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物质能源已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第一主导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和煤粉混燃发电是利用生物质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生物质和煤粉特性分析,研究设计适合混燃的旋流燃烧器.并与模拟示范电厂的燃烧器同时分别燃烧不同掺混比的燃料,从炉膛最高温度、NOx排放量和燃烧效率等多方面作比较,得出结论本文设计研究的旋流燃烧器更适合生物质和煤粉的混燃,可大力促进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卧式炉对煤粉气流在富氧气氛下的燃烧进行了试验和燃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富氧气氛下,提高了煤粉的燃烧速率,炉内温度场水平升高,燃料燃烧更加完全;火炬前端的温度水平显著提高,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缩短,燃烧速率加快,有利于实现煤粉富氧直接点火;烟气中Co的含量减小,NOx含量先增大后减小,SOz含量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微油汽化直接点燃煤粉燃烧技术的原理和构成。叙述微油汽化直接点燃煤粉燃烧器在HG-670/13.7-YM9锅炉上应用。微油汽化小油枪完全能够点燃煤粉,且燃烧器内不结渣,无烧损;锅炉每次启动平均用油约为1.45 t/h;其煤粉粒子的燃烧效率平均在92.5%左右;锅炉采用微油汽化直接点燃煤粉燃烧器后,每年可节约锅炉点火启动资金约83.3万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一次风速度和煤粉质量浓度对等离子燃烧器一级燃烧筒点火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等离子燃烧器一级燃烧筒点火特性试验台。通过测量一级燃烧筒内煤粉火焰的温度,以及观察燃烧筒喷口煤粉火焰的稳定性,得到了煤粉质量浓度和一次风速度对点火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在燃用蒙南烟煤的情况下,等离子直接引燃煤粉过程中,挥发分的析出和着火比常规点火方式提前,煤粉燃烧的整体温度较高;当一次风速度为18m/s,要形成稳定的火焰,一级燃烧筒内的煤粉质量浓度不能低于0.15kg/kg。  相似文献   

5.
锅炉不用燃油把煤粉直接点燃数十年来一直被各国电力科技人员关注,也是我国当今电站煤粉锅炉燃烧技术主攻方向。综述了国外主要几种无油点火燃烧器型式,特性及应用状况,介绍了俄罗斯开发电加热的“马弗”(稳燃)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与之配合使用的两类(独立及单元式)点火煤粉制备系统,举例论证了其应用利弊及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点火室为方管状的感应式无油直接点火燃烧器。热态试验表明,点火室中煤粉气流浓度变化对于煤粉气流而言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存在一个最佳的煤粉浓度;环流风给着火后的煤粉气流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强化燃烧。数值模拟表明,弥散到近壁区域的小颗粒煤粉其燃烧产生的反应热是促成煤粉形成稳定火炬的主要能量。  相似文献   

7.
双强煤粉点火燃烧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刚  任国宏  杨启昌  谢伟  庞茂顺  毛柱 《热力发电》2007,36(4):102-102,104
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强制配风的航空油燃烧器具有体积小、热负荷高、燃尽率高(98%)、油枪出力可任意调整、火焰温度高达1 800℃等特点,完全可以满足煤粉点火热源要求。双强煤粉点火是在特定的燃烧器内通过油火焰将煤粉点燃的一种煤粉内燃技术,其主要采用强化燃烧的油燃烧器发出  相似文献   

8.
高温空气多级点火燃烧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温空气煤粉多级点火燃烧器。在成功实现煤粉多级点火的基础上,对影响多级煤粉着火燃烧的各影响因素(一级煤粉浓度、热风温度、多级煤粉浓度、多级煤粉送粉风流量以及环形冷却风流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一级煤粉浓度的降低,燃烧器内总体温度水平下降,多级煤粉的剧烈燃烧区向燃烧器出口移动。当多级煤粉气流着火后,停止一级给粉,热风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仍可维持多级煤粉的着火燃烧。多级点火燃烧器内部温度随多级煤粉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级煤粉送风量对多级煤粉燃烧的影响呈现出与多级煤粉浓度变化相似的趋势。少量的环形冷却风可以对多级煤粉的燃烧起到助燃以及防止结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HM型等离子燃烧器多级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Fluent软件对HM型等离子燃烧器的点火燃烧特性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计算了煤粉空气混合物从等离子点火区到炉膛内主要断面的温度场、着火过程成分变化和煤粉进入炉膛初期的燃尽率等。结果表明:一级燃烧筒内的煤粉在离开等离子体点火区距离约D1(一级筒直径)的部位挥发分开始着火;一级燃烧筒中心线上的温度从点火区开始首先降低然后升高;二级煤粉在距离二级燃烧筒入口约2倍D2(二级燃烧筒直径)处开始着火,二级燃烧筒断面温度中部高四周低;三级煤粉在距离二级燃烧筒出口约2m处开始着火,并形成稳定的火球状火焰。计算结果还表明:燃烧器燃尽率较高,当形成稳定的火焰时,挥发分已经完全燃烧,碳的燃尽率达到46%以上。  相似文献   

10.
关于点火炉方面的经验苏联对点火炉的设备,仅在卫国战争时期因缺乏重油才采用一段时间,经验还不多。中国目前亦缺乏重油,所以在锅炉上都大量采用点火炉。经过在使用期间的不断改进,已经取得很大效果。兹将这些改进的经验介绍于下: 点火炉的点火效果,决定于煤粉进入时整个行程的燃烧状况。效果最好的情况是喷射的煤粉仅在点火炉内点着,而全部燃烧应在炉膛内进行。这样不但可以避免点火炉因温度过高而结焦,而且能产生较好的点火作用。点火效果不好的点火炉,点火时使大量煤粉落在灰斗或锅炉尾部,如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煤  相似文献   

11.
等离子体点燃煤粉的热物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厂锅炉启停及低负荷稳燃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燃油,DLZ-200型等离子点火装置可以用等离子体直接点燃煤粉,节约燃油。综述了等离子体点燃煤粉的机理:其高温热化学作用可以生成低着火点的双组分燃料,再造挥发分,提高燃料的反应度,强化煤粉混合物的燃烧,等离子体中的活性原子可降低燃料的着火温度,加速热化学转换,促使燃料燃尽。等离子点火装置能够以较低的等离子点火功率点燃较大热功率的煤粉燃烧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锅炉等离子点火技术的成熟,根据锅炉燃料的燃烧特性及许多机组都已实现了无油点火和稳燃的经验,在新建工程设计初期即将等离子点火装置纳入机组的一体化设计,以煤代油,符合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基建期间取消燃油系统是国内首创。  相似文献   

13.
小油枪直接点煤粉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红 《广东电力》2005,18(3):50-53
火电厂燃烧耗油主要是锅炉起停过程中的耗油,为节约电厂用油,对国电荆门热电厂5号锅炉燃烧器采用小油枪技术进行改造,达到小油枪直接点燃煤粉、油煤混燃的目的,节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性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试验的内容及方法,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等离子煤粉点火燃烧器燃烧调整的双参数(煤粉浓度、燃功比)控制法,在对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试验基础上,2000年2月15日,山东烟台发电厂利用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首次实现了机组无油点火。  相似文献   

15.
优化启动方案实现气化小油枪直接点燃煤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明  秦宝平 《电力学报》2010,25(4):336-340
锅炉启停过程中的耗油是火电厂燃油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锅炉启停过程中的耗油对火力发电厂的节能降耗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通过对启动机组过程的方案优化,从而实现气化小油枪直接点燃劣质煤粉,减少启动耗油,节油效果显著,在燃用劣质煤的机组实现小油枪直接点火的课题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燃煤电厂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牧 《电力建设》2006,27(12):41-44
为降低燃油消耗,节约能源,某600MW机组超临界燃煤锅炉采用了等离子点火装置。等离子点火装置主要由等离子煤粉燃烧器和等离子发生器、冷却水系统、载体风系统、火检系统、电源系统、控制监测系统、冷炉制粉系统等部分组成。燃煤电厂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后,试运阶段节约燃油的费用达1 781.73万元;运行阶段每支油枪1h可节约1554.59元,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对煤焦油进行试验研究,发现粘度大的煤焦油经过与其它燃料油混合、加水和乳化剂乳化降低粘度后可以成为流动性较好的合成燃料油。在锅炉上的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合成燃料油易点燃,且具有稳定的燃烧特性,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与重油、重柴油相似。  相似文献   

18.
梁昌龙 《电站辅机》2011,32(3):48-51
气化微油点火技术在三河电厂350 MW机组中应用后,以其节油率高、系统简便、投资小且经济环保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机组的节油率达到97%,点火初期煤粉燃尽率已达到85%以上.介绍了气化微油点火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控制逻辑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根据运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金黄  肖先进  周昊  曹慰  蒲学森  王军 《发电设备》2012,26(2):77-79,83
结合锅炉燃用难燃煤种需要耗费大量燃油进行点火及低负荷稳燃,把微油-少油技术在W形火焰锅炉双旋风燃烧器上进行了冷态模化、热态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带助燃风、分级点火的方法可以实现微油冷态点火,采用少油燃烧器能实现锅炉低负荷稳燃,两种燃烧器均可实现节约燃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through a pipeline of water-coal fuel are presented. They were obtained at the pilot industrial Belovo-Novosibirsk coal pipeline. The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combustion of such a fuel at PK-40-1 boilers without lighting it with fuel oil i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