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及剥蚀特点提出了旋回分析法,并以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为例,探讨了该方法对剥蚀量计算的精度及有效性.旋回分析法以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为依据,选用对古水深变化敏感的钍钾比曲线ln(Th/K)进行频谱分析,筛选出研究区各钻井鹰山组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利用其固有的周期推算出鹰山组的沉积速率.然后根据未经剥蚀井鹰山组残余厚度及沉积速率,确定研究区鹰山组沉积时限.对于经历过剥蚀的钻井,在沉积时限内将残余地层的米氏旋回叠加关系向上延拓,即实现地层被剥蚀厚度值的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鹰山组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根据鹰山组残余厚度资料即可以反演推算区内鹰山组剥蚀厚度.旋回分析法基础资料来源于测井及地震数据,在纵、横向上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为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剥蚀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浅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定量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由于传统剥蚀量恢复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新兴起了许多新的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法和宇宙成因核素分析法.叙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并辅以实例说明了它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步骤和优缺点.指出应根据研究区具体的地质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并可尝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3.
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是定量研究不整合剥蚀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研究,恢复地层原始厚度,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沉积波动分析表明,海西早期构造事件、海西末期构造事件和印支期构造事件引起的隆升剥蚀最为强烈,并以塔中隆起、塔东地区和塔北隆起造成的剥蚀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是定量研究不整合剥蚀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研究,恢复地层原始厚度,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沉积波动分析表明,海西早期构造事件、海西末期构造事件和印支期构造事件引起的隆升剥蚀最为强烈,并以塔中隆起、塔东地区和塔北隆起造成的剥蚀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声波时差法和基于镜质体反射率的Easy%R.模拟法,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垛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金湖凹陷三垛组较大的剥蚀量及新近系盐城组和第四系东台组沉积地层厚度欠补偿,即"古大于今"的埋藏史是造成该区隆起带和外斜坡区"浅熟"的根本原因."古大于今"的埋藏史,加上古地温梯度大于现今地温梯度,使得阜宁组烃源岩在三垛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热演化程度并大量生烃.在对三垛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恢复了在三垛组沉积末期的主要输导层的古构造和阜宁组烃源岩的生烃状况,对油气运聚单元进行了划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地层对比法和沉积速率法估算了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用全盆地34条二维区域地震 测线资料,估算了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利用单井的地质分层和精细年代格架数据,估算了西山 窑组的单井剥蚀厚度。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剥蚀厚度的估算结果相近,绝对误差最大不超过50m,相对误差在 20%以内。估算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西山窑组剥蚀厚度为100~400m,且自北东向南西,剥蚀厚度逐渐增 大,在南部剥蚀厚度可大于400m。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震厚度趋势法恢复乐乡关隆起地层剥蚀量,探讨盆地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旋回阶段划分及其演化,分析各期潜北断层活动强度及对沉积的控制和影响。总体上,潜北断层在荆河镇-潜一段、潜四下沉积时期对地层沉积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在荆河镇组、潜四下沉积时期潜北断层下降盘应存在陡坡扇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8.
潜江凹陷潜江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声波时差法和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震剖面法相结合,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研究发现潜江凹陷剥蚀强度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中部的稳定剥蚀区和西南部的斜坡剥蚀区.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天文周期对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作用及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和频谱分析技术识别天文周期并划分旋回层序的方法.地层基准面旋回是受天体运动控制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地层基准面旋回与天文周期相对应,基准面旋回层序为该过程的结果.应用离散小波变换法对GR曲线进行信号分解、重构及滤渡,应用傅立叶分析法对小渡分解结构重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以此确定了各细节分量主频及其比例.根据主频比例与天文频率比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出与各天文周期相对应的沉积旋回,并在绝对地质年龄约束下估算出各沉积旋回时限.计算结果显示,据细节分量划分的沉积旋回时限均两倍于对应的天文周期,如以天文周期为旋回层序划分依据,则每个沉积旋回可划分2个旋回层序,层序界面即位于地层叠加方式转换点.研究成果表明,以天文周期为依据,以小波变换及频谱分析为手段可以合理并有效地开展层序地层定年即等时对比.  相似文献   

10.
米氏旋回是米兰科维奇效应在地层记录中的表现形式,其代表的时间涵义是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的有效手段,为了揭示地层中米氏旋回信息保存的差异性,完善地层学尤其是旋回地层学理论,文章依据济阳坳陷38口钻井不同层位地层的自然伽玛测井数据,应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模极值法进行了米氏旋回信息提取,并分别计算了岁差、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周期在多套地层中的响应厚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套地层中普遍存在米氏旋回信息.其中早古生代(∈-O)、晚古生代(C-P)和新生代(E-N)地层中岁差旋回层厚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17.1m,8.6~19m和7~11m,其中优势旋回层厚度分别为13,14和10m;黄赤交角旋回层的厚度变化分别为7.2~27.8m,19.5~39.2m和14~26m,其中的优势旋回层厚度分别为27,26和21m;偏心率旋回层的厚度变化分别为20.3~64.6m,37.2~75.1m和40~60m,其中的优势旋回层厚度分别为60,74和51m.中生代(J-K)地层中岁差、黄赤交角和偏心率旋回层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3.2~21.4m,6.2~42.8m和15.4~108.6m,未发现明显的优势旋回层.由此看出,米氏旋回层厚度的变化幅度随地质年代的变老有增大趋势,认为保存在较老地层中的米氏旋回信息因受到后期地质事件的影响稳定性变差;中生代米氏旋回层厚度的变化幅度最大,认为与济阳坳陷中生代时期复杂的构造环境造成的沉积环境分异度高有关.此外,根据优势米氏旋回层的厚度估算了不同时代的地层堆积速率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钻井岩心、测井、地震、构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方面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渐新世崖城组的基准面旋回特征和转换机制.岩心主要用于识别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用岩心标定测井曲线后,可用测井曲线叠加识别出中周期旋回,并据此建立起中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的测井模式,可以识别无心井段的基准面旋回.长周期和超长周期旋回则主要利用地震剖面中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上超、下超、削蚀等反射终止类型来识别.在此过程中,岩心、测井与地震三者需要互相验证.文中用地层回剥法恢复了崖城组地层厚度并计算出各凹陷的构造沉降速率为312.5~750m/Ma.结果表明:崖城组可以划分为1个超长周期、3个长周期和至少12个中周期旋回层序,短周期旋回层序类型发育齐全但数目变化较快.研究区的构造沉降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速率(0.2~40m/Ma),说明基准面旋回的发育和转换受构造沉降的控制程度明显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将声波时差法和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震剖面法相结合,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研究发现潜江凹陷剥蚀强度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中部的稳定剥蚀区和西南部的斜坡剥蚀区。  相似文献   

13.
生长指数与断层落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14.
超压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古孔隙度函数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古厚度、古埋深恢复,利用“改进的Fillippone公式”对古地层压力进行了计算。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渤南洼陷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发育,在馆陶—明化镇时期发育达到最大,渤南洼陷超压为晚期成因。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2段为一套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揭示不同时期小层砂体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相控建模为指导思想,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地层单元,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条件,采用序贯指示数学方法对长北气田山2段4个短期层序的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小层砂体的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进行了随机模拟.砂体展布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河道自北向南沿物源方向延展,其中SSC1~SSC4短期基准面上升时期,河道加宽,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加大,物性较好,有利储层发育;下降时期河道变窄,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减小,物性变差.小层砂体的三维模拟结果在该区勘探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正> 从坡积到湖泊沉积,各类沉积物都有明显的旋回性。沉积旋回既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也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沉积旋回可分三类:海洋旋回、过渡旋回和大陆旋回。海洋旋回厚度大,分布广,层序稳定,在海相地层研究中受到了充分重视。过度旋回含重要煤层,相一旋回法是煤田地质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也较透彻。陆相地层构成我国陆相含油盆地的主体,大陆旋回的一定部位常含重要生、储油层,是石油地质工作者的研究对象,这里仅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渤东低凸起及其邻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地层展布特点、构造样式分析和构造恢复等方法,研究渤东低凸起中南段的构造形态、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东低凸起的形成时间为沙三段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定型,形成的动力来源为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使其增压弯曲部位的岩石圈断块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构造演化分为孔店—沙四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末期、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和新近系沉积时期阶段;构造演化通过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过程的控制,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聚集成藏,并使油气在空间上呈现"断层、不整合和区域砂体联合疏导"立体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印尼J区块古近系-新近系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古近系-新近系可以分为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Q1-SQ7)和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Q1-SQ7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从陆相河流环境逐渐过渡到三角洲环境和浅海环境,再到河流环境,为一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中下部层序上升旋回占主体,属海进式沉积组合序列;上部层序下降旋回占主体,多为海退式沉积组合序列.结合层序特征,指出区块西部凸起带SQ5旋回的浊积砂体、基底风化壳、碳酸盐岩台地和东部斜坡带的下切谷为区块的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对该盆地的石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长兴组米兰科维奇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中的米兰科维奇周期,采用Matlab提供的快速傅立叶变换数学函数,对该区测井曲线的频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兴组中广泛地保存着123,44.89,35.11,21.16和17.72 ka的米兰科维奇沉积周期;地层中的沉积旋回主要受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64-13.74 m;2.89-5.35 m;1.57-2.40 m,其中受偏心率周期的影响最大.不同测井曲线虽然对地层中物理参数的敏感程度不同,但是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一致的,都能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Matlab中的数学函数,简化了数学运算的过程,为地质工作者定量研究地质问题提供了一条简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