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于塔里木西部地区老地震资料具有采集年代久、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纵横向速度变化大和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处理和解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次研究针对低信噪比老地震资料构造成像难的问题,采取了约束层析反演静校正、远偏移距信息(包含小偏移距初至下的有效反射信息和大偏移距的广角反射信息)处理和共反射面元叠加等一系列精细处理技术,特别是通过对远偏移距有效反射信息的精细识别、提取和保留处理,充分利用远偏移距有效信息,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塔里木地区老地震资料精细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为低信噪比老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常规的速度分析方法及时差动校正以双曲线同相轴为基础,只适用于偏移距小于或者等于反射界面深度的条件下。近年来南海西部海域部分地震资料的最大偏移距达到8 000m,覆盖次数达到160次,常规的双曲线同相轴的假设不能精确描述长偏移距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时距关系。为了提高长偏移距地震数据动校正公式的精度,本文以长排列的时移双曲线为基础,使用与速度无关的非双曲线走时方法实现对常规动校正公式大偏移距误差的修正,进而进行与速度无关的DMO(Dip Moveout Correction),最终实现了长偏移距地震资料与速度无关的叠前时间偏移,并在模型及实际数据测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动校正通常应用于叠加前的共中心点道集(CMP),是地震资料处理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动校正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叠加及其他处理。在浅层和大偏移距情况下,传统动校正引起的子波拉伸、波形畸变尤为明显,其直接导致频带向低频方向移动,严重影响了叠加效果。解决动校正拉伸的问题通常选择的方法是外切除,然而,对于浅层地震同相轴而言,数据量本身就少且动校拉伸严重,使用外切除必然影响浅层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保真度。基于此阐述了一种无拉伸动校正的方法,即将CMP道集变换到频率域,取零偏移距道的相位谱替换其他偏移距道的相位谱,并保持振幅谱不变,之后通过反傅里叶变换得到动校正后的CMP道集。该方法自动避免了传统动校正中的拉伸现象及其导致的大偏移距数据切除效应,产生了更好的叠加效果,且可以有效保持地震数据的AVO现象;同时,不需要地下介质的速度信息。合成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度模型无关、能够产生对地下反射界面最佳照明及提高模拟零偏移距剖面成像质量的优势。针对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还未在国内工程地震勘探中进行广泛应用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使用一套人工合成断层模型数据及来自某高速公路段附近一条二维测线的实际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测试计算。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在工程地震勘探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表明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可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增强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模拟零偏移距剖面质量,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地震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地表附近的下行波,经地震界面反射或折射上行至地表被接收后,其地震特征受到了地下介质的改造.地震记录上携带有大量有关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地质信息.在讨论计算机处理复杂地震资料算法实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重点对层析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相干体技术,地震反演、全三维解释以及复杂条件下地质信息显示成像与解释反演等进行论述,阐明利用这些方法、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和解释,能提高地震信息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复杂地区典型特征往往表现为近地表地质结构复杂,纵向、横向变化大,地下地质构造破碎,大倾角老地层出露。介绍了该类地区地震资料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处理好该类地震资料起决定性作用的静校正、去噪技术、频率补偿及偏移成像几个重要环节,并指出了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典型地表条件下非一致性静校正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常规的静校正方法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但效果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水平层状介质下的理论静校正量的计算公式推导,分析了实际静校正量与近地表速度、厚度及反射界面深度和接收偏移距之间的关系。基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和基岩出露的典型山地模型,比较了理论静校正量和常规方法计算的静校正量之间的差异,阐述了进行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的必要性。通过对典型地区的实际资料采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和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进行处理后的叠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成像。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震联合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叠前深度偏移为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地震勘探、概率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提出浅层地震反射与散射联合成像方法,开发研制出浅层地震成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理论模型和实际例子进行了处理与解释。模拟分析和应用效果表明:浅层地震共反射点和共散射点联合成像技术,避开了动、静校正所带来的麻烦和误差,具有计算速度快、成像精度高等优点,可以用来解决浅层工程地震勘探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普及,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也日趋完善。目前,OVT域作为全新的数据处理域,因具有延伸全工区的单次覆盖、偏移后保留方位角信息、良好的一致性等优良特性而取代传统的分方位处理,成为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主流技术。此次基于淮北煤田某区的宽方位高密度地震数据,从OVT原理入手对OVT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应用OVT分组、OVT域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及OVG集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方法,得到了保留方位角信息的叠前道集。与传统的共炮检距域道集相比,基于OVT域处理技术的数据解决了方位各向异性及覆盖次数不均匀造成的种种处理问题,改善了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精度,为解决煤田资料方位各向异性问题、实现真正的宽方位地震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较好叠加剖面的获得和AVO信息的正确提取都要求消除道集上的各种时差,校平同相轴。实际中使用的各种时差校正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各种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上仍存在有剩余时差。以相位替换法时差校正为理论基础,通过改变相位谱来改变信号的到达时。通过对理论模型的验证及对实际数据的分析,优化了相位替换法的两个关键参数,指出对于海洋地震勘探很难获取的零偏移距道,可以采用叠加后数据作为参考道,并在实际处理时采用各道分时窗处理,在此基础上开发了Foc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下剩余时差校正模块RPMO(Residual Phase Moveout),并对实际海洋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相位替换法对剩余时差校正后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工程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复盖次数不高,对CMP道集大都不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处理,而在复杂工程地震勘探条件下,剩余时差对叠加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复杂工程地震勘探剩余时差特性和消除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复杂条件下各种时差的类型,提出了时差分类分步消除方法,用复杂工程模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处理效果,并用实际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理论研究与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工程地震剩余时差校正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江汉平原海相地震资料特点出发,依据平原海相地震资料处理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以叠前数据优化、振幅频率相位一致性处理、倾角时差(DMO)等为重点的处理方法。同时,还首次在江汉提出了广角反射信息提取、共中心点(CMP)超道集交互动态动校正切除等处理新方法,确定了合理处理流程。通过大量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在江汉地震平原海相资料处理中,发挥了独特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超浅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城市复杂环境下工程勘察目标的探测能力,在上海市某公路上对地下隧道进行超浅层三维地震探测试验.设计具有较高施工效率的密集炮点排列的超浅层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利用omega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对超浅层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带通滤波、FX线性干扰压制、振幅补偿、反褶积、速度分析和叠加等处理,最后对超浅层三维地震叠加数据体进行三维可视化解释.结果表明,在地震叠加剖面上可以清晰看到超浅层地层界面的反射,由超浅层地震三维数据体能够推断出地下隧道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抛物线拉东变换的地震道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一种基于抛物线拉东变换(PRT)的地震道外推和内插方法,该方法根据部分NMO校正后的CMP(Common Middle Point,共中心点)道集中地震同相轴的抛物线假设,在待重建道的位置用零值道代替,然后采用迭代方式,通过带限抛物线拉东正变换和最小平方抛物线拉东反变换进行数据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叠前道集中缺失道的重建、外推、内插以及数据重采样和数据规则化等方面.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应用还表明本方法是有效的和稳健的,它不需要精确的NMO速度,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且能进行中间偏移距道和远偏移距道的处理,对于多次波的消除、AVO分析、DMO处理和某些三维叠前偏移成像方法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推进,地震勘探面临着重大挑战。受到复杂的勘探环境、采集方式、检波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中往往混杂着大量随机噪声,导致后续地震数据处理的保真度、信噪比和分辨率降低,并且最终影响地质解释的精确性、可靠性。 为了突破传统地震数据处理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的空间自适应方向全变分正则化模型。首先,针对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空间变化的方向性和倾角计算抗噪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梯度结构张量的空变倾角逐点估计公式来获取同相轴的方向信息;然后,建立空间自适应方向全变分地震数据去噪模型,并采用优化最小化算法求解模型;最后,讨论了该模型的参数选取方法,将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去噪结果与同类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不但能较好地提高地震剖面的垂直分辨率和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而且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能够保留更多的地质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16.
铁路路基、隧道基底隐伏岩溶的存在对列车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运营期间的行车安全,需要对路基、隧道基底隐伏岩溶进行排查。在探测现场施工干扰大、个别地段已经施做了整体道床、铺轨的情况下,通过野外数据采集期间增加观测覆盖次数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干扰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抗干扰能力。同时采用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抽道处理提取了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剖面资料,在地震映像法探测发现异常的段落,还同步提取了对应位置的面波信息。通过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资料和面波资料图像特征的对比分析,最终取得了好的探测效果,为该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本次地震映像法探测图像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他类似项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震映像方法勘探中,不同偏移距获得的地震波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同时,偏移距也是影响地震分辨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合理选取偏移距能取得更好的勘探效果。本文结合对向家坝至上海高压输电线路湖北咸宁段塔基岩溶地带采用浅层地震多偏移距映像勘探技术勘察的实例,应用共偏移距处理技术,抽取映像法勘探结果中不同偏移距下的多条地震剖面作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偏移距下地震波对于地质异常体的反映,探讨适合多波联合勘探的最佳接收窗口内的最佳偏移距,以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复杂地表往往使地震采集过程中控制炮点偏移的难度加大,面对地形复杂、近地表速度横向剧烈变化的黄土塬区,问题尤为突出。面对此类复杂探区,使用常规的线性动校方法监控炮点偏移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都不太理想,找到一种有效的炮偏监控方法对于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分选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来监控炮点偏移的方法,该方法对复杂地表结构效果尤为显著。使用该方法首先根据估算出的工区可能最大偏移量来抽取适当数量的近接收线和道记录,在处理系统交互状态下,对比抽取记录的实际炮点位置与基于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显示的理论炮点位置来确定偏移量的大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精确地检测炮点沿偏(沿接收线方向的偏移)和垂偏(垂直接收线方向的偏移)距离,有效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ocess of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multi-wave seismic data,we wan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ulti-wave information recognition.Based on techniques of elastic wave forwarding,targeting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a reservoir of an oil field exploration area,we used a high-order staggered-grid difference technology to simulate many shots of seismic records of nonzero offset shots,implemented multi-wav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o acquire the CMP of P waves and converted waves,NMO traces of CCP pre stacks,including AVA in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profiles.Based on the AVA calculation of the model,the layer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nd the forwarding wave field relations of the P-S wave,we also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 waves and converted waves.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sults from simulation and from the AVO analysis are consistent.Significant wave field differences between P waves and converted waves in the same reservoir were found,which are helpful in recogn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ulti-wave information in this area.We made use of the multi-wave data to provide the important guidelines for reservoir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