流量大等诸多问题,导致系统效率下降,能耗上升,生产成本增加。通过2009年对靖安油田部分站点注水系统效率详测可知,注水系统效率平均值为40.19%,远低于《油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 6420-1999规定指标49%,注水单耗过高(0.73kW·h/m~3 MPa)。此外,油田注水是"能耗大户",其用电量占油田开发总用电量的30%,因此,开展油田注水系统节能改造潜力巨大,同时也符合国家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要求。  相似文献   

5.
发展核心技术强化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大庆油田开发水平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系统地总结"十五",科学合理地规划"十一五"是确保大庆油田发展的关键.大庆油田"十五"期间立足于科技进步,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驱开发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外围油田开发技术、深层气开发技术、地面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创新与发展,确保了大庆油田"十五"期间原油产量超额完成任务,保持了油田开发的高水平.进入"十一五",面对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聚合物驱对象差增产难,外围已探明储量动用难,深层天然气实现跨跃式发展难等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保持油气产量4 200×104t以上稳产到2010年的工作目标,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将会使油田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大庆油田采油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在分层注入、增产改造、举升工艺、油水井大修、采气工艺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攻关配套了海拉尔复杂岩性储层增产增注技术,创新研究了深部火山岩储气层压裂改造技术,研究完善了水驱及三次采油注采工艺技术,发展提高了低渗透油田改造工艺技术,成熟配套螺杆泵举升工艺技术,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油田开发将面临更多难题,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稳产,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采油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油田开发主要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整体上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时期开采,目前,70%的可采储量位于高含水层,但主力老油田仍是油田开发的主体;聚合物驱仍是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开采对象已由北部的主力油层转向南部的主力油层和北部的二类油层;外围油田也是增加可采储量的主要方向,但90%的储量位于特低丰度、特低渗透及复杂断块油藏.该文深入分析了"十一五"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了油田主要开发调整潜力,提出了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技术措施,为油田开发调整及科研攻关指明了方向,为大庆油田"十一五"开发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注水系统的注水量和出站压力逐年升高,注水耗电量持续上升。运用注水系统优化运行技术和前置泵变频调参技术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最优生产运行数据合理调控注水系统运行参数,在保证系统注水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注水泵的运行效率,降低泵管压差,形成了一套投资低、经济效益好的新型油田注水系统节能技术。现场试验与生产应用结果表明,低功率前置泵多点调参注水系统运行稳定,可有效弥补单泵大功率整机变频调参运行技术的不足,已经成为大型整装注水开发油田的高效节能注水替代技术,其经济效益显著。注水系统多点调参节电技术克服了以往单站单泵运用调参节能技术节电效果难以达到最大化的局限性,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是保证油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已30年了,目前油田日注水近77×10~4m~3。随时间的推移,日注水量还将愈来愈大。大庆油田的注入水由含油污水、地而污水、地下水和大庆水库水组成。研究注入、采出水中悬浮物颗粒,对于油田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率升高、注水量和产液量增加,用电量不断上升。通过对节能电机新产品的技术应用、变压器运行方式的合理调整、电网经济运行科学化模式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总结了目前油田节电技术应用现状,并针对萨北油田生产现状提出了节能技术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庆油田注水系统应用了一些注水节能技术措施,总体上能够适应油田开发和生产的需求。但现行的节能模式还存在着局限性,注水系统的节能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应对节能模式进行探讨,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为注水系统节能降耗创造条件。推荐注水井优先节能模式,该节能模式能够将注水井、管网、注水泵的节能潜力充分挖掘,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在机采井数增加,平均单井产液量下降的不利局面下,为控制生产成本,采用了多种机采节能技术.介绍了大庆油田在"十一五"期间所采用的主要机采节能技术,阐明了各种技术的节能原理、应用情况及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控制了机采井能耗持续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管理的喇嘛甸油田,是全油田综合含水最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最高、年注水量和产液量较高、耗能量较大的油田。面对“四高一大”的开发局面,“九五”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油藏认识,优化规划设计,强化挖潜增效,细化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八五”期间,大庆油田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把节约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油田开发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在“七五”取得节能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能源的科学管理,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推广应用节能“四新”,使油田节能降耗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大庆石油管理局1991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企业”。1·“八五”期间节能降耗的主要成果1.!全油田总能耗的上升得到了有效控制到1995年底,全局消耗的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为800X10‘t,比计划少耗33.3X10‘t。5年累计…  相似文献   

15.
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目前在上海表示,“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管,并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相似文献   

16.
石油部于1983年6月2日至5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了“用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测吸水剖面新工艺技术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17个单位58名代表。这次现场会的目的就是让各油田来大庆观摩,学习大庆油田“在配注管柱内,以正常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施工,用放  相似文献   

17.
王羿元 《石化技术》2021,(2):130-131
在油井含水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稳定油田的产量,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石油能源,那么石油企业就需要对油田注水工艺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该项工艺的效果可影响油田的产量以及油田生产产品的质量。只有在重视油田注水质量并且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好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工作,并保证油田在后期开采期间可不断提高注水的效率,从而达到稳定油田产量的目的。因此,主要针对低渗透油田注射开发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先分析超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以及超低渗透油田的地质构造,提出超低渗透油田强化注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西油田是大庆油田外围低产低渗透小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采用油井不排液直接转注方式、分散水源卧式电潜泵短流程密闭注水技术及活动式电泵注水技术、用化学清蜡代替热洗、单管加热一级布站集输等技术,使得整个油田开发建设总成本大幅度降低,基本上实现了油田开发建设“少投入、多产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注水开发油田中的节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它涉及到开发地质、注水工艺、地面流程、井下作业及注采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大庆油田采油二厂某作业区2008年为例,通过有效注水;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完善节能管理制度;优化集输工艺流程,从油田开发、集输系统、机采管理等方面来探寻油田节能之路.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第九采油厂的多数区块属于低产、低渗透油田。论述了在油田开发中,低产、低渗透油田注水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第九采油厂依据各油田开发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不同规模、不同油藏特点的注水工艺配套技术,围绕节能降耗推广了注水压力系统及管网优化、注水泵节能改造、大排量5S柱塞泵的应用等多项配套工艺技术,使注水单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