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查明X型正断层夹角变化对应力分布特征及油气运聚的影响,应用FLAC3D软件建立了X型正断层夹角自15(°)至90(°)变化的6种模型,并对其交汇处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交汇部位垂直应力表现为挤压性质的力,不明显受相交角度变化的影响,而水平应力主要为拉张性质的力,当θ大于45(°)后出现挤压应力;断裂交汇部位水平、垂直应力集中程度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垂直应力大小较水平应力明显大一个数量级,当相交角度为45(°)时,水平、垂直应力集中程度达到最大。应力高集中区能够释放大量应变能,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因此,交角为45(°)的X型正断层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胶东半岛三山岛金矿带矿体形态、规模及产出空间与断裂关系紧密。基于三山岛金矿带地质模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力—热—流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探讨断裂构造几何特征对矿体就位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在走向上,三山岛断裂拐弯处容易积累更大的剪切应变和正体积应变(张性),形成扩容空间,使断裂拐弯处形成局部的厚大金矿体;在倾向上,断裂带由陡倾向缓倾转换的部位及倾角平缓部位形成扩容空间,而陡倾部位挤压效果明显,形成压缩区,这种不同坡度部位的差异性应变分布控制了矿体沿倾向间断分布的特征。根据新立地区与三山岛、西岭地区的模拟流体方向差异推测,新立地区SE向深部、三山岛和西岭地区NE向深部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二维和三维地震断裂构造样式解释、深浅层断裂生长指数和活动速率计算及声发射各主要构造运动期最大主应力值测试.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研究了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基本特征及其控油模式,并转化为实验模型,模拟了单一相(油相)连续、稳态流体运动条件下,深、浅两套断裂输导体系中石油的运移和聚集过程.结果表明盆地腹部地区受周缘板块的相互碰撞产生的挤压和走滑构造作用及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发育,纵向上明显存在深、浅层两套不同性质的断裂系统,深层为基底卷入式压扭性逆冲断裂系统,浅层为盖层滑脱型张扭性正断层系统,其分别形成于海西运动中晚期和燕山运动早中期等强烈构造活动时期;高渗透性断裂带的确是油气快速运移的优势通道,盆地腹部地区深、浅层断层均是石油向上运移的主要输导体,断裂带渗透率大小决定着石油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在断层带顶部存在盖层封闭的条件下,石油在断层带中的运移呈不均匀地向上运动,断层带中含油饱和度自上而下增加,在向下增加的过程,石油倾向于在区域性盖层之下储层物性好的砂层中运移,而且是优先进入断裂上盘渗透率较大的砂层中,随着断裂带含油饱和度的不断地增加和断裂上盘储层物性好的砂层中进油量不断增多,进行侧向运移,最终聚集成藏,尔后再进入断裂下盘相应的砂层中,进油量较少;而物性较差的砂层中很少有石油进入.该实验结果得到了盆地腹部地区断裂两侧储层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的佐证,对深化断裂输导体系下石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理论认识与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三肇凹陷榆树林地区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油源条件、运移通道、运移动力、运移方式等地质因素,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源内—上生下储式、源内—下生上储式、源外—断层砂体联合输导式以及源外—下生上储复合式4种油气运移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源内的两种运移模式作用范围内,油气主要连片分布在邻近油源断层的局部构造高部位或断层—岩性圈闭中;源外—断层与砂体联合输导运移模式,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零散分布于古构造脊线附近;源外—下生上储复合模式,油气运移主要以断层与砂体配合垂向与侧向联合输导的复合形式,油气分布于邻近油源断层的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扶杨油层,且其上覆葡萄花油层砂岩不发育。  相似文献   

5.
构造应力场通常为造成构造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或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场,是地壳中一定范围内的瞬时应力状态。断层附近以及末端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在于断层末端延伸被阻,这往往会导致断层末端的应力集中从而引发地震。断裂构造对应力场有显著影响,在断层附近,发生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研究构造作用下断层构造形成后,受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断层的破坏情况及其应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巨龙铜矿平行巷道掘进过程中,断层破碎带与巷道间距对钻爆法掘进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巷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下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分析了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及塑性区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巷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为1 m和4 m时,断层破碎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巷道边帮最大位移值为6.19 cm和1.13 cm;最大主应力集中在巷道左侧围岩内,右侧围岩应力较小;水平方向应力集中在围岩与断层破碎带交界处;断层破碎带内出现塑性变形。当巷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为7 m和10 m时,断层破碎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小,最大主应力与水平方向应力沿巷道中线近似对称分布,断层破碎带内无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7.
对矿物开采活动中的突发性断层失稳进行研究,从断层附近应力分布特征和突变数值研究了对断层滑移的预测情况。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应变速率的突然加速可能会引起断层滑移。特别是两条断层引起严重的岩层塌陷。在开采过程中会引起突发性应力变化,最终会引起覆岩层滑移。  相似文献   

8.
王永德  冶晓平  秦泗伟 《黄金》2023,(11):69-75
向阳沟金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区域内已发现大灶火金矿床、黑刺沟金矿床等。矿体主要赋存于不同时代碎屑岩接触部位或同一时代碎屑岩与碳酸岩接触部位的破碎蚀变带内,破碎蚀变带为含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沉淀场所。断裂交会部位,断裂与有利岩体、地层交会部位及断裂转折端等膨胀扩容区为重要成矿部位。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了综合异常8处,认为Au最大值大于50.00×10-9的地段是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位置。在充分总结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地质-化探综合找矿模型,在向阳沟金矿区圈定了找矿靶区6处,通过查证,共圈定矿体17条、矿化体37条,取得了找矿突破。矿(化)体长80~320 m,真厚度0.82~6.46 m,金品位1.16×10-6~14.30×10-6。综上所述,该综合找矿模型适用于向阳沟金矿床,可为区域内寻找同类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石湖金矿田为中温热液型脉状矿床,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及产状是决定其矿床特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弹-塑性增量法对控矿构造进行了应力场数值模拟。综合分析表明:中侏罗世矿区主应力为NNW向,受NNE向边界断裂限制形成压剪性应力场,矿区处于应力高值区,岩石破裂形成了NW和近SN向共轭剪节理系,它们叠加于早期的复式背斜上,成为主要的容矿空间;晚侏罗世沿深断裂侵入的麻棚岩体使矿区围岩进一步变形,形成了不同位置的拉张区及挤压区,构造变形以对老构造的追踪和改造为主,新生裂隙较少;岩浆活动晚期成矿热液从深部沿深断裂由SE向NW运移,矿区内NW向节理走向与流体运移方向一致,且处于张性环境,成为首要的容矿空间及富集成矿区。  相似文献   

10.
山东招远界河金矿矿体定位机制研究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  孙丰月  李绪俊 《黄金》2009,30(7):14-18
通过对界河金矿控矿断裂的产状变化及其活动方式与金矿体赋存位置关系的研究,揭示控矿断裂在主成矿期表现为左旋正断活动的动力学特征,金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为断裂构造走向上偏北、倾向上倾角变陡的局部引张扩容部位。矿体向SW侧伏,侧伏角为40°~70°,且总体上保持似等距分布。结合区域含矿下限的分析和矿体空间产状模式,推断Ⅳ和Ⅶ号矿体沿SW侧伏方向向下可能出现第二矿化富集带。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临界区退火对不同硅含量超高强双相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最终通过硅的添加以及临界区退火温度的匹配,得到了一种强度和韧性结合良好的新型双相钢。研究表明,随着硅的增加,组织形貌上马氏体条带结构以及铁素体的形态变化不明显;力学性能上,相同退火温度下对应的试样屈服强度以及屈强比均减小,而不同退火温度下试样之间的抗拉强度差异变小。Hollomon分析表明,加工硬化行为遵从两阶段加工硬化机理,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转折应变点"左移,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转折应变点"右移。断口形貌表明,试验用钢表现出韧性断裂特征的高密度韧窝,随硅含量升高,断口表面韧窝平均尺寸下降,材料塑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瘤状灰岩是一种较常见的具有瘤状形态及相似产出特征的碳酸盐岩,由瘤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状灰岩的颜色多样,形态各异,含有多种生物碎屑,岩层中发育缝合线构造和一些张性裂缝,不仅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成为油气的储集空间。通过对瘤状灰岩相关文献的查阅,总结了瘤状灰岩在我国的分布、分类、特征及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主要为来源于嫩江组一二段的生物气,混入少量的青山口组热成因气和无机成因CO2.明水组沉积木期为嫩江组一二段大量生排生物气时期,此时断裂活动导致黑帝庙油层背斜和断圈的形成,并诱导生物气垂向运移,"三期复合"使大量生物气向黑帝庙油层运移.活动断层均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沿其垂向运移的生物气聚集的部位取决于断层与两盘地层的配置关系,与断层倾向相反的一盘是生物气聚集的主要部位,大庆长垣南部总体为"两缓东陡"的不对称背斜,生物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密集带东部边界的圈闭中.黑帝庙油层纵向上分为5套储盖组合,下部3套组合盖层厚度较大,受断层错断的慨率较小,是主要的目的层.黑帝庙油层大部分圈闭为"断圈",断层侧向封闭性决定圈闭的潜力,断层侧向封闭所需SGR低限为0.375,利用Allan图解标定断层侧向封闭性并分析圈闭的潜力,与不考虑断层侧向封闭性时圈闭有3种变化:一是断层侧向封闭,面积和幅度没有改变的圈闭(Ⅰ型);二是断层侧向封闭具有分段性,面积和幅度变小的圈闭(Ⅱ型);三是断层侧向不封闭,不存在的圈闭(Ⅲ型).其中Ⅰ和Ⅱ型圈闭是生物气聚集的有利目标.从大庆长垣南部看松辽盆地浅层气成藏关键因素是有沟通气源的断层控制的圈闭的完整性(背斜或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圈)和区域稳定分布的盖层.  相似文献   

14.
摘要:经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本区金矿的形成富集与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不同方向区域韧性剪切带镶嵌部位是找矿靶区,同生断裂与不同方向控矿韧性剪切带叠加部位和闪长玢岩及煌斑岩脉经韧脆性剪切改造之处是金的成矿有利地段,波浪状控矿韧性剪切带张扭性扩容空间是金矿体赋存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5.
Cr5辊在使用过程中裂缝逐渐扩展,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轧辊的强度。轧辊在轧制时,表面最大应力处一旦在轧制过程中形成扩展裂缝,就会成为主要的应力集中源和断裂起点。  相似文献   

16.
断层垂向和侧向封闭的主因是剪切型泥岩涂抹发育且保持连续性.SSF为断距与其范围内泥岩厚度的比值、物理模拟和野外露头均证实,当SSF大于一个定值时,泥岩涂抹失去连续性,断层垂向开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断层遮挡型油藏控藏断裂垂向封闭与开启临界SSF值为5.0,塔南凹陷大部分控圈断裂垂向封闭,能够有效封堵油气.但必须考虑断层形成时间和后期活动性质,盆地回返抬升期形成的断裂不容易形成剪切型泥岩涂抹,断层反转造成泥岩涂抹封闭失效.卷入到断裂带中的泥质不仅是剪切型泥岩涂抹,还有砂岩中硅酸盐,因此SSF不完全代表断裂中泥质含量.SGR是表征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最有效的参数.可以弥补SSF对评价砂-砂对接窗口的不足.将断层遮挡油藏油层对应的断层面最小的SGR值作为断层侧向封闭的临界,将临界SGR值对应的断距称之为风险断距,断距低于风险断距的断层侧向封闭风险性很大.利用这2种方法可以在勘探早期对断层圈闭风险性快速做出评价,以减少钻探风险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对沉积相进行了划分,确定了砂体展布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通过对地球化学的分析,明确成藏要素及油气运移、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主要有利储集体为滩坝砂体,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油气主要来自凹陷内部的沙四段的烃源岩;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存在2条优势运移路径,主要以阶梯型和裂隙型输导体系为主。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断层、沉积和油源等因素影响,造成油水关系复杂,油藏类型多样,给油藏评价和开发带来困难.薄荷台-大榆树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制约,对其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是下步油藏评价、油气开发突破的关键.着重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寻找有潜力的油气富集区块,为开发优选有利目标区打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研究区存在2个构造和4个岩性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9.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中,南矿带分布于核部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中。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矿脉产于软硬岩性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部分组成。扎麻树背斜具有北薄南厚、北缓南陡、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走向NW,向西转折为近EW向,呈反"S"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于背斜,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受地层、背斜和断裂三者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20.
新寨金矿区位于贵州省内,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属低中山中切割侵蚀地貌。断裂为该矿区的主要构造,褶皱次之。区内先后发育有近南北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层,并伴随断层两盘地层发育的牵引褶皱、节理、裂隙等次级构造,这些袭次级构造部位往往是金的重要富集地段。区内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构造加蚀变与金矿(化)体密切相关。本文在以往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矿化蚀变与矿体关系、矿床成因控制条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对区内找矿方向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